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度关键词之“稳”:制造业挑大梁|产业进化论年终特辑

作者:南方+客户端

12月28日,位于广州番禺的广汽埃安工厂,第100万辆整车下线。而就在上个月,广汽埃安汽车销量达41567辆,同比增长45%。

这只是新能源汽车加速奔跑的一个缩影。在智能化、电气化趋势的带动下,汽车产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制造业向着科技企业全面转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3年11月,大陆汽车产量创历史新高。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9.3万辆和29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4%和27.4%。

稳定和发展制造业是稳定宏观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12月28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中国工程院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过去3年来,大陆制造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经受住了超预期因素影响的大冲击,制造强国发展指数稳定在超过120的较高水平,制造强国建设稳中有进。

企稳▶▷

动能切换抢抓新赛道

12月12日,宣布因湃电池智能生态工厂竣工,同时全栈自研自产P58微晶超能电池下线。

广汽集团于2011年开始电池系统研发工作,距今已12年时间,随着因湃电池智能生态工厂竣工,广汽埃安正式掌握了电芯全栈自研自产的能力。

年度关键词之“稳”:制造业挑大梁|产业进化论年终特辑

制造业企稳,背后是“新”与“旧”动能的顺利转换。数据显示,11月,新能源汽车月度产销量首次双超百万辆,站上新台阶——产销量分别完成107.4万辆和10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9.2%和30%。

持续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精益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合计出口同比增长41.7%,表现亮眼。这一数据已经14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占大陆出口比重达到4.5%。

外贸“新三样”呈现逆势上扬的态势,带动整体稳定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也意味着经济增长的“含金量”都更高了。

制造业要稳,关键指标必须守住。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已经跌破30%,降至26.2%,到2022年,大陆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相较上一年略有提升。

今年6月,广东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5%以上,相比两年前“到2025年制造业占比保持在30%以上”的目标再提高。

升级▶▷

数智化让传统产业“发新枝”

几美元一个的吹风机、1美元一双的拖鞋……在刚过去的“黑色星期五”,(希音)、Temu等跨境电商,俘获了众多海外消费者的心。

有着广州“时尚圈第一独角兽”之称的SHEIN,通过大规模应用“小订单、测试再反单”的按需生产模式,有效降低库存、减少浪费,提升产业整体效率,为传统服装产业变身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实践的样板。

年度关键词之“稳”:制造业挑大梁|产业进化论年终特辑

传统产业是制造业主力,稳增长促就业作用明显。大陆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较大,是大陆工业发展的主力军。通过加装“数字引擎”,一个个传统产业正焕发新的生命力,变得越来越不“传统”。

今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新动能既来自新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来自“老树发新芽”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当前,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正在提速。新产业的培育和新赛道的建设,更多是内生于或有机嫁接于既有的产业基础上,不追求“凌空出世”,不贪大求新,也因此根基更为牢固,新动能更为稳健。

焕新▶▷

新质生产力重塑发展优势

稳增长,既要释放传统产业动能,也需要抢抓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新机遇。

“帮我找一张玻璃绝缘子自爆的示范图片。”对话框在输入这句话后,马上弹出一张范例图片。借助商汤科技的大模型技术,南方电网人工智能公司的员工们已经越来越接受这种一呼百应的“数字员工”。

大模型正成为重塑千行百业的新技术。vivo副总裁周围介绍,将大模型融入手机,手机成为一个“智能体”,一方面会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也有望提振消费电子市场,关系到手机厂商能否啃下高端化这块“硬骨头”。

通用人工智能正呼啸而来,特别是ChatGPT推出以来,以大模型、生成式AI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掀起浪潮。各地不遗余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10月,北京发布人工智能算力券实施方案,帮助企业降低算力使用成本;11月,上海推出11条措施推动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创新发展。

广东更是瞄准“最强通用人工智能大省”,于11月出台“通用人工智能发展22条”,提出到2025年,智能算力规模实现全国第一、全球领先,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将广东打造成为国家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

在发展人工智能的路径选择上,发达国家在原理性研究、理论性研究上有先发优势,而中国则依托广阔市场、海量数据,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径。这也表明,伴随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不断在“无人区”领跑,“拿来主义”已经行不通,必然要强化原始创新、底层创新,才能在这种高科技的竞逐中持续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代表新质生产力的产品快速产出,“新质生产力”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它代表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正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重塑发展新优势。

南方+记者 郜小平

【作者】 郜小平

南方产业智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