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儿科名医对话】何晶、魏丽丽:如何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理解和社交能力

前言: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不能像普通儿童一样和别人进行交往,听不懂别人的话,不知道如何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游戏互动,不会用正确合适的语言来说出自己的想法,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都不会说出,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哭闹和发脾气。长时间的沉迷某些玩具,对于大多数孩子喜欢的玩具也不知道该如何去玩、去探索,也不会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兴趣。一部分孩子同时也存在认知理解方面的问题,继而会影响孩子语言发展和学习能力。那么,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今天我们请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诊疗康复中心何晶,魏丽丽二位老师,来聊一聊如何家庭生活中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认知理解能力。

【儿科名医对话】何晶、魏丽丽:如何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理解和社交能力

本期要点:

问题一:我们刚才提到自闭症的孩子的症状,那么我们在早期该如何发现孩子有自闭症?这些孩子在早期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魏老师

魏丽丽:很多家长来就诊的时候,他们的表述是孩子不说话,或者是只会简单的叫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就是语言落后。很多孩子经过我们系统的评估之后,发现其实是自闭症。那这些孩子在早期会有很多异常的表现,比如说会有眼神的回避。但是每个孩子他的表现是回避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些孩子表现为极度回避,可能和别人在交流上只有一到两秒的眼神交流。而有些孩子对视的时间会相对长一些,和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对视时间也不一样,相对熟悉的人呢,是要比陌生人时间长一些。还有这些孩子听到别人叫他们的名字的时候是没有反应的,或者反应次数比较少,也就是呼名反应差。同时这些孩子存在手指的指向发育障碍,普通的儿童发现自己喜欢的物品的时候,就会用手指指,然后会看向大人有要求或者会分享,而自闭症孩子想要东西的时候就会自己想办法拿,或者是仅仅是拉着大人的手伸向这个物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和大人是完全没有眼神上的交流,他们只关注物品。很多孩子不能跟随别人的手指方向来看东西,和他人共同关注一个物品是很困难的。多数孩子存在语言发育迟缓,2岁以后还只会叫“爸爸、妈妈”或者之前会叫,过了两岁又不会叫了。不能与同龄儿童交往玩耍,或者部分轻症孩子有交往动机却不知道如何发起和别人的交往。一部分孩子表现为只会重复别人的话,也就是我们说的鹦鹉学舌,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喜欢大部分我们日常见到的玩具,而有些自闭症的孩子喜欢某一种玩具,这个玩具可以很长时间一直玩,对其他的玩具视而不见,没有兴趣。这样狭隘的兴趣,也会让孩子对玩具的探索能力受限,影响孩子的发展。当然也有一些4-5岁的自闭症儿童在学校中,存在有简单应答,却不能安坐,不懂得遵守规则。由于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问题,没有办法很好的融入同龄儿童中才来医院就诊,他们没有好朋友,在和别人聊天过程中,因为听不懂话外之意,对语言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而且不能就一个话题和别人持续的进行交谈,因而也会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排斥,无法很好地融入集体。如果有上述症状,家长引起重视,及时就医。

问题二:自闭症的孩子之所以听不懂话外之意,不会玩玩具,和他们的理解能力弱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什么是理解能力?自闭症儿童理解力有哪些的特点呢?何老师

何晶:所谓理解能力指的就是对任何一件事物的了解能力,它属于人类高级认识阶段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理解就像我们吃的东西,需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转变为营养。那么理解力就是我们的大脑,对于接触到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个行为,消化吸收的能力。那么把理解力我们一般分为三个发展水平,1,低级水平是能辨别和识别对象,并且能对对象命名,知道它是什么,比如孩子能识别什么是苹果,什么是雨伞。这是低级水平的认识能力。2,中级水平是能理解概念,原理和法则的内涵,知道它是怎么样,比如孩子知道什么是雨伞,并能很好地描述出雨伞的样子,什么情况下使用雨伞,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中级水平的理解。3,高级水平是在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系统化和具体化,重新建立或者调整认知结构,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使知识得到广泛的迁移,知道它是“为什么”。这就是高级水平的认识能力。也就像学习数字,最开始只是会顺着数,不能明白数量和数字的意义,慢慢认识了数字。最后理解了数字,数量,和数名的联系。从分辨数到认数再到点数。这就是一个理解的过程。

理解的重要性,大家应该都知道,并且深有体会,生活中,如果不是因为理解的不足,也不会有矛盾和误会的产生了,就好比同事之间,别人说的做的你没有理解,没明白其中的意思,而发生的争吵和误会。领导对你工作中的指示,你没明白,或者理解错了,给工作带来了麻烦,而遭到领导的不满。朋友之间的一些事情因为理解的不到位,而产生了矛盾。同样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足,直接导致学习水平的下降。儿童在学习中是要掌握知识的,首先重要的是要理解所学的知识,那么我们人类掌握知识的过程必须是要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而理解能力在儿童时期逐渐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在对儿童的教育中,不断使用儿童的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思维的自觉性逐渐发展起来,是孩子思维向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性的标志,也是孩子成年后能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必备的心理条件和心理品质。就好比你读了一本好书,怎么样才能把里面好的东西用到自己身上呢,只有学以致用,那为什么很多的人读了很多的书他却用不上呢,重点就差在理解力上了,因为没有理解,所以他就无法变成自己的东西,进而去做到并去创新这个内容,因此呢,理解力是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记忆事物刚好地分析问题刚好地自我成长,这也是我们说理解力是幼儿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那么自闭症儿童的认知理解是怎么样的呢?认知理解力是思维和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虽然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发展规律与正常儿童基本一致。但是发展的速度却比正常儿童难很多,与同龄儿童有着明显的不同。比如:1.更关注事物的细节,而非整体,比如让一个自闭症孩子分清楚“猫”和“狗”,他们有可能是通过发现狗狗的鼻子都是一个形状的,来确定“狗”这种动物的概念,而不是像普通孩子那样通过观察全局,来扑捉线索。.所以自闭症儿童在认知事物的时候往往只关注一个细节,而不是整体,这也是自闭症儿童认知的主要特点。02缺乏认知联系,无法总结规律。生活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并有一定发展规律的,人们对事物的把握就是找出他们的内在规律,顺应规律并且加以利用。通常来说,孩子在2岁左右的时候,由于视觉功能还不完善,导致他们的空间和距离感也比较差,经常会摔跤、从高处往下跳或者不顾危险向上攀爬。可是摔痛过一次之后,他们通常会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之后的行为方式,或者避开上次让他摔跤的地方。但自闭症儿童对于事物的认知往往难以建立起联系。所以有时我们会看到自闭症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自伤行为,是因为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更注重情感表达,而无法将疼痛与自伤自残的现象联系起来。03理解方式单一 常拒绝变化自闭症儿童在认知过程中,对事物理解的专一性很强,往往拒绝变化。有些孩子会对某一种知识和事物特别执着,但很排斥接受其他知识和事物,还有部分自闭症儿童对事物的辨别和筛选能力比较弱。

问题三:针对这些孩子理解能力弱所导致的社会交往存在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呢?魏老师

魏丽丽:我们通过前面一些症状,大家大概了解了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问题,这也是他们的核心症状。

孤独症儿童的社交能力培养内容比较多,在培养社会交往能力时,首先需要获得孩子的注意力。只有孩子关注到你,学习起来效率才会高。这些孩子存在眼神回避,那么可以选择孩子喜欢的东西,作为切入点吸引孩子,让孩子能够看到大人的眼睛,当孩子和家长有眼神接触的时候需要把东西给孩子予以强化,再慢慢地把这些辅助物品撤掉。在生活中,可以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互动,比如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的球的游戏,在玩的很开心的时候,妈妈要设置停顿,孩子想要继续玩球,就会主动去看妈妈的眼睛,以寻求想继续玩,那么这时我们要继续玩对孩子予以强化,以增加孩子看妈妈眼睛的行为。也可以在生活中,有意的让孩子帮助家长去干活,比如去扔垃圾、去开门、帮妈妈拿杯子等等,以增加孩子的与人回应能力和指令听从能力,孩子能够完成一定要给孩子予以鼓励。慢慢我们可以增加指令的距离和复杂性,通过这种练习,提高孩子听的能力。如果孩子有需求,比如想要玩具,想出去玩,想下楼,那么要引导孩子用手指或者用语言表达的方式来要求。如果孩子没有能力完成那么就可以给予辅助,也就是帮助孩子。如果孩子有语言但是不会表达,家长可以用仿说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表达,比如想让妈妈买糖吃,就先让孩子说出“买糖”,然后再买给他。那以后再碰到这种情况,孩子就慢慢学会了表达自己的需求。当孩子正确表达出来,家长就要满足他的要求,那么他未来想表达这些的行为就会增加,他主动表达的就越来越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利用环境中的情境,无论是孩子与家长在游戏过程中进行互动,还是在出去买东西,穿衣、吃饭、上厕所等自然情景下,引导孩子主动表达。在孩子有需求时,他的交流动机就更强些,我们要抓住这些动机并利用。家长也可以在游戏互动中利用“中断”、“停顿”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表达继续游戏的意愿,也增加孩子学习语言的机会。很多自闭症的孩子学会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要求时,他的情绪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同时也减轻家长的焦虑和养育压力。随着孩子能力提升,词汇的积累增多,孩子慢慢学会提要求,应答问题。孩子慢慢学会分享兴趣,比如“妈妈看XX,”学会轮流等待,与小朋友进行合作游戏,懂得游戏规则。家长还可以通过读绘本,讲故事,给孩子编故事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各种情景下的人际交往和一些事情的处理方式,从而学会并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在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问题四:理解力如此重要,那何老师,我们在家庭中应该怎样去培养孩子的理解力呢?

何晶:作为一个感官学习者,孩子的理解力只能够使用形象教育的方法,就是借助物体形象突出对事物的概括。孩子思维的局限性是往往容易从事物的表面特点、个别方面,片面地加以概括,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本质。孩子掌握了某个词,并不等于掌握了该词所标志的概念。那么该怎么训练呢,01. 配对能力,分辨相同、不同及相似物品..一开始最简单的训练就是让孩子先理解“相同”的概念,能按照物件的相同的形状或者颜色进行配对、分类,两两相同的卡片的配对,卡片和实物的配对,比如将颜色近似的红色球、红色汽车及红色衣服放在一起根据颜色将不同类型的物件作简单的分类。或者是让孩子分辨相似的动物、水果或生活用品等。能力好一些后可以进行相同用途物件的配对。比如我们给孩子出示鞋子后,要求孩子能够在其他物件里找出袜子放在一起。02. 理解先后次序的能力 。1、 让孩子按照次序摆放不同形状的积木。由大到小,由高到底。由粗到细。这也就是在明白了大小,高低粗细单个的概念后,并能运用进行比较,这也是理解能力的一个提高。对概念更深层次的一个理解。2、 按照指定的次序听连续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动作。a) 就像洗手的动作(先打开水龙头、再洗手、最后关上水龙 头擦擦手)孩子在做这个事情的同时,家长要把事情的过程也说给孩子听,让孩子的听觉,视觉,触觉都参与进来。正因为他体会了这个过程又听到了语言,那么就不仅仅是只为了洗手而洗手。而是对做一件事情的先后顺序有了更好的理解,以至于再做其他事情时也能明白先后顺序是什么。当孩子对实际操作理解熟悉后,那么就可以换成有先后顺序的卡片。让孩子 按次序排列图片a) 指出「最初」、「接着」及「最后」的图片;b) 用讲故事的形式,鼓励孩子说出图片的先后次序。03.辨别的能力,.对孩子熟悉的事情,家长故意说出错误的信息,让孩子进行思考并进行辨别对错,这也是理解能力提升的一种表现。比如,过马路时,问孩子是不是红灯亮时通过,绿灯亮时等一等,让孩子发现错误并指出。04. 灵活切换分类标准。。让孩子根据给出的提示来选取并利用适当物件的特征作分类,并且能灵活地在分类标准之间转换。比如可以让孩子按照颜色或形状将一堆不同的物件分类。给出指令将“红色”的放在一起,让孩子按照红色分类后,然后马上变换规则,将“三角形”放在一起等等。 慢慢让孩子适应更改规则,转换指令的方式,提高孩子的灵活性和对事物整体的认知理解力,让他们理解到一个物品不止属于一类,分类规则是可变的。

对家长的建议就是,多练习孩子听力的连续性,多发出连续性指令,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多给孩子讲述故事或者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并提问孩子重点的情节,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理解力,在生活中多让孩子去感受事物,你说他听,他很快就会忘掉,你说他去看,会有短暂的记忆,但如果让他动手操作,感受过程,那他就能明白理解了,并永远的记住了。

问题五,科学合理的方法,能让我们对孩子的教养事半功倍,那我们在日常教孩子的过程或者在养育过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魏老师

魏丽丽 :其实,有一部分孩子有语言但是不能正确的运用,自己喋喋不休,自言自语,却不能在正确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有的能背几百首古诗却不能回答日常简单的“你吃饭没有?”这样的问题,更不要说社交中的来回对话了。还有部分孩子一直跟着别人仿说,鹦鹉学舌。这是因为孩子不理解,或者不会回答问题才会用仿说的形式进行应答。所以在教孩子进行表达时一定要在情景中正确的运用,重视语言的功能性。

另外,我们也要培养孩子共同注意的能力,就是你看什么东西也要引导孩子跟随去看,也就是两个人共同对同一物体和事件的加以注意的行为。自闭症儿童的注意表现,他们往往不能跟随指示去看,或者即使注意到维持时间也很短暂,他们的视觉方向很少投向人,即使是有,也多是拉,抱等动作代替注视和指向行为。这些是自闭症孩子的一个发展缺陷。在生活中可以指着很多物体让孩子去看,引导孩子和你能够共同关注一种物体,慢慢发展孩子能够跟随家长的视线进行转移,以及孩子的目光能够从物体到人的眼睛来回转移。这是社会交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抓住各种情景,比如孩子想要妈妈吹泡泡,妈妈吹几次后停顿下来,等待孩子去看妈妈的眼神,如果孩子看了,妈妈就继续吹,通过如此反复,孩子就学会了用眼神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同时孩子的视线在物品和人之间进行转移。

还有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成员的观念要有一致性,有时候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观念不一致会造成孩子的问题行为加重,往往爸爸妈妈比较坚持原则,老人相对比较娇惯孩子,孩子可能存在不当的行为方式来表达要求,比如打头,哭闹,如果孩子一出现这种行为爷爷奶奶就立刻满足,那么会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只要打头哭闹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出再给予,减少不良行为出现。

孩子被确诊自闭症,家长比较焦虑,但是我们家长还是要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积极参与孩子的治疗,用我们饱满乐观的情绪去影响孩子,那我们的孩子会越来越好的。

本期嘉宾:

【儿科名医对话】何晶、魏丽丽:如何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理解和社交能力

何晶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诊疗中心主管康复治疗师,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组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儿童康复合作发展联盟”委员会委员。曾在青岛儿童医院进修蒙氏教育法。参加中残联举办的智力落后培训班并获得证书,全国蒙特梭利全程培训班并获得证书。擅长智力发育迟滞,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儿童的治疗,尤其对提高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有丰富的经验。

【儿科名医对话】何晶、魏丽丽:如何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理解和社交能力

魏丽丽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诊疗康复中心主管康复治疗师,河南省康复医学会第一届治疗学组委员,河南省康复医学会康复心理分会专科分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童康复科普委员会委员,曾在南京脑科医院进修儿童心理卫生方向,从事儿童康复治疗十余年,擅长孤独症谱系障碍、脑瘫、智力发育迟缓、语言发育迟缓的康复评定及康复治疗,尤其运用ABA对孤独症谱系障碍、行为异常、学习困难、语言发育障碍等儿童治疗及家庭康复指导有丰富的经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