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孩子打我,我要不要打回去?

为人父母,很多时候我们会比较困惑。

我娃都10岁了,有时候遇到又急又气又好笑的事情,还会忍不住要打我几下。有一次,我还真还了手,打了回去。

那天,她总共打了我三次:

第一次,我问她“你为什么要打我呀?”她说“妈妈不好。”

第二次,我说“我知道你刚刚挺着急的想要啥啥啥,你说出来妈妈就知道了。你看你打我,真的很疼的。今天是你第二次打我了,如果有第三次,我就会毫不客气地打回去了。你是打不过我的,你要明白这一点。”

第三次,她又打我了,把之前跟她说的抛到了脑后,于是我等她打完,非常坚定地告诉她“你打完了,现在轮到我了吧?”然后用刚刚她打我的力度还了回去。

孩子打我,我要不要打回去?

我不去评价自己“打回去”的对错得失。但对于孩子打人,打人到底要不要打回去这个问题,还真需要一些清晰科学的认知才行。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孩子会打人,会出现这种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就意味着这个孩子有问题吗?我们应该怎么科学地引导孩子的攻击行为?

01

为什么孩子会打人?会有攻击性行为呢?

1、攻击行为,就是人的一项本能反应

谁都会有攻击性,无一例外。当一个人极度委屈和愤怒的时候,当一个人对一个东西极度渴望而又受到竞争威胁的时候,他就可能出现攻击性倾向。如果能够合理转化,把这种攻击性倾向转化为内在的拼劲和直面的勇气,攻击性就是奋斗和成就的重要驱动力。

远古时代的人类,生存物资极度匮乏,那些在面对同类相争没有任何攻击性的早已不复存在,所以我们的基因里,或多或少都传承了这样的攻击性基因记忆。

2、孩子会攻击,本质上是他语言系统发展、情绪控制能力不足所导致

什么阶段的孩子攻击性行为最强烈?幼儿园阶段前后的孩子。3岁左右,孩子有了自我的意识,但是他们刚刚学会说话,对语言的掌握能力,表达能力都不够、自我情绪控制能力都不够。所以当他们遇到事情,第一的本能反应一定不是“好好说话”,而是动手打人。

这是孩子在表达“我很不爽”的一种表现。所以他才会被人抢了玩具打人,妈妈没有理解他的意思打人,奶奶哄睡觉不肯盖被子打人……

孩子打我,我要不要打回去?

3、成长环境,教育引导混乱也会导致孩子打人

比如之前看过一个某音视频博主的视频:视频中的父母很喜欢用行动的方式表达情感。高兴了就让孩子打着玩,说你打妈妈,爸爸帮你,不高兴了就教育孩子“你怎么能打人?”这其实很容易给孩子带来混乱,导致孩子爱发脾气爱打人。

02

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帮助他把攻击性转化成内在的力量?

1、和孩子共情,理解他攻击性行为背后的需求

孩子之所以会攻击,就是因为他的某项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自己又不会恰当地语言表达,所以最终只能本能地用攻击性行为表达出来。这时候我们只需要“看见”他,看到他的需求,并询问他“宝贝,你刚刚很愤怒很生气对不对?你很想要那个玩具,但是妈妈阻止了你对不对?”“宝贝,你现在很想睡觉了,但是妈妈又没有及时理会你,照顾到你的需求,所以你着急了是吗?”……

如此这样,孩子的需求被看见,他的情绪就会得到释放,他的攻击性行为就会停止。

2、帮助孩子,慢慢学会用语言表达替代自己的攻击性行为

在一次次的表达中,其实孩子也能够慢慢知道,我是可以用语言去向父母,向他人表达我的需求的,我是能够得到响应和满足的。如果父母在引导的过程中,还能有意识地耐心地教一教孩子“宝贝,下一次你想睡觉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妈妈,你很困,你需要妈妈抱一下,哄一下,这样妈妈就知道该怎么去满足你了”,孩子一定会很快习得,从攻击性行为转向清晰的语言表达。这对孩子的情绪管理以及语言表达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孩子打我,我要不要打回去?

3、向孩子表达他人被打后的真实感受,让孩子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

被打后,父母是可以很直接地和孩子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比如“你这样打妈妈妈妈也会痛的,妈妈也会不开心的。”“你这样打妈妈,妈妈会认为你不喜欢妈妈,妈妈会很伤心的。”

实在不行,我个人觉得,如果孩子比较大一点,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都达到一定水平,也是可以尝试着“打回去”。当然,打回去的目的不是真的要惩罚他,不是以暴制暴,而是借此告诉他“被打,真的很疼。滋味不好受。”

“打回去”后的沟通很重要,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打人对他人造成的困扰和伤害,打人也会影响彼此的关系,而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是好好说话,好好沟通。

这样孩子慢慢才会学会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以上,共勉!

孩子打我,我要不要打回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