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作者:彩云红河谷

在红河县迤萨镇,有一个名叫“安邦”的村子。看着村子里四合院的灰瓦与砖墙,走在街道的石板路上,一种古朴的历史沧桑感与厚重感就扑面而来。这是一个有着自己历史底蕴的村子!翻开安邦的历史,依稀可见,彝汉杂居、马帮经商、人才辈出多因素交融造就的“辉煌”……如其名“国泰民安”“兴国安邦”之寓意,红河迤萨曾经马帮经济的发展和如今侨乡文化的兴盛,有它的“汗马功劳”。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安邦村不到200户人家,但占据了迤萨镇以西半山腰的大部分平地,村里楼房林立,民宅庭院深深,村民生活悠闲。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迤萨镇安邦村全貌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安邦村为红河县迤萨镇跑马社区所辖,原名“阿巴”,彝族支系濮拉语,意即父亲或岳父先居住的地方。民国时期,村绅觉得“阿巴”之称不雅,遂更名为“安乐村”。到1951年红河县建县,县政府工作组借“阿巴”谐音,又将其更名为“安邦村”,赋予村子国泰民安与兴国安邦之意。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马帮历史场景再现 摄影\李信忠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红河马帮用双脚丈量红河与世界的距离 摄影\杨增辉

明末清初,汉人开始迁入红河县,由于安邦村位于红河各大渡口附近,地势相对平坦和开阔,成为外来经商汉人首选的定居地点之一。安邦村汉族村民始祖多为石屏、建水等地人氏,祖籍以河南、四川、甘肃、江苏、湖南等地居多,系明朝沐英(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朱元璋养子。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沐英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其镇滇10年间,大兴屯田,劝课农桑,礼贤兴学,传播中原文化,安定边疆。沐英死后,沐氏子孙世代承袭,镇守云南,直至明朝末年。)征滇落籍云南的后人。安邦的历史上,长期处于元江、石屏、临安(今建水)三州府县的结合部——迤萨镇的西边要道上,是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土司地区的交汇之地,在政治上相对自由和开明,所受各种束缚较少,马帮出行经商自由。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由于受封建王朝时期大汉族主义的影响,内地汉人大量迁入后,原住居民彝族支系濮拉人逐渐外迁,到民国初年,安邦村已成为以汉族为主的村子,汉文化十分兴盛,这从安邦村汉文化浓郁的房屋建筑上集中反映出来。安邦村的建筑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村里尚保留清朝、民国时期民宅26幢。安邦古朴的民居主要由本村李氏、郭氏、杨氏、马氏、苏氏几大姓氏拥有。传统住宅中,有的是传统民居四合院,有的是马帮经商兴建的中西合璧碉院。大多数古民宅依地势而建,基本上有正房、耳房、厢房、过道房、大门房等结构建筑,有的房屋精雕细刻、诗文绕梁,有的还在大门头上悬挂牌匾,在门口兴建照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在众多的古建筑中,安邦马家大院历经盗匪的抢劫和焚烧,只剩大院的断壁残垣,面对历史的痕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村中郭家大院依山而建,四所四合院院院相通,紧密连接,内设地下通道,可以看出主人昔日的生活非同一般。村西李氏、杨氏等四合院规模不大但很精美,其雕梁和壁板上的诗文脍炙人口,书画意境优美,让人观后仿佛回到了古代的书香门第……在几个大水塘和绿树的簇拥下,青石板、古民宅和现代住房的交相辉映,无意中构成了安邦村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水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命脉,虽然安邦村内池塘较多,可安邦一带的水井少得可怜,只有北面坡的“三眼井”、“阿巴井”等几口水井。在没有自来水之前,担水的人们要排队担水,有时要熬夜排队才能轮到担两桶水。康熙年间,为了缓解干旱缺水的问题,村民们募捐银两,在安邦村观音庙外的水塘里,兴建了一口由石头垒成的葫芦型吊井,井主要功能是将池塘里的浑水过滤为清水使用,其造型和功用独特,构成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亦写下了造井史上独到的一笔,只可惜,20世纪90年代,随着观音庙的拆除,葫芦吊井逐渐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土中。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安邦观音寺及吊井复原图 (李乔定 画)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安邦村荷塘

安邦村已故作家阿里在《想起阿巴》一文中写道:“阿巴和迤萨相比,不过是村子小些,人口少一些罢了。至于人们的智能和勤奋,迤萨人绝不敢以大欺小,称能好胜……”在历史上,安邦村马占元于1793年中武举,后升任云南曲寻协中军部都司(四品武官)。建国前,全县共有12名大学生,安邦村就有郭藩图、李存礼、史永佩3人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和云南大学,并长期在省外高校执教。民国重镇镇政府所在地迤萨距安邦不过数百米,两地难分你我,联系紧密如一家,但历史上两地比谋略、比胆识,在相互较劲中得到发展。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培养了不少文人志士的安邦观音阁(安邦小学)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安邦村全村百多户人家中,侨眷占了37户,在外华侨分布在老挝、泰国、越南、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不乏著名华侨商人,如老挝木材巨商李华庭,老挝川圹的华侨理事会会长邵金科等地方名人。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爱国华侨邵金科(右三)生前和家人的留影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来自异国的一封家书

今天,安邦村曾经的辉煌已远去,但村民们秉承前人勤劳勇敢的精神,涌现出了一批芒果大户、建筑大户、服务业带头人,在各行业尽显其才,展现着不同的时代风采。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郭宗柱获“归侨侨眷勤劳致富示范户”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乡愁故土 | 历史深处的红河侨乡名村——安邦

资料来源:红河县文联、《我要去红河》,图片来源于红河县融媒体中心资料库及部分摄影家作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