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师巧设趣味游戏,同学们在玩中学数学

作者:极目新闻
老师巧设趣味游戏,同学们在玩中学数学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在校时间变长,在最后一节课后服务时间里进行怎样的课程设计,才能让孩子们既不疲累又有所乐有所获呢?极目新闻记者12月26日了解到,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数学组的课后服务开展,数学组的老师们根据各年级孩子的特点、学科的特点,推出了各具特色的课后拓展服务课。

老师巧设趣味游戏,同学们在玩中学数学

一年级教室里的扑克牌

为了做好课后服务,长春街小学的数学老师们用尽了“十八般武艺”。如,一年组的数学老师根据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在每周一节的课后服务中带领孩子们大量使用扑克牌做游戏。这不,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老师们设计了一个玩扑克牌凑20的游戏。孩子们熟悉游戏规则后,玩得那叫一个兴奋。

老师巧设趣味游戏,同学们在玩中学数学

瞧,教室里4人一个小组,有的把头凑在一起看牌的点数,有的坐下来做记录,有的翘起小屁股趴在桌面上出牌,有的走出座位向老师请教。因为牌上有实物点,对于计算暂时不熟练的孩子,还可以借助数点数的方法来计算。对于大部分孩子,只要小组长的两张牌一出手,“等于多少”的话音还未落,就已迅速抢答出得数。

老师巧设趣味游戏,同学们在玩中学数学

“这样的游戏,孩子们玩得嗨,又在不知不觉中熟练了计算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一名家长评价说,游戏中全情的投入让孩子甩掉了一天学习的疲累,又不着痕迹地收获了练习的效果。

二年级操场上的数学

二年组的数学老师希望课后拓展时间能够把孩子们带到操场,通过操场上的活动解决数学学习中的易错点,让孩子们在室外活动中身心放松得有所悟,有所得。

老师巧设趣味游戏,同学们在玩中学数学

在学习“解决有余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时,有老师发现孩子们总是单位名称出错,为此,老师们设计了一节有意思的课后服务——操场上的数学之一。

老师巧设趣味游戏,同学们在玩中学数学

课后服务时间,老师带领全班同学来到操场。当大家得知这节课主要是做“喊数抱团游戏”时,他们高兴得手舞足蹈。热身运动后,全班45个孩子手拉手围成一圈,老师站在中央,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孩子们开始转圈。“5!”老师的声音刚落,全班45个孩子已经快速地分成9组。

“刚才这一过程哪位同学能用一个除法算式来描述?”

“45÷5=9。”

“如果给这个算式加上一个单位,应该是什么?”

“组!团!伙!”

在笑声中孩子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游戏。老师大声喊出“6”,大家快速分组,但最后还是有三个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一个组愿意“接纳”他们。

“哪位同学能用一个除法算式来描述刚才这一过程?”

“45÷6=7……3”

“要在7和3的后面分别加上一个单位,你认为应该加什么?”

“7组,3人。”

随后,老师请一位同学站到中间来喊数,并提问其他同学如何用完整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喊数的同学总是喊一些不能被45整除的数,或许他们更喜欢这种挑战带来的乐趣。

三年级故事里的“你知道吗”

数学教材中作为介绍数学史料的“你知道吗”如果就在课堂上单纯地让学生读一读,似乎有走形式之嫌,如果不教又觉得可惜,里面毕竟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怎么办呢?

老师巧设趣味游戏,同学们在玩中学数学
老师巧设趣味游戏,同学们在玩中学数学
老师巧设趣味游戏,同学们在玩中学数学

三年组的数学老师认为课后服务时间进行创新拓展刚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三年级数学老师介绍,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后面的“你知道吗”,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有关年的知识,孩子们通过阅读“你知道吗”,了解了为什么有平年、闰年之分。“这时老师们就把有关月的知识结合年的知识一起写进故事里,在课后服务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读故事,让学生在故事里了解这些知识规定背后的内容。”这位老师说。

如《马丁的数学之旅——年、月、日》(节选):

“我们罗马帝国的历法太混乱了,有的月是30天,有的月是31天……”

“凯撒大帝!”马丁在心里喊道。

原来,马丁来到了公元前46年的古罗马。

“我们必须制定新的历法,这样才能让百姓的生活有序。”凯撒大帝说。

这时马丁看见凯撒大帝旁边的天文学家索西琴尼说话了:“据我所知埃及人以太阳的周期作为历年的标准,发现一年的长度为365又1/4天。我们可以改用埃及的阳历,然后每4年闰一次,这样的话,百姓就有据可依,也就不会出现时序颠倒的情况了。”

凯撒大帝采纳了索西琴尼的建议,于是新的法律规定:一年分为12个月。因为凯撒大帝是7月份出生的,帝王出生的月份应该是大月,所以逢单的月份为大月(1、3、5 、7、 9、 11为大月),每月31天;逢双的月份为小月(2、4、6、8、10、12为小月),每月30天。这样一年里有6个大月和6个小月,一共有366天,但是平年只有365天,这多出的一天怎么办呢?罗马帝国判处死刑的罪犯都是在二月处决的,于是就将不吉祥的2月减去1天,2月就剩下29天了;当闰年的时候,再把减去的1天加上去,2月也是30天。

马丁眼前的景象又一晃,奥古斯都大帝登场了。

……

把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融入故事,在课后服务的时间里让孩子们听故事、讲故事,了解数学史料,感受数学的文化韵味。知识从故事里获得,好玩又好记。

高年级“舞台上的数学秀秀秀”

“数学课后服务40分钟,精彩又轻松!”当孩子们欢快地喊出这一口号,就开启了高年级每周的数学课后服务之旅。现在的高年级孩子有想法、爱表现,于是高年级的数学老师把数学课后服务时间变成孩子们上台自我展示的时间。形式不做限制,孩子们可以选择自己单独上台或者和小伙伴们一起团体展示。大家都很重视每周的这40分钟。他们会提前查资料、交流、做PPT、排练。

有的孩子准备了数学谜语让大家一起来猜成语,例如1×1=1(一成不变)、2468(无独有偶)、23456789(缺衣少食)等。有的孩子准备了一副对联,让大家一起来猜一猜老人家的年纪,上联:花甲重逢,又加三七岁月,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也有的孩子带来了趣味数学题:一只蜗牛白天向上爬3米,夜晚下滑2米,他要爬上10米高的树干,需要多少天?当学习质数、合数时,就有孩子为大家带来哥德巴赫猜想,当学习物体的体积时,就有孩子用“阿基米德巧辨真假皇冠”的故事,勾起大家的学习欲望……

老师巧设趣味游戏,同学们在玩中学数学

一学期、一学年,寒来暑往,看着孩子们的PPT从简单到精美,内容从单调到丰富,表现也从刚开始上台的跃跃欲试、紧张不已,到后来的落落大方、从容自信。孩子带领孩子们一起认识了数学王子高斯、盲人数学家欧拉、东方几何第一人苏步青……知道了“一笔画”“鸡兔同笼”“曹冲称象”“古老的方程”“几何的由来”等经典的数学问题。在这几十节数学课后服务里,老师给孩子们舞台,让他们自信展示、精彩呈现!

“‘双减’的目的是释放学生的主体活力,让学生有意愿、有时间空间个性化成长。课后服务是学校工作中实现这个目的的重要一环。学科老师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学科味道、能吸引学生又能释放学生天性的课后服务活动,让学生游戏着、愉快着、收获着——这是‘双减’对老师的要求,也是老师的追求!”该校相关负责人说。

(学校供图)

极目新闻记者 国倩 整理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