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警惕海蜇蜇伤,重视伤后处置

作者:新医线306
警惕海蜇蜇伤,重视伤后处置

赵鹏鹏 胡美,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重症医学科

医学科普中心 刘燕/崔彦 编辑

炎热夏季,各沿海地区旅游业真是炙手可热,随着游玩人数的增加,海蜇蜇伤事件频繁发生。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海蜇蜇伤如何自救。

主要伤人水母及其分布

大陆主要伤人水母包括水螅虫纲的僧帽水母和钵水母纲的火水母、沙海蜇、白色霞水母、夜光游水母、灯水母、疣灯水母、金黄水母、海月水母等。其中,僧帽水母属热带外海种类,分布范围广,多见于南海和东海。

警惕海蜇蜇伤,重视伤后处置

火水母主要分布于东海中部以南海区,属广温、广盐性近岸中大型剧毒种类,多见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域。

警惕海蜇蜇伤,重视伤后处置

沙海蜇主要分布于黄海至东海北部海域,属北方冷水性大型剧毒种类,虽然可以加工成食用“海蜇”,但其蜇伤也可致人中毒死亡。

警惕海蜇蜇伤,重视伤后处置

白色霞水母为近海常见暖水性大型水母,全国沿海均有分布,多见于山东、江苏、浙江海域;夜光游水母分布于东海南部及南海,多见于福建、海南海域;金黄水母分布广泛,多见于福建、广东沿海至西沙海域;灯水母分布于长江口以南海域;疣灯水母主要分布于南海;海月水母遍及世界各海区, 大陆多见于山东、浙江海域。

水母蜇伤后的症状及处理

海蜇属于腔肠动物门海洋生物类(又称水母),其肩板、吸口周围的触手和丝状体内的刺丝囊含有毒液,毒液含有类蛋白、肽类、5-羟色胺、组胺等毒素,刺丝囊的球囊通过尖刺进入皮肤,导致局部接触性皮炎,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或急性肺水肿,有些病人可数分钟内死亡。被蜇伤后数分钟,受蜇部位即出现刺痛或刺痒,继而蜇伤处出现典型的损害是鞭痕状皮损,即条索状排列的红斑、丘疹,亦可有水疱、大疱及瘀点、瘀斑。

少数患者1~2天皮疹可消退,多数患者1~2周皮疹结痂而愈。若全身多处被蜇伤,或被体型巨大及毒性强的海蜇蜇伤,常在1~4小时内出现畏寒、发热、腹痛、倦怠、出冷汗,少数出现胸闷、口吐白沫、血压下降、呼吸困难、肺水肿,严重者可致死亡。

平日下海游泳时,尽量避免雨后马上下海,一旦被海蜇蜇伤应保持镇静,迅速离开,在安全区域用海水冲洗患处,切勿用淡水冲洗,因淡水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应尽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黏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亦可用海水冲洗,避免手部皮肤直接接触;海蜇毒素可被碱性溶液中和,及时应用10%NaHCO3冲洗、擦洗,可减少毒素的吸收和作用;海蜇毒素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一系列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危及生命,尽早给予抗过敏治疗可减轻上述情况,并有可能避免严重情况出现。

在海蜇蜇伤后1~6小时内是极易出现合并症的阶段,蜇伤患者均需留在医院观察治疗,小面积蜇伤患者观察6小时,大面积蜇伤患者观察8小时。对出现胸闷、气短患者,及时行胸片检查,并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

警惕海蜇蜇伤,重视伤后处置

对于重症患者的救治,首先是处理过敏性休克;出现呼吸困难要取半卧位,清除口鼻内异物,开放气道,及时吸氧;立即给予肾上腺素肌肉注射,成人首次0.5 mg,如果低血压持续存在也可给予多巴胺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疗程不超过3~5天,可给予地塞米松 10~20 mg;对引起急性肺水肿患者给予沙丁胺醇扩张支气管,吸入肾上腺素治疗哮喘;同时,给予苯海拉明、扑尔敏或异丙嗪等抗过敏治疗;最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尿量。

(配图来源于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