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评《红楼梦》的原型和寓意

作者:波普鱼

《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自完成至今200多年间,吸引了无数的研究者,皓首穷经。形成了很多的派别:

考证派:考证曹雪芹的家世背景、考证脂砚斋到底是谁、考证《红楼梦》里面的历史文化典故等;

索隐派:根据书中的只言片语,探究红楼梦的微言大义,找出对应现实中真实的历史;

点评派:借红楼梦,浇自己心中块垒;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大家也是争论不休,每个人都从各自的角度来论证,曹雪芹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比如:

证情派:证情派主要说曹雪芹的红楼梦主要“大旨谈情”,真情、至情,情至极处,即所谓情痴、情种。根据脂砚斋的脂批,红楼梦最后有一个“警幻情榜”,宝玉是“情不情”,也就是对草木等无情之物也饱含深情。黛玉是“情情”,宝钗是“情时”。

证空派:证空派认为红楼梦是表现了佛家“空”的思想,全书以贾家败落,宝玉出家为结尾,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并且书中处处表现了佛家“空”的意向,比如书中有一个回目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这一回目写到宝玉听曲文“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同时书中的植物意向也指向了“空”的思想。比如说宝玉和探春的屋旁边都种着芭蕉,而芭蕉的文学意向就代表着“空”。还有书中的“梦”、“幻”、“火焰”“镜中花”“水中月”等等都指向了“空”。书中还有很多其他人物例证也证明空的思想,比如甄士隐的出家、惜春的出家等等。

自传派:自传派的证据来源于书中曹雪芹的自白。“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年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曾不若彼裙钗哉......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则一并使其泯灭也”。大致的意思是说,曹雪芹在生活中遇到的这些女子都很优秀、特别,所以要给十二金钗立传。同时结合曹雪芹的身世背景,自传派也有一定道理。

儒家派:这一派的例证也有很多,比如贾宝玉虽然离经叛道,他烧了很多书,但是从来不烧“四书”(儒家经典),他还说除了“四书”,其他书都是后人伪造的,不值得一读。这一派还认为曹雪芹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警示后人,要遵循儒家传统,励精图治,否则再大的家业也会很快败落。书中有这么两句话“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贾家的败落首先的罪过是从宁国府开始的,而宁国府的最高掌权者应该是贾敬,而贾敬根本没有对家族负责任,而跑去求仙问药了。更重要的是疏于对子女的教育,导致他的儿子贾珍成了败家子。所以这一派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警世之言。

纷纷扰扰,好像每一派说的都有道理,但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可谁又能真解其中味呢?

01红楼梦不是什么

在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什么之前,我们先说说它一定不是什么。

01-1它不是一本言情小说

很多人都热衷于宝黛钗的三角恋,到底宝玉喜不喜欢宝钗啊,黛玉听没听到宝玉对她的表白啊,作者为什么不让宝玉和黛玉在一起啊。人们对这样的话题永远津津乐道,毕竟爱情是美好的,青春无敌,爱情至上,大家关注这些都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红楼梦真的不是一部言情小说。曹雪芹借贾母的口,批评了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有一回,说书先生去贾家说书,说书先生要说一部《凤求鸾》的书,贾母说,不用说了,“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都没有,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理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子,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诗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哪一点是佳人”。“既是说仕宦书香大家子小姐,都是知礼读书,连夫人都是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乡,自然这样大家子人口不少,奶母、丫鬟、服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贾母还说“我们这里不许说这些书,连丫头也不懂这些话”。可见在贾家这样的贵族眼里,才子佳人式的言情小说是上不了台面的,故事里的人都是不成体统的,违背了贵族基本的礼仪。

在第一回中,曹雪芹也借石头口说出,“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之名姓,又必傍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戏中小丑,且嬛婢开口即者也之乎,非文即理。故逐一看去,悉皆自相矛盾大不近情理之说,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

可见,曹雪芹是非常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他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红楼梦写成这样的书。

01-2它不是一个英雄归来的故事

很多人都把宝玉当成了反封建、反礼教,追求爱情自主的英雄式人物。他们认为之所以宝黛没能在一起,就是因为遭到封建大家长的迫害,这些人阻碍了宝黛自由的恋爱。宝玉最后的出家是对封建礼教无声的反抗。

我觉得持有这套逻辑的人,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由于我们国家近代遭遇了太多的苦难,而造成这些苦难的原因大多归结为封建的压迫和列强的侵略,所以导致人们看待任何阻碍都要归结为封建思想的残留,都需要反封建、反压迫。(这段真不是我瞎编的,可以看看很多解读红楼梦的书,十本有九本都在强调这是一部反封建、反礼教的书)

另一方面是美国好莱坞大片看多了。好莱坞大片一般的逻辑都是一个英雄归来的故事。一个弱小的人,慢慢受到使命的召唤,和一群恶魔斗争,最后胜利归来,回来后还不忘抱得美人归。在这种好莱坞故事中,一定要有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而在红楼梦中,这个英雄式的人物就是宝黛,他们为了自由的爱情和封建家长斗争。仿佛红楼梦确实符合这个逻辑,其实如果这样看红楼梦,就把它看得太简单了,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如果只是这个简单的逻辑和立意,那么太侮辱我们国人的智商了。

至于红楼梦为什么不是一部反封建小说,论证起来太繁琐,也不是本文的重点,在此略过。

01-3它不是任何一派哲学思想的代言人

我们在红楼梦中可以看到儒释道三足鼎立,儒家提供了温情,道家提供了灵性,佛家提供了悲悯。儒释道三家哲学思想在红楼梦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我们在前面红楼梦主题派别中也说了。每个派别都能在书中找到很多例证,证明曹雪芹就是为了表达这一派别的哲学思想。大家争论不休。那么换个角度看,在红楼梦中既然儒释道思想都有,那么是否可以说曹雪芹没有为任何一家思想代言呢?

02不一样的角度

我们说了那么多红楼梦不是什么,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红楼梦,或者从哪个角度看红楼梦。说了那么多废话,今天介绍一本书,《红楼梦》的原型和寓意。这是一本美国汉学家浦安迪写的书。这本书是他的博士论文,他也凭借着本书,一战成名。我为什么挑一本美国人写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呢。

一方面,我们身在中国这个大的文化传统中,受这种自身文化的影响是不自知的。就好像鱼从来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一样,除非它离开了水。我们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不自知。另一方面我们受近代思想的影响太大,不管什么都是扣上反封建的帽子。

同时,我们一般人也没有足够的学识走进古代人的思想世界。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先秦的哲学经典非常熟悉,孔孟老庄信手拈来,恐怕现在的一般人很少有这个功力。不能从古人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导致,我们现代人看红楼梦不是宝黛钗的三角恋就是宝黛为自由而反抗。

从美国学者的角度就完全避免了以上的问题,浦安迪先生因为不是身在其中,所以对中国文化有足够的敏感性,能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从中国古人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二是他没有受到反封建思想的影响,三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足够的热爱,他还想把红楼梦翻译成希伯来文。基于以上三点,我们有理由相信浦安迪先生能带给我们一个看红楼梦的新角度。

03存在的复杂性

03-1互补二元性

因为这本书是纯理论性著作,原版是英文写的,并且经过翻译过来的,读起来非常的不友好。所以,有些地方啊,我只能靠猜。这也是人类语言的一个困境,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和实际表现出来的可能不一样,而读者能接收到的和作者想让读者接收到的又会有很大差别,到最后我们只能靠自己的领悟能力,俗话说的“猜”,去理解作者的意思。

我们知道红楼梦里面有一个大观园,浦安迪先生在诠释“大观”的时候说,红楼梦有一个宏大的视觉理念,即“全视觉”。既然是“全视觉”,那么就不是偏向一隅的视觉,就不是小情小爱,也不是一家思想的代表,而是全部。那么“全视觉”可以用一个词来替代,就是哲学上的“存在”。诠释“存在”是哲学上最根本的困难,中外所有的哲学家都面临着这个困难。这时,我们就看出曹雪芹的野心了吧,他要用文学这种形态呈现事物的存在样式。

浦安迪先生认为曹雪芹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存在的“互补二元性”。这句话很难理解,我们先看一张图。这张图是女娲伏羲图。

书评《红楼梦》的原型和寓意

女娲代表着阴,伏羲代表着阳,万物的生成都是由阴阳和合而成。阴阳是互补的,不存在独立的阴、独立的阳。只有这种阴阳互补中,事物才得以存在。

互补二元性第一个含义是:事物的两极存在都是以对方为前提的。这种互补二元性是红楼梦的基本架构。从贾宝玉的幻形入世到最后出家,从贾家兴盛到衰败,从宝黛的相聚和分离,从妙玉的雅到刘姥姥的俗,等等。一个事物的存在是以它的对立面为基础的,二者是互补的,而不是对立的。

互补二元性第二个含义是:互补二元性是一个永久性的程序,不间断的交替。它不是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循环程序。有些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越来越进步的,好像我们的感受确实是这样的,但是,我们的古人认为兴衰成败是一个无限的循环。有成必有毁,有盛必有衰,这是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本属性。

互补二元性第三个含义是:两极相互的蕴含性。也就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兴盛中包含着衰败,而衰败中又孕育着新生。红楼梦中有大量这样的例子,每一件事物的呈现,都蕴含着相反的一面,在后面的章节,曹雪芹都为我们一一呈现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曹雪芹为我们呈现出他眼里真实世界的样子——复杂、多变、混沌,所有事物都在两极互补中得以存在。

说句题外话,怎么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一部好的作品,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看看这个作品中有没有明显的好人和坏人,如果有明显的好人和坏人,那就不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因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要挖掘人性中多元复杂的一面,甚至是人类觉察不到潜意识,作家需要这样的敏感性。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呈现出一个面相,那么这个文学人物既活不起来,作者也把人性看得太简单了。

03-2多项周旋性

事物在互补二元性的基本结构下,古人看待事物的另一个角度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中国的数字5是一个多元性概念的一个代表。比如还有五律、五帝、五色、五味、五脏、五谷等等。古人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由五行来推动发展变化的。这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就像我们今天的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

书评《红楼梦》的原型和寓意

浦安迪先生认为红楼梦也是在这种五行的相生相克中展开。这种相生相克是不间断的,每一个元素的呈现,都有其他元素处于潜伏状态。而元素的互相转化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同时世界的基本状态就是五行元素相生相克的无限重叠之中。比如:

黛玉属“木”,我们可以看看曹雪芹为黛玉的“木”的属性安排的逻辑:黛玉姓林,双木。黛玉的前身是一颗绛珠仙草,属于草木植物,她的生日在春季,她的住所是“潇湘馆”,周围都是植物——竹子。她写过葬花吟,对春季的落花有无限的同情。“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的草木天性与衰败之美有天然的联系。黛玉出生在春季,春季是舒展的季节,她就是一个无忧无虑春季的少女,足够的任性和爱耍小脾气。春季也是短暂的,稍纵即逝,这也注定了黛玉的早亡。

宝钗属“金”,名字中有个“钗”字,带金。她有个金锁,“金”在季节上属秋天,主收敛。宝钗的房间布置也极其的素雅,像“雪洞”一般,她还吃一种叫“冷香丸”的药,性格也内敛、沉静。古人最容易伤春悲秋,春天的短暂和秋天的肃杀都带给人们无限的悲凉,这也暗示了黛玉和宝钗的命运都不好。

宝玉属“土”,宝玉的前身是一块石头,出生时候嘴里也含着一个玉,方位上属于中间的位置,因此他能和黛玉、宝钗及园中的其他姐妹都产生联系。性情上懒惰,不愿意学习经世济民的学问。

红楼梦中其他的人物都可以用这个框架分析,只不过有些人物特征不明显,毕竟一部小说有主有次,不可能每个人都刻画的非常深刻。

这里的“五行”分析并不是在牵强附会,而就是古人看世界的一个方法,在互补的二元性和五行的相生相克中,事物的发展指向了无限。像我们这种经过科学训练过的人很难接受这样的逻辑,但这就是古人的视野,不走进去,就无法很好的理解红楼梦。

我们说美就是对规律的表现,古人认识世界的规律就是互补的二元性和五行的周旋性,红楼梦就是架构在这基本的框架上,曹雪芹用古代中国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资源为我们展现了人和事物存在的基本样态。

似乎也回答了存在的基本问题,就是任何事物的存在只是替代了另一种存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