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大毕业女儿在演艺圈风生水起,她的妈妈怎么看?

北大毕业女儿在演艺圈风生水起,她的妈妈怎么看?

在最新的一档豆瓣8.6高分综艺《荒野会谈》里,李雪琴又火了,连带着她的父母也火了。

知乎做的节目,总是干货满满,几位高知嘉宾在宁夏“荒凉”的野地,生生用几张嘴把普通人会遇到的普通问题拆开、揉碎,做成一盘精神大餐送到你跟前。

北大毕业女儿在演艺圈风生水起,她的妈妈怎么看?

但我最爱看的还是背着北大才女、抑郁症、脱口秀演员......多重标签的李雪琴,她实在太有料,节目说的几句话精辟到出圈——

“如果连和别人建立关系都要精打细算,那TA还有什么是不精打细算的?”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是在失去时间还是获得时间?”

“以前家长总说你到了好大学,就有好资源好人脉。这种观点逐渐被另一种观点取代——如果你到了好大学,但不够优秀,他们仍然不是你的资源。”

北大毕业女儿在演艺圈风生水起,她的妈妈怎么看?

而我最被打动的是她提及父母的一段话。当话题说到父母,她开始滔滔不绝。

她读书的时候,老师让妈妈翻她的手机,查有没有跟男生联系,结果妈妈一条儿也没看,转头就跟女儿郑重道歉。

小时候调皮,老师把爸爸叫到学校训话,东北话说是:“小树不修不直溜。”,但父亲却回应:“老师,小树只要不长歪,长点枝丫是没问题的。”

她声音哽咽地说到:“这样的家庭给我的感觉是,我会非常感激.....我得到过所有应该得到的尊重......他们已经对我这么好了,我有什么资格不努力让他们好。”

北大毕业女儿在演艺圈风生水起,她的妈妈怎么看?

哇,那一刻,我真的狠狠地羡慕了她一把,羡慕她美好的童年记忆,更羡慕她和爸妈彼此尊重、彼此成就的关系。

其他嘉宾评论道,李雪琴有一颗温暖的灵魂,这些比聪明、才华、理智、有逻辑都稀有。而我作为妈妈,却对给予在她背后给予无限支持的家人特别钦佩。

什么样的家庭,可以让人得到足够的尊重,他的内心足够温暖的,以至于这份温度会自然传递给身边人。

和朋友Esther聊这个节目,说这样的家人太难得了。而她第一个想到的人却是她婆婆!

她说自己有一个懂得尊重她的婆婆,也因为婆婆,她学习到了作为母亲自己能成长的部分!

文:Esther

跟老公还是朋友的时候,我对他的妈妈就特别好奇。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他在网上分享,大意是回家探亲期间,晚上发现妈妈早早睡着了,觉得好爱妈妈,就亲了亲她额头。这么亲昵的关系,还以为他是个妈宝男呢。

但后来发现事实并不是这样。

妈宝要事事顺从母上,赢得妈妈的认可,但老公好几次离经叛道,先是创业,后来花光积蓄做公益项目,又不回老家,在外地结婚定居,一切都是按自己的想法来,栽了跟头就自己爬起来,是条硬汉没错了,这跟我最初对他的妈宝印象形成了强烈反差。

怎样的妈,才能养出这么个反差萌的儿子的?

婆婆生了两个孩子,都不太“管”。在我看来是完全是“放养”。

老公的妹妹,大学本科毕业,却因着兴趣去甜品店做学徒,工资不高累死累活,只有她自己干一行爱一行。这些,婆婆都不强加干涉,给足了他们兄妹俩自由选择权。

其实说要管,婆婆是有本事管的。

他和公公属于那个年代的公知,学历高,讲话有份量,乡里乡亲有纠纷闹官司,都找他们出主意,某程度上也是乡里的意见领袖了。对于教育孩子,他们就更有经验了,他们两人都是高级人民教师,带学生带了一辈子。

婆婆的“管”是不露痕迹的。

我在老公身上隐隐感受到和他母亲很强的情感联结,也有父母加到他性格里的印迹,但他却从没表现出被长辈的过分关心(控制欲)所困扰的状态。

由于结婚后我们一直是分开住的,而且隔着2千多公里,过年过节才回去四五天,婆媳关系没怎么建立,我也不了解婆婆。隐隐觉得,她是一位很不同的女性,是我从没接触过的长辈类型。

当我生了孩子后,终于有机会面对“婆媳关系”这个看似艰难的命题,几年分分合合,陆续相处下来,我才发现婆婆为人处世,并不是我婚姻和育儿路上的障碍,反而打开了我的眼界,我在她身上看到做长辈的松弛与自洽。

01

来照顾我坐月子、却不会做菜,但我很舒服

说起来蛮搞笑的,我婆婆不太会做饭。她的手艺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挺玄乎的。

蔬菜来来回回就是黄瓜,白菜,杏鲍菇,番茄。盐不是放多了,就是放少了,有时上桌后才来追加。她平常荤菜做得很少,回家过年时,基本买现成的卤牛肉酱猪蹄什么的,连吃好几天,我只好靠蘸很多醋来化解。

婆婆还有一些养生的执念。绿叶菜里有草酸,必须先焯一次水,再炒。然后我第一次面对一盘墨黑湿乎的蔬菜。

我坐月子,婆婆来照顾我,虽然她不太会做菜也不懂照顾,但靠着高情商,我们竟然没起冲突。主要是婆婆太不端着了,一早就跟我说自己做不好菜,还主动表示要向我学习!惊呆了我。

婆婆不是客套,因为不止一次,她跟我请教食谱。

她说南北方饮食口味不一样,请我教她做南方的菜。吃惯面食的她,煮米饭放多少水问我,炒菜放多少盐都也问我。怕我吃腻她做的菜,就让我给她推荐新的菜谱,一板一眼按照食谱做饭。

一段时间后,她果然进步了,偶尔翻车,当发现某碟菜没人动一筷子,她就会自嘲一下:“哎哟我又失败啦,下次,下次努力!”然后我们一桌人在那里拿她开玩笑。

婆婆哈哈一笑,这事儿就过去了。

我第一次 一个人对自己的边界感,是让身边人很舒服的。因为她可以正视自己的弱点,当别人指出,并不会觉得被冒犯,不会觉得价值被否定,身边人对她也不需要小心翼翼。

不止在做饭上,在育儿上,婆婆也超坦然地学习着前半生没接触过的新知识,完全不觉得承认自己不足有什么丢脸。

婆婆说:“你们现代年轻人看得多,懂得多,我的经验落后了,应该向你们学习啊。”

很难形容我听到这番话时的感受,一个本可以对我譐譐教悔的长辈,竟然谦虚得像个学生,我从来没有听过长辈在我面前有这样的态度,有点惶恐,又有点松了一口气。

她真的说到做到了,完全不干涉我的育儿方式!

孩子感冒,她很想用自己的中医理论给孩子看看,捏穴位,推拿,但我和老公坚持要带孩子去医院看西医,她只好说:“唉,我知道你们都愿意不相信我哟,可是我觉得很有效果啊。”说归说,后面还是陪着我去了好几趟医院。

我有被充分尊重到了。

02

我大胆地对婆婆说,你出去吧,给我点空间

当时我住的家很小,就60来平,由于得守着宝宝,我们两个人好几天24小时在家面对面,我觉得一点自我空间也没有。

有时我会推宝宝外出蹓跶一个多小时,但也想在家放松一下,比如很放浪地四仰八叉地躺着,蹦蹦跳跳练个操,有婆婆在的话我实在放不开。

于是我试探性问婆婆,上午她是否可以去公园活动活动?我其实怕她多想,内心上演恶媳妇嫌弃婆婆撵她出门的戏码......

可婆婆爽快答应,说公园里有个老年合唱小组,她正想去看看。第二天上午,婆婆就去公园了,回来时容光焕发,录了很多唱歌的视频。婆婆的嗓子不错,很快在合唱队里赢得一席之地。

给予各自空间后,有各自的生活后,我们的相处更愉悦了。

除了宝宝,我们有了更多其他话题,她会聊有趣的见闻,某个老阿姨五音不全还老喜欢抢麦,某个阿公自学电子琴多厉害,有个港台明星来菜场拍戏......扯着闲篇,关系也亲近了不少。

大家对“边界感”的定义,是我拒绝你替我的人生做主,我也不要为你的人生负责。听起来硬梆梆的,但真正有边界感的人,不需要如此强硬的表达。只要一次适时的退出他人的世界,并不会让人觉得被冒犯,反而让大家都舒服了。

03

不在细节上消耗、不让自己筋疲力尽,很重要

情绪上,婆婆很独立。她的情绪不依赖于身边人的反应,也不需要某个人源源不断地填补她内心的空洞,主打一个“情绪稳定”。

两个女人共处一个空间,总觉得应该搭个话,但又实在没有那么多话讲。内向人格的我常要为了没话找话而有压力,这种压力是只要有个活人在我身边,我就会产生。而且不只听一个朋友讲过,因为不太擅长主动跟长辈聊天,长辈觉得她不搭不理,感受到被嫌弃!

但在婆婆身上这种情况是没有的。我在家时一天不说话,她也不会敏感生疑,或者有丝毫介意。

月子期间时不时心情低落,有时我一整天都是闷葫芦,实在提不起心情聊天。但只要我心情恢复,跟她正常对话,她就很自然地接话题。女人之间那种微妙的气场是感受得到的,当我感受到婆婆完全不把这些细节当回事时,我就彻底放松了。

很多长辈都是话匣子,但婆婆不会总来缠着我聊天,我也一点都没感受到女性长辈常有的那种倾述欲,有些话题聊到点即止,不会絮絮叨叨个没停,也不会在自己的逻辑里不断循环、还要把你绕进来的控制欲。

她有自己丰富的小世界,回到独立的小房间看书,联系老家的朋友,或者出去找同龄人玩。一般小事触不到她的逆鳞。她总是很愉快,没有怨气,内核充满着能量。

情绪稳定的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婆婆从不任劳任怨把自己累到,她只在分内事上做好。

婆婆做家务不会大包大揽,她觉得这是我家,她是来帮忙的。我让她做啥,她能做就做,不能做也会告诉我。

她负责为我们准备三餐,学新菜式,努力在我分配给她的活儿上进步。

扫地搞卫生我觉得她达不到我的标准,我就说让我自己搞定吧,她也不介意。反观我这个年轻人,总是干活把自己干累趴了,不只是自己身心俱疲,放弃了休憩的时间,还换回来其他家人的不理解,引发冲突。

于是我也悄悄调整了自己的一些习惯。比如我总觉得作为妈妈得照顾好家人,习惯性忙里忙外,但与其以“爱”为名为家人牺牲奉献,令到自己精疲力尽,还不如先让自己拥有好的情绪,帮助家里形成轻松温馨的氛围,才是给家人最好的待遇。

所以,跟婆婆相处后我也开始向婆婆学习她的情绪稳定,有时,与人相处舒适比做了什么事更重要。

04

陪伴孩子,却不强扭孩子。

之前说到育儿方面,管和不管之间,婆婆把那种边界感有独到的拿捏。我同样是男孩的妈妈,感觉这一点特别难,却被婆婆做到了。

老公中学时期曾经叛逆过,逃课,打架,为兄弟两肋插刀,青春期的男孩子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热血剧本当中,成绩直线下滑。公公婆婆没有打骂,没有将失望、生气的负责情绪胡乱发泄给孩子,只是坚持把想说的话写成信给他,时不时去学校探望,找他谈心。

可是倔强的少年依旧我行我素,荒废了三四年,而公公婆婆忍耐等待了三四年,守住跟孩子的情感联结,意见不合过,但关系从没有崩过。

老公说自己的翻转是高考失意后,他终于意识到人生不能再这么过,决定复读,涅槃重生!我问他当时为什么突然就想通了,他说看到父母太辛苦了,不想再让他们辛苦,自己不能再由着性子来。

浪子回头,真的太难了,也非常动人。他愿意改,最大的推动力是对父母亲之爱的回应。

我自己也生的儿子,当看到男孩一意孤行,哪怕是小男孩的小叛逆,就特别容易激动。但男孩子就喜欢在错误中跌跌撞撞成长,有时太执着于眼下不能犯错误,会欲速则不达。

婆婆管儿子,但并不是让儿子每一步都不踏错,一方面加以引导,另一方面为他留着退路。愿意当一座岸边的灯塔,告诉你方向,默默站在你可以回归的港湾。

北大毕业女儿在演艺圈风生水起,她的妈妈怎么看?

(婆婆80年代看过的育儿杂志,1982年1月创办)

我看着婆婆养育长大的两个孩子,虽然不算完美,但却有我最想看到的样子。从俗世意义上来说,他们兄妹不算成功人士,但都在各自的领域里踏实勤恳,在社会上有好人品的名声,家庭微信群里常常热热闹闹,孩子们有大事小事愿意跟家里长辈沟通。

反问自己,我育儿追求的真的是把孩子鸡成大牛吗?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孩子生活有保障之余,过得健康快乐,过好自己的小日子,还愿意心交心与你分享。对于我这个普通人来说,这样的亲情画面已经是夫复何求。

04

不能改变你,却愿意欣赏你

更高级的边界感,不是你我两清,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而是我身处在自己的星球上,也对你所在的星球发出赞叹。

上一个暑假是公婆来我们家帮忙带娃,暑假结束后,一天我去小区菜店买菜。店主突然跟我说:“你一个人带小孩,你婆婆说你带得很好诶。”猝不及防,就收了一波彩虹屁。不过我想,婆婆没事在别人面前夸我干什么。

去小区空地上遛娃,很多带娃的老人都认得我娃,应该是社牛婆婆带着认识的,一位老人对我说:“你公公婆婆走啦?你一个人带娃,很辛苦的,不容易嘞。”猝不及防,又是一波夸夸,估计又是婆婆说的。

这辈子当面被夸的机会必然有,背后被夸,还这样拐弯抹角到听到,可就少见了。

让我瞬间有些感动,我平常做的不好的地方,婆婆肯定也看到。但她最愿意提起的却是我的付出,不只记在她心上,也从她口里说出来。而且,婆婆的认可是发自内心的,人前人后都没变过。

我们一南一北,只是因为一个男人联结在一起。她可以从很多角度看待我,但她选择了最善良的一种。

我是个慢热的人,亲情不是因为婚礼那一刻改口喊“妈妈”就产生,反而是体会到日积月累的善意,自然而然的储存了熟悉和信任,彼此内心真实地拉近了。

最后,作为儿媳,我觉得自己做的最对的一点是,是接住婆婆所有的善意。

我常提醒自己要感激公公婆婆的付出。育儿是自己的责任,长辈是来帮忙的,他们大可以出去旅游,上老年大学,以他们的个性不缺朋友也不缺爱好,可以潇洒地安度晚年。

但他们付出时间精力,来到陌生的城市承担本该我们承受的重担,就算有些落伍,有些不完美,除了感谢我还能做什么呢?

这也是属于我的边界感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