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作者:成都生态环境

这些天北京的颐和园冰场、什刹海冰场游客众多,在供人滑冰的冰面周围,我看到了留给鸭鸭们的冰窟窿——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不过去年有被冻在冰面上的……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冬天也要保护这些鸭子好好生存,不仅是鸭道主义关怀,还因为这些鸭子里可能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鸭”中华秋沙鸭。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颐和园团城湖鸭群,看完这篇你也去找找国鸭

01

寻找特别的那一只

冬日的颐和园团城湖,聚集着上百只普通秋沙鸭。比起我们熟悉的鸭子形象,普通秋沙鸭(中文正式名就叫这个)的长相有些特别:它们身躯瘦长,雄鸟体羽白色为主,背部和头颈墨绿;雌鸟则身披灰羽,头部棕红。它们的喙又尖又长,用望远镜细看,还能看到上面有锯齿状的凸起。和吃素为主的大多数鸭类不同,秋沙鸭一族主要以捕鱼为生,这种喙能帮它们牢牢咬住滑溜溜的鱼。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一对儿鸭鸭

图源:sierwatervogels.nl

不过,同样聚集于此的观鸟者,最想看的不是它们。每个人都在众多的普通秋沙鸭中,搜寻着一只长相略有不同的鸭子,一只偶然到访此处的“国一”珍禽——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的羽色和普通秋沙鸭类似,但个头稍小,雌雄头顶上都有较长的冠羽,就像梳了个“莫西干头”。此外它们的胁部(体侧贴近水面的那部分)羽毛,布满了鱼鳞状的纹路,它们也因此有个别名“鳞胁秋沙鸭”。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同样也是雄的绿头雌的棕头

图源:news.cjn.cn

02

中国境内的“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所在的秋沙鸭属,全球现存只有4种。除南美的巴西秋沙鸭外,另外3种在大陆都有分布。前面提到的普通秋沙鸭是个子最大、最常见的一种,此外还有喜欢栖息在海边的红胸秋沙鸭,冬天在大陆北方沿海可以看到。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红胸秋沙鸭雄鸟,胸部深红、有斑点,体侧无鳞胁

图源:birdwords.co.uk

还有两种不是这个属的近似鸭类,在中文里也被叫做“秋沙鸭”。其中棕胁秋沙鸭分布在北美洲,国内能见到的斑头秋沙鸭(又称白秋沙鸭)则长相别致:雄鸟有着“白夹黑”的羽色,还有个黑眼圈,喜获外号“熊猫鸭”。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斑头秋沙鸭,短颈、短喙,雄鸟白中带黑,雌鸟头部深棕

图源:naturamediterraneo.com

03

不爱大湖爱小河

颐和园拿着“长枪短炮”拍摄的鸟友们对中华秋沙鸭如此痴迷,因为这种鸭子不但是东亚特有种,还是最濒危的国产鸭类之一。

根据2016年的一次数量评估,野生中华秋沙鸭的成鸟总共只有2400~4500只。因此媒体报道时,常把它们称为“鸟中大熊猫”。在北京,中华秋沙鸭的观测记录非常罕见,一般每年最多一两次。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非常受中华秋沙鸭青睐的浙江安吉

图源:央视新闻

中华秋沙鸭一般在大陆东北和俄罗斯远东繁殖,冬季南迁。数量稀少的它们,迁徙、越冬时常常“化整为零”,只结成小群,甚至单独行动。直到20世纪末,人们才确定中华秋沙鸭的主要越冬地,是江西、湖南、湖北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也有些会前往河南、浙江、四川和重庆越冬。即便是这样,在鄱阳湖、洞庭湖这样的水禽越冬胜地,往往也见不到一只中华秋沙鸭。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尚未解冻的长白山区河流中,一对儿中华秋沙鸭在休息

其实如果离开湖区,来到山区丘陵间的河流,或许你就有意外发现:在小河中,时而能看到几只身材瘦长、头顶“长发”的水鸟随波起伏,不时唰地一声潜下水,浮上来时嘴里叼着一条小鱼——原来,越冬的中华秋沙鸭,躲在了这里。

中华秋沙鸭选择的越冬河段,通常相对偏僻,有沙洲或浅滩,最好是水质清澈、水底铺满砾石的河道——这种环境的水下能见度高,适合它们潜水捕鱼。目前,在江西省的修水、婺源、宜黄,湖南省的石门、桃源等地,都有稳定的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江西婺源越冬的中华秋沙鸭

04

树洞生娃“挑房源”

每年3月,中华秋沙鸭们启程北飞,前往中国东北的长白山、小兴安岭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繁衍。有趣的是,擅长潜水的它们,却和鸳鸯一样在树洞里筑巢育雏。

中华秋沙鸭的“选房”眼光,十分挑剔:要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要像越冬地一样有清澈的河流;筑巢的树木不能离河太远;树干要足够高、足够粗;树洞离地高度最好超过10米(最高可达20米),洞口视野要开阔……榆树、大青杨、水曲柳等高大乔木,是它们的主要选择。为帮它们繁衍后代,繁殖地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还会在水边大树上安放人工巢箱。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长白山自然保护管理中心的鸭宝宝从人工巢穴中伸出脑袋,跳入水中,迈入它们的“鸭生”新阶段。图源:中国吉林网

求偶交配过后,雄鸭便去独自逍遥,垫巢、孵卵和育雏全是雌鸭劳碌(这集我好像看过)。每只雌鸭通常产卵10~11枚,孵化期约35天。孵化期开始时,雌鸭每天还外出觅食,最后几天基本整日不离巢。6月初,小秋沙鸭破壳而出。两天大时,它们迎来鸭生第一次壮举——循着母亲的呼唤,从一二十米高的树洞口一跃而下,前往水边开始新生活。在10月南飞之前,小家伙们要抓紧时间拼命取食、尽快长大。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在妈妈带领下下水的幼鸟

中华秋沙鸭对家园的挑剔,是它们长期演化出来的生存策略。但20世纪以来的人类活动,让它们的栖息环境岌岌可危。在北方繁殖地,可供它们筑巢的大树被砍伐;河道里的渔网也暗藏杀机,会将幼鸟甚至成鸟缠绕致死。而在中国南方的越冬地,水质污染、非法采砂、渔业和地产开发等,也威胁着中华秋沙鸭的生存。要让这种以“中华”为名的鸭子继续在祖国大地繁衍下去,还需要全社会的保护。

环保科普丨颐和园冰场冻住的鸭子,竟然有“国鸭”?

来源: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