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毛主席的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

2008年, 坐落于湖南韶山的伟人遗物馆建成开馆。在“风范长存”常展区,一件颜色泛黄的白色棉质睡衣占据了一个独立展柜的位置。

这件伟人穿了二十年的睡衣,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工作”到七十年代,层层叠叠地打了73个补丁。

最后实在是到了无法正常使用的地步,才终于被替换下来。

在老一辈革命家的逻辑里,其中意义并不仅仅是爱惜物力、物尽其用而已,执政是掌控,但更是考验,前方还有建设新中国的任务,绝不能失去了清醒的头脑。

毛主席的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

那件著名的睡衣

这件睡衣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出自北京市东交民巷雷蒙服装店王子清师傅之手。一开始,这应该是普通得不能更普通的一件衣服:白色苜蓿棉质地、适合春秋两季穿着的夹层,在左右适合揣手的位置做了两个大口袋。主人对这件睡衣应该是很满意的,这一上身就穿到了1971年。

现在再看这件睡衣,本来的白色已经因为陈旧而发黄,领子全部换过,最惊人的是补丁的数量:负责保管的部门曾经专门辨认过,容易磨损的衣袖、手肘、下摆等位置都用补丁修补过,有的地方甚至一层摞一层,总共打了73个补丁。

毛主席的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

根据伟人身边工作人员的说法,其实这件睡衣穿到十年的时候,领口、袖口、肘部几个位置都已经出现了破洞。那句著名的民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概并不是随口编来只顾押韵的,衣服的三种状态加起来一共九年,通常情况下,一件衣服穿个十来年就真的到极限了。

当时,中南海服务处负责清洗衣物的人员已经多次建议“换换新的吧”,因为他们在清洗的时候都不好出力拉拽,担心力道稍大一点,衣服可能就顺着破洞撕开了。当时负责这一块事务的是伟人的生活卫士兼理发师

周福明

,他认为洗衣房的同志说得有道理,便找了个晚饭时间向伟人提了这事。

毛主席的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

本以为小事一桩分分钟办好,但伟人却并不同意,认为国家尚处困难时期,“发的布票很少”,身边的很多工作人员都还穿着补丁衣服,自己更没有必要搞特殊。

最终,这件睡衣被送到总后被服厂,由一位姓刘的师傅缝补。这位老师傅很有经验、手艺又高,找了同色布料补上去,不仔细看居然看不太出来。大家对此都很满意,此后补了又破、破了就再补,这件衣服竟然顽强地撑了二十年。

直到1971年,面料越来越脆弱,已经到了不敢用力搓洗、稍不留神就裂成大口子的地步,伟人才终于同意更换。

随后,这件衣服被登记入库,直到伟人逝世一年之后,整理伟人纪念堂展出物品的时候才再度被拿出来。

毛主席的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

遗物馆展品的来龙去脉

1977年,位于北京市的伟人纪念堂曾经展出过部分家居物品,但为期并不长。随后,这些物品一度被送往中国革博供展出使用,但革博的空间和库房都有限,因此也有一部分陈列在

丰泽园

故居内。

中央警卫局在清理这些旧物之后,认为最好有个全盘接收的地方,以便更好地保存,他们意向中的地方有韶山、延安和西柏坡。

最终,几经周折,这批旧物的归宿被定在了

韶山

。当时韶山方面的态度是:伟人年轻时留下箴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现在让这些旧物回归故乡是最好的归宿,同时,这对于办好当地的展览,也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1990年10月,中央警卫局正式向中办呈送相关请示,并得到了中办的同意。北京和韶山双方随即指派专人,开始着手办理这件事情。那时不比现在,有满地的快递物流公司可以代劳,况且这批物品也不适合交给他人代办。

毛主席的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

管理丰泽园故居的工作人员亲力亲为,木箱自己做、麻袋草绳纸屑泡沫等材料全都自己准备,为了保证安全,还联系了广安门车站派出所协助运送。11月6日,交接工作正式开始。

这批家居物品被从南房仓库一一搬出来交割,现场由一人负责核对清单,两人负责依次提取物品,另一人负责进行介绍并录音存证;韶山方面的工作人员则负责清点编号,确认后封装并上锁。

据资料记载,移交到韶山的旧居物品共计六千四百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0件,二级文物85件。

11月底,这批展品通过铁路运输抵达韶山,又经历了多年的清点整理,最终,其中的千余件展品出现在伟人遗物馆,向公众开放参观。

毛主席的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

日常生活的“不讲究”

在已经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中,反映伟人日常起居的展品并不止这睡衣一件,他那种不刻意追求享受、更不搞特殊化的个人习惯,可以说已经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伟人遗物馆展出的物品中,还有三瓶牙粉和秃了毛的牙刷。对于现代人来说,牙粉已经是相当遥远、颇为陌生的东西。

其实,用牙粉清洁牙齿是早年湖南的习俗之一。其中使用的牙粉并不是工业产品,实质是谷壳烧完之后剩下的白灰,这种灰含有大量的钾元素,又是碱性物品,所以被用来清洁牙齿。

毛主席的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

建国之后,伟人依然按习惯使用牙粉。卫士长

李银桥

曾几次劝他改用牙膏,他却答复说“我不反对你们使用牙膏,毕竟生产出来就是为了用的”,至于自己,还是愿意按照旧习惯走。

真的等到了全国每个人都用上牙膏了,那就是牙粉被淘汰的一天,到那时候自然就不会再舍近求远去用牙粉了!

据伟人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整个五六十年代,他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服。关于穿这方面,他的态度始终如一,只在意“简单和适合自己”,并不费心去计较新旧。

即使现在再看他遗留下来的衣服鞋袜,除了应付场面的外套之外,往往都是带着补丁的。

毛主席的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

他从年轻时便养成了穿长筒袜的习惯,袜底磨破了就剪开,加一层新的袜底再接着穿,这样一双袜子可以顶很多年。但是时间长了,袜子的高筒部位不可避免地松动,常常会滑落到脚踝上、容易露出补丁。

在会见外宾等正式场合,万一“露馅”那可就是不大不小的插曲了。

因此伟人身边的工作人员渐渐养成习惯,时常提醒他注意收腿,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句暗语——“家丑不可外扬”。

毛主席的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

美国作家、《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

埃德加·斯诺

曾经回忆过关于这位伟人的生活细节,认为“在他身上,保持着一种鲜明的农民色彩”。

比如为了保持精力集中,他非常喜欢喝茶,而且爱喝热茶浓茶;喝完之后,他会很自然地把茶叶掏出来吃掉,完全不介意对面坐着的客人是谁。他认为茶叶就像青菜一样,含有对人体有用的营养,全都吃掉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他平时使用、几乎离不开的搪瓷茶缸,也都满是撞击痕迹、锈迹斑斑。

毛主席的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

不拘小节背后

关于这些生活细节上的“不讲究”,伟人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曾经在不同场合说过类似下面的话——“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就多一发子弹”、“现在国家还穷,不能开浪费的头”、“穿里面别人看不见,我不嫌就行”……

这大概就是曾经历经生死、见惯大风大浪的人的气魄和胸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个世界上值得去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把生命虚耗在享受上未免就有些眼界不宽了。

但除此之外,或许还有更深一层“以史为鉴”的意思。他也曾经说过“我们可不能像

李自成

进北京”,李闯王进了北京城就变了,贪图享受而放弃了一开始的目标。但作为新中国的建设者,保持住清醒的头脑是必要的。

毛主席的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

在《韩非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商朝的末代帝王

帝辛

,原本天资聪明,又是著名的大力士,总之,谈不上是一个很糟糕的统治者。

但是有一天,他忽然下令,要使用象牙来制作筷子。太师箕子看到这个苗头,感到忧心忡忡,因为一旦使用了高档的象牙筷子,必定不会满足于粗陶做成的餐具,吃饭用的食材也必定会走向山珍海味,接着衣着、宫室……,欲壑难填,越来越多的享受都会接踵而来。

箕子对此事的评价是“吾畏其卒,故怖其始”,果然没过多久,酒池肉林什么的就都来了,从历史教训来看,这就是“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在伟人看来,在经济有所发展的时代仍然能够约束自己、不去追求物质享受,显然比条件差的时候“客观条件所限”不去追求享受更加困难。然而,唯其困难,才更需要努力去做到。

毛主席的睡衣:穿了二十年,打了73个补丁

结语

这件伟人的睡衣至今仍是博物馆里的重量级展品,不仅在于它反映了一代伟人的生活细节,更凸显出那个时代背景下无比清醒的自我认识、真正纯粹的理想主义,如果和这些比起来,精致的物质享受确实就显得浅薄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