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们每个人都有了“新身份”

作者:上观新闻
他们每个人都有了“新身份”

“我先上”“我能行”“坚决完成使命”……这些天,区委办公室党员干部黄金德、郑文禹、毛娉婷、傅维中、李静怡闻令而动、主动请战,投入到社区抗疫行动中。一句句热血承诺跃然屏幕、一个个忙碌身影奔波在防控现场,有人化身“搬运工”,有人做起了“跑腿小哥”,有人当起了“话务员”,从机关到社区一线,他们为全面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倾尽全力。

他们每个人都有了“新身份”

旧疾复发,仍坚守“疫”线

黄金德和郑文禹进驻的是,外滩街道北京居民区。居住密度较高、卫生条件简陋、房屋错综复杂,因为前期感染人数较多,每天都有从方舱及隔离点回来的居民。二人到岗后迅速进入状态,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快速准确、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他们每个人都有了“新身份”

“我来!”早在报到当日,社区需要将3000余套抗原试剂尽快搬运至指定地点,黄金德不顾腰椎间盘突出旧疾的复发,抢着先搬。随后他又加入配送队伍,选择了与居委办公驻地距离最远的小区,来回数次取发物资。挨家挨户配送的过程中,还需要将试剂数量精确到个位数,他不惧繁琐将每管试剂、每张试纸、每个棉签、每个回收袋都分门别类点数清楚,同时细心地将每户物资数量写在外包装上。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的他,尽管抄写困难,仍坚持一笔一画字迹清晰,共计完成了一千余位居民的配送任务,他的耐心细致得到了居民和其他志愿者的一致赞许。

他们每个人都有了“新身份”

同样是报到当晚,郑文禹顾不上休整,就和另外一名志愿者在短短三小时内搬运了1500余箱物资,当他脱下隔离服后已是深夜。第二天一早,他又不知疲倦地化身“快递员”,配送了一千余套抗原试剂。在社区的每一天,他就这样奔波往返于居委驻地和一户户居民住户之间,几天后,他对居民区各个门栋的位置已经相当熟悉,能够独立带领一组志愿者挨家挨户敲门,排摸核对实有住户情况。

当一次次听到居民感谢和慰问的话语时,他们深深感到,所有的付出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一根“电话线”架起“连心桥”

一同进驻北京居民区的毛娉婷和李静怡,负责在居委会办公室接听居民电话。凭借着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细腻,她们尽己所能、将心比心,和居民解释防疫政策、对接各类需求。每天清晨,从两人踏入办公室那刻起,电话铃声几乎从不间断,直到晚上十点,经常是前面一个问题还没完全整理好,话筒刚放下,铃声又响起,这样的循环往复已成为常态。几个小时下来,会突然发现自己口干舌燥,都顾不上喝一口水。

他们每个人都有了“新身份”
他们每个人都有了“新身份”

面对有些对政策不理解的居民,常常电话一接通就是一通情绪宣泄,只有等对方心情舒畅一些了,她们再适时找准切入点,耐心解释、细心安抚;有的诉求一时没法解决的,她们就做好情绪和心理疏导,帮助寻找可以解决的其他办法;有的诉求较为特殊但是合乎情理,她们就和相关负责人沟通,尽量帮助协调解决。遇到那些八九十岁的独居老人打来电话,讲话听不清楚,心理压力也大,她们就悉心开导老人,劝老人放松心情,不要过分焦虑。

她们通过一根电话线,连起了社区和居民之间的“连心桥”,用恳切的话语和真挚的情感,向大家传递着疫情逐步向好、战疫必胜的信心和力量。

隔离点的每张笑脸,都是一种鼓励

一周前,傅维中根据组织安排去往某隔离点工作。傅维中和来自团区委、发改委的两名干部组成的转运对接组,被称为整个隔离点的“中枢神经”,承担着沟通、协调、管理、规范的重任。

他们每个人都有了“新身份”

区转运办发布转运信息至人员抵达点位的一个多小时内,他们需要紧张、精准地了解人员情况、安排好房间、协调生活用品、共同与公安保安接引人员入住;隔离期满,他们需要在一天时间内提供房间人员精准名单,协调医务人员做核酸、消杀队消杀、疾控采样监测、保洁打扫清洁布置房间、向后方发布房源信息、再接收下一批人员。目前点位上每天都有人员转入转出,因为工作内容涉及进出人员和房源的实时统计,可以说容错率为零。为确保统计数据准确有效,他经常深入隔离区域,逐个敲门询问核对,清点房间和人员。在转运接收或者送返隔离人员时,同样也是秉承了工作中一贯的严谨细致,逐一核对人员信息,确保不漏一人,不错一人。

每天清晨,当阳光照进隔离点的时候,傅维中的内心就充满力量,“能有机会在这个特殊时期和大家一起并肩战斗,对我而言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傅维中说,每当看到解除隔离人员的一张张笑脸,他就越发坚信,胜利就在前方。

记者 / 王月华

编辑 / 孙冲

图片 / 区委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