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食品伙伴网:浅析特医食品研发思路及注意事项

作者:食品伙伴网

核心提示:那么如何按照产品注册要求,开展以注册获批为导向的特医食品研发工作,成为备受行业关注的问题之一。食品伙伴网结合相关法规、问答要求以及注册服务经验,对特医食品研发思路及注意事项进行简要分析,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特医食品研发工作。

食品伙伴网(www.foodmate.net)

   食品伙伴网讯 众所周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自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出台后,明确了其必须进行注册管理的要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对在大陆境内生产并销售特医食品的企业以及向中国出口特医食品的境外生产企业进行了详细规定。在严格的监管措施下,企业应将风险前置,在特医食品研发阶段将注册要求落实,以免到组织注册材料的阶段,才发现前期研发阶段的诸多漏洞,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那么如何按照产品注册要求,开展以注册获批为导向的特医食品研发工作,成为备受行业关注的问题之一。食品伙伴网结合相关法规、问答要求以及注册服务经验,对特医食品研发思路及注意事项进行简要分析,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开展特医食品研发工作。

  一、临床需求调研

  企业应根据确定的方向,对临床需求进行调研。《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强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以临床营养需求为导向,遵循科学、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鼓励创新”,因此企业更要注意开展以临床需求为目的新产品研发工作,经过充分调研评估后,明确新产品的类型、目标人群和形态。此过程的资料成果,可用于注册材料中“适用人群的确定依据”的描述(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需提交)。

  二、产品配方初设计

  根据确定的目标人群,收集文献资料,研究该目标人群的营养需求,对营养成分表和配方用量表进行初步设计。在此过程中,企业应对产品配方特点足够了解,找到详实的配方设计依据,注意配方的目的性、协调性、合理性,这样产品才更易通过注册审评,比如以易消化为特点的配方,不宜将膳食纤维的含量设计较高。

  在形成配方用量表时,所用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名称和用量应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或)相关规定,且要注意“不得添加标准中规定的营养素和可选择成分以外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尽量选择营养素单一、营养成分明确的食品原料,同时注意成本。

  原辅料选择方面,企业可调研已获批同类产品中使用的原料名称及使用频率。食品伙伴网最新上线特医食品查询可视化系统,可快速查找已获批产品信息,并统计历年批准情况、获批企业情况、配料使用频次、供能营养素供能比等情况,生成可视化图表,便于企业快速、精准获取信息,提高研发效率。

  三、产品实验室研究及产品中试

  3.1 生产工艺设计

  首先要进行生产工艺的设计,根据产品形态,选择产品工艺路线和工艺参数,此过程需要根据文献和实际数据确定,注意保留相应的记录和资料,在注册申请环节中使用。

  3.2 原辅料筛选

  基于初步确定的配方用量表,筛选原辅料供应商,应审核供应商或经销商的资质,如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内/外检报告、工艺流程简图、经销商进口资质、与厂家的合作协议等,同时建议企业对供应商或经销商配合程度进行考察,便于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技术支持。

  从通过资质审核的供应商或经销商处获取原辅料样品,对原辅料的理化性质进行试验筛选,最终确定至少三家供应商或经销商备选。需要注意的是,原料筛选的试验指标确定与生产工艺有关,比如干法生产的产品,原辅料的微生物是必须要注意的,因为后期无法杀菌,其次是粒度、休止角、堆密度、振实密度、吸湿性等指标;湿法生产的产品则更需关注原辅料的溶解性、热稳定性、乳化性等理化性质,同时也要考虑不同物料的反应情况。

  3.3 产品配方调整

  使用筛选合格的原辅料,按照确定的工艺路线和参数进行小试,并对试制样品进行检测,对照初步设计的产品营养成分评估偏差,调整配方。重复以上操作直至试制样品符合营养成分要求,再进行中试,在中试过程中发现偏差的,可再微调配方,保证按照最终产品配方生产的试制样品符合营养成分要求。确定配方后,应及时制定产品标准,保证后续的检测工作有标准可依。

  企业应对产品配方的确定过程有详细的记录,对原辅料实验筛选的过程也应当存有相应记录,作为产品配方筛选的注册材料来源(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需提交)。

  四、商业化试生产

  在经过了设备验证、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 29923)要求的商业化产线上,按照正式生产的操作规程以及确定的产品配方进行商业化试生产,评估生产工艺实现情况及产品实现性情况,同时需要对拟定的生产工艺进行工艺验证和偏差纠正,以确保整个工艺的重现性及产品质量的可控性。注意保留相关记录和资料,如设备验证方案/记录/报告、注册批试产工艺验证方案/报告、商业化试生产3批次的生产记录、设备使用记录、出入库台账等,在注册材料“产品研发报告”及“生产工艺材料”中会体现该部分内容。

  五、产品全项目检验与稳定性研究

  5.1 全项目检验

  企业需要对以上三批次商业化试生产样品,进行产品标准要求中规定的全部项目的检验。检验报告应载明所有项目的检验数据,并明确检验结论,检验结论应根据GB 25596或GB 29922、产品标准要求和GB 13432等综合判定。

  5.2 稳定性研究

  稳定性研究应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结合食品原料、食品辅料、营养强化剂、食品添加剂的理化性质、产品形态、产品配方及工艺条件合理设置。

  产品应当进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依据产品特性、包装和使用情况,选择性的设计其他类型试验,如开启后使用的稳定性试验等。企业需按照《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稳定性研究要求(试行)(2017修订版)》组织开展稳定性研究试验,保留相关取样送检记录、保存环境记录、检验记录、检验报告等材料,以备注册需要。申请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和非全营养配方食品产品注册,提交试验样品稳定性试验报告。

  试验样品可由申请人自行检验,也可委托具有法定资质(CMA和CNAS)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如为委托第三方检验,出具的检验报告应加盖第三方检验机构公章。

  六、临床试验

  如企业研发的特医食品为特定全营养配方食品,应当按照《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以及相关的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进行临床试验,在产品注册时出具临床试验报告及临床试验相关材料。用于临床试验的试验样品应当经检验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技术要求。

  七、注册申报

  以上环节都完成后,即可进入注册申报阶段,企业可按照《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申请材料项目与要求(试行)(2017修订版)》,将以上产品研发过程提炼、整理、汇编成注册材料,按照《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进行线上系统申报和现场提交纸质材料,正式进入注册审评审批流程。如在此过程中存在注册材料组织难题、现场提交材料不便等情况,食品伙伴网可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服务。

  小结

  特医食品作为提供临床营养支持的一种重要途径,其每个营养成分都要精准设计,企业在研发中需要充分考虑特定人群的需求特点等,设计出契合临床需要、具有自身特色的特医食品是获得注册审批、占据市场份额的关键。产品注册审评时会全面考察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的研发过程,这也是企业研发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将产品注册要求落实到产品研发过程的方方面面,可在注册获批进程中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食品伙伴网:浅析特医食品研发思路及注意事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