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进展览】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走进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作者: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在被誉为“共和国加油机”的黑龙江省大庆市,有一座高47米、 台阶47级、气势雄浑磅礴的大型建筑,该建筑鸟瞰呈“工”字形、侧看为“人”字形,顶部为钻头造型,建筑前高6.5米的王进喜雕像庄严挺拔,这便是大陆第一座工人纪念馆,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纪念馆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为主题,通过展出的490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1170余件珍贵文献、文物等,向观众讲述着全国劳动模范王进喜用47年短暂而光辉的生命,塑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感人故事。

【走进展览】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走进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前的王进喜雕像庄严挺拔。 王成亮/摄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群雕《石油魂》,雕塑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们气势昂扬、豪情满怀,以钢铁之躯誓为祖国献石油。群雕两侧,是王进喜在石油大会战中发出的“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铮铮誓言。从这里开始,依次步入不屈的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悔奉献、鞠躬尽瘁和精神永存等部分,透过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幅幅字画、一段段影像、一面面锦旗,追寻铁人王进喜在大庆这片红色热土上的奋斗足迹,感悟铁人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在艰苦创业部分,“铁人一口井”以影像、照片、图表等形式,让观众跨越时空来到王进喜初至大庆时的工作场景。1960年初春,为响应党中央号召,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60多吨重的钻机被运送到萨尔图火车站时,因没有吊车无法装卸。王进喜说:“没有吊车,我们37个人就是37部吊车;汽车不够,我们有手有脚有肩膀,蚂蚁搬山也要搬。”就这样,大家把钻机拆卸成几大件,用滚木加撬杠把钻机运到井场。又经过“人拉肩扛安钻机、端水打井保开钻”,仅用5天零4小时就打出大庆石油会战第一口井,创造了世界石油钻井史上最快纪录。

沿着展馆前行,一张老照片吸引着观众纷纷驻足。照片上王进喜拄着拐杖、手握刹把,这是1205钻井队迁往第二口井时,王进喜右腿被钻杆堆砸伤,但他瞒着领导从医院回到打井一线时的情景。左侧的文献摘录卡片上记录了萨尔图区第一医院卫生员冯世忠讲述的事情经过:当时右小腿骨折的王进喜被收入病房,但他“坚决不同意住院,硬是拄着拐杖回到了井场”。不远处展墙上的另一张照片,则是王进喜奋不顾身压井喷时被定格的历史瞬间。第二口井钻至700米浅气层时突发井喷,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重晶粉倒入泥浆,却因没有搅拌机无法使水泥融合。千钧一发之际,他纵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制服井喷后,王进喜受伤的腿和脚被碱性泥浆烧起一个个血泡。这种拼搏精神和大无畏精神,不仅激励着1205钻井队前仆后继地忘我战斗,也激励着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锐意进取、勇往直前。

王进喜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领导干部后,始终克己奉公,居功不自傲。在无悔奉献部分,一组图画展示了王进喜廉洁自律、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他的老母亲生病,是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去的卫生所,而他们旁边就是组织上配给王进喜的吉普车,这辆车可以送料、送粮、拉职工看病,但家里人绝对不能用;他千方百计为职工家属解决落户和就业困难,自己的亲戚从老家来找他给安排工作,他一个也没给办……展柜里还展示着王进喜“跑井”时常带的炒面袋,饿了他就用开水冲炒玉米面充饥。有时忘记带炒面袋,他便会在开饭时间借故走开,宁愿挨饿,也绝不吃井队饭菜。

【走进展览】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走进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王进喜不顾腿伤从医院回到打井一线

“住院期间领导和同志们给我送来的钱,请交给组织……我不困难!”鞠躬尽瘁部分展出的一张记账单,是王进喜清廉无我的真实印证。1970年10月,王进喜病情急剧恶化,常常处于昏迷状态。时任钻井指挥部党委副书记韩忠全等人在探望时把钱偷偷塞进他的被褥。这些钱,王进喜一分没动。弥留之际,他心里装的依然是党和人民。

【走进展览】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走进铁人王进喜纪念馆
王进喜弥留之际交给组织的“记账单”。

离开纪念馆,驱车两个半小时来到正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作业的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钻井二公司1205钻井队。蓝天白云下,新型井架巍然屹立于广袤的草甸之上,热火朝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在流动的“钢铁1205钻井队队史室”,从钢铁钻井队锦旗,到海内外取得的技术突破,到“五条铁律”“初心四问”,再到钢铁1205钻井队队歌,感悟这支队伍“把红旗一直扛下去”,踏着铁人脚步接续奋斗的坚定步伐。

忘来时路,方知向何处。王进喜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光辉典范,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老四严”精神的践行者。大庆精神首次被提出距今已有60年。60年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历久弥新、薪火长传,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王进喜矗立起的永恒丰碑,在新征程上依然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09期,作者:曹雅丽)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