天天看点

3·15前,谁在释放“满满求生欲”?

半个月前,处于舆论漩涡中的极氪,开启了一场关于ZEEKR 001的灵魂拷问,开始直面客户,在业界看来,这迟来的“求生欲”似乎另有深意。而同一时间,传统车企也开启了大规模的召回计划。

据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044,861件,同比增长6.37%,解决836,072件,投诉解决率80.02%,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51,592万元。

在具体商品投诉中,投诉量居前五位的分别为食品、服装、汽车及零部件、通讯类产品、鞋,其中汽车及零部件投诉量为41,624件,同比增长19.28%。

3·15前,谁在释放“满满求生欲”?

与日俱增的投诉量,既是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也是汽车行业乱象的体现,但随着“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临近,不少车企的“求生欲”也开始回归,有赶在3·15前对用户开启安抚模式的,更有对投诉榜上的“热门”车型进行大规模召回的。但临门一脚的这些功夫,对于当下的消费者来说,还有用吗?

1-2月召回汽车总量超150万辆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数据,今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发出14起召回公告,涉及13家车企40款车型,累计召回车辆达1,588,741辆,两个月超150万辆的召回总量,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车企的紧张心态。

涉及的13家车企包括一汽-大众、保时捷、北京奔驰、特斯拉、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奇瑞、上汽通用五菱、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一汽、江苏九龙汽车、东风、长安马自达。

3·15前,谁在释放“满满求生欲”?

其中,上汽通用五菱的召回数量超过了60万辆,成为2022年1-2月召回数量最多的车企。根据召回公告,由于部分车辆的手动变速器零件制造尺寸超差,导致挡位保持力不足,上汽通用五菱决定自2022年3月10日起,召回2017年7月10日至2021年3月26日期间生产的部分五菱宏光S3、新五菱宏光S汽车,共计609,779辆。

召回数量排在第二位的是一汽-大众,召回总量超过40万辆。根据公告,一汽-大众将召回部分进口奥迪A4 Avant、A4 Allroad、A5、A6 Avant、A6 Allroad、等18款奥迪车型,共计7,407辆。召回原因并未说明。

同时,由于网关控制模块存在安全隐患,一汽-大众还备案召回生产日期在2018年3月1日至2021年12月4日期间的部分国产奥迪Q5L,共计453,791辆。

召回数量排在第三位的,同样是一汽的合资公司-一汽丰田。由于发动机点火线圈制造问题,导致部分点火线圈内部的1级线圈支架尺寸存在偏差,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车辆在行驶中熄火,一汽丰田备案召回了部分卡罗拉,共计162,301辆。同样的理由进行召回的,还有广汽丰田。据了解,广汽丰田以备案召回共计161,614辆雷凌。

3·15前,谁在释放“满满求生欲”?

另外,还有因变速箱冷却油管装配过程中,可能存在卡箍卡紧力不够或位置不正确,而备案召回部分艾瑞泽5(艾瑞泽5/EX/GX)、瑞虎7,共计146,631辆的奇瑞。

除以上五家车企召回数量超10万辆的车企外,特斯拉召回26,047辆,奔驰召回111,69 辆,其余车企在1-2月的召回总量均不足万辆。

直面客户, OTA成不了“万能胶”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逐步推广和保有量不断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投诉也在逐渐增多。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内容,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可以分为八大类:

一、新能源汽车出现安全问题,如行驶中断电、汽车自燃、自动驾驶系统失灵等;

二、电池质量问题突出,比如充电故障等;

三、续航里程缩水,特别是冬季低温下续航折损快;

四、不兑现承诺,比如宣传使用高性能芯片,实际情况却非如此,以及到期未交付新车等;

五、价格变动惹争议,消费者刚签完合同还未提车,所购买车型就降价,或者推出同价但性能配置更高的产品,导致消费者不满;

六、车企对已售车型,随意修改网上宣传资料和说明;

七、配套的售后服务体系、维修网点、维修技工等不能满足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需要,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售后满意度;

八、汽车数据存储、提供问题引发广泛关注。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提高,相关数据由厂家垄断、拒绝提供,发生争议;

3·15前,谁在释放“满满求生欲”?

这其中,刚刚成立11个月的极氪就收到了以上大半的投诉,包括交付前无故涨价、更换电机、莫名减配、天幕与宣传不符,以及交付后车机卡顿,蓝牙故障、刹车异响,导航失灵,电动车门无法自动躲避碰撞等,令极氪一直处于争议之中。直到3月1日,仍有车主以提不到车为理由,将极氪挂在了投诉平台上。

各种声音下,极氪官方推送了一篇“直面客户,真诚以待”的文章,通过OTA实现了部分功能的优化,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回答。据了解,最新版本ZEEKR OS 1.1.1升级后,极氪自动门使用逻辑、座椅记忆的优化都得到了提升,同时新增了透明车模(底盘)及转向辅助显示功能,优化了画面崎岖、踩刹车之后红影及图像显示泛蓝等问题。

“3·15”不应该成为企业的品牌之劫

不过与召回一样,新能源车企惯用的OTA升级能否切实解决用户反映的问题还有待观察。有业内人士认为,“3·15”临近,不少品牌已经开始紧张,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每年都在发生,但由于后续处罚力度不够,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

3·15前,谁在释放“满满求生欲”?

比如去年“3·15”晚会,央视刚曝光了正通汽车违规采集人脸数据的问题,12月中旬小鹏汽车又相同的问题被上海市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10万元的罚款。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罚款发生在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之后,这也让引发部分网友的不满,进而表达了对“3·15”失望。

对此,一位智能电动车分析师表示,很多人说,对某家车企失望,特别是对3·15失望,其实在汽车领域,我们应该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特别严重的问题,已经很少了,更多的是有各种各样的瑕疵,不足,包括呼声很高的特斯拉。借此他也举例说道:“比如,福特、英菲尼迪的变速箱问题,跟360上的虚假医疗广告,性质还是有巨大差别的。”

但更多的声音认为,这种不足或者虚假宣传带来的后果是一样的。一辆整车少说2000个零部件,即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缺陷,也可能引发生命安全的存在。况且,“3·15”消费者权益日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鼓励消费者合法保护自己的权益。车企更不应该将“3·15”当作企业的品牌之劫,一到关头就紧急抱佛脚,而应该对待“3·15”的态度放到每一天的日常工作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