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强军新征程 跑出加速度丨凌厉的闪电

作者:学习军团
强军新征程 跑出加速度丨凌厉的闪电
强军新征程 跑出加速度丨凌厉的闪电

凌厉的闪电

——来自空军“模范地空导弹营”的观察报告■解放军报记者 王通化 高立英 杨 悦

特约记者 高思峰

强军新征程 跑出加速度丨凌厉的闪电

装退筒弹。王轶哲 摄

大漠戈壁,导弹列阵。一声巨响,导弹如一道急遽的闪电刺破大漠长空。

那一刻,雷达指控车内,中校营长文晓亮清晰看到显示屏上的数据态势:一击命中!

对中部战区空军某旅“模范地空导弹营”而言,这次实弹打靶任务,是一场难度前所未有的大考。他们星夜兼程,攻坚克难,交出了他们的奋斗答卷。

奋斗,让这支模范部队荣光熠熠。2022年,该营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称号,习主席亲自颁授荣誉奖旗。

奋斗,让这支英雄部队威名赫赫。1964年,该营曾被国防部授予“英雄营”荣誉称号,全营官兵在人民大会堂整建制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模范地空导弹营”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用战斗与胜利写就的奋斗史。

那次实弹打靶一击命中后,文晓亮带领大家迅速撤收装备,奔赴下一场战斗……

静默蓄力,厚积薄发;动如霹雳,疾如闪电。这群地空导弹兵心中明白,只有“下一场战斗”,才是“模范地空导弹营”永远需要瞄准的靶标;只有接续奋斗、攻坚克难,才能夺取新的胜利,赢得新的荣光。

新的胜利,呼唤新的奋斗

初夏,“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室门口,一棵笔直的银杏树在暖阳下焕发着勃勃生机。一场“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在树下火热展开。

伫立树下,静听风声,往事历历在目。

10年前,全营官兵和首任营长岳振华的亲人一起,遵照老营长的遗嘱,将他的一部分骨灰埋在这棵银杏树下。当时,还是连长的文晓亮带着战友们,一块块细细切割打磨砖石,为这棵银杏树砌起一圈坚实的砖围。

空军战斗英雄岳振华是一个传奇。在国土防空作战中,他带领部队开创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河,立下赫赫战功。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岳振华被表彰为“最美奋斗者”。

“像惊天的霹雳,像刺空的闪电,英雄二营奋勇作战……”当年,这支部队南北转战,依靠奋斗创造了辉煌战绩。今天,他们还能否继续传承荣光,能否再度挽弓如月、箭无虚发?

“新的胜利,呼唤新的奋斗。强军新征程上,我们要像前辈们一样,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足迹!”前辈们的奋斗历程、奋斗故事,沉淀为该营官兵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次热血出征、每一回沙场凯旋,全营官兵总会在这棵树前列阵,重温战史、感悟初心。

这像是一次次特殊的点名,更像是一次次无声的整队,鞭策着他们,也激励着他们。

文晓亮永远忘不了那神圣而骄傲的一天:“习主席亲手将‘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奖旗颁授给我们,是鼓励更是期望。”

得知这一喜讯,营里曾经参战的老前辈们纷纷打来电话、发来消息以示祝贺。这些耄耋之年的老兵仍然把自己当成营队的一分子,将其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

“营长,向你报告,今天我又受邀到驻地学校,给孩子们进行国防教育,讲了咱们‘英雄营’的奋斗故事和‘模范地空导弹营’的今日风采……”看着老前辈们发来的消息,文晓亮和战友们一次次扪心自问——

“这是老前辈们在用自己的方式鞭策我们。新征程上,我们拿什么向祖国和人民报告?”

今年参加全国两会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文晓亮来到营荣誉室,将两个“四铁”先进单位奖牌和4个集体三等功奖牌,放在“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奖旗和“英雄营”战旗前,拍了一张“全家福”。

坐在人民大会堂,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场景叠加在一起,带给文晓亮更强烈的触动。

统帅的殷切嘱托、前辈们的深情期望,犹如一种巨大的推力,推着该营党委一班人带领全营官兵在奋斗中传承“思想红、技术精、作风硬”的优良传统。

世界风云涌动的大棋盘上,军事强国在防空反导领域螺旋上升的激烈博弈,如同一种急遽的拉力,催逼着他们加速转型,锻造新时代的鸣镝利箭。

一推一拉,两种力量叠合之下,聚合出瞄准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加速攻坚的强大内生动能。

昔日“英雄”、今日“模范”,新的使命和责任像长空飓风,撞击着这群年轻官兵的胸膛,召唤着他们加速奋进。

“在人民大会堂,我是真有些坐不住!我们该怎样奋进转型、攻坚克难,才能匹配不断升级的装备?才能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给予的巨大荣誉?”采访中,文晓亮不止一次向记者提到这种“坐不住”的紧迫感。

时间回到15年前的一个春日,还是中尉的文晓亮蹬着石砖爬上墙头,将热切的目光投向隔壁营院。

围墙的另一侧,便是威名赫赫的“英雄营”。那一年,文晓亮刚刚大学毕业,在教导队参加新排长集训。训练间隙,几名待分配的新排长都趴在墙头,忍不住想看看墙那边的“英雄营”到底什么样。

从那个趴在墙头上张望的新排长,到成长为“英雄营”第24任营长,再到从习主席手中接过“模范地空导弹营”荣誉奖旗,这种既兴奋又焦灼的感觉,从未在文晓亮心中消散。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地空导弹兵作为一支“车轮上的部队”,尤为如此。2023年,文晓亮带领全营官兵围绕某型武器系统展开实兵训练、试验运用,连续在外执行任务近200天。

八千里路云和月。军列车厢中,文晓亮给干部骨干下达“订单式”工作提醒;官兵见缝插针学理论、记数据。西北的长河落日,东北的漫天飞雪,车窗外的风景是他们强军征途上最壮阔的“背景板”。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这是营长文晓亮的人生观,也是这群地空导弹兵的奋斗观。他们知道,比承载荣誉更重要的,是加速奔跑,创造出新的辉煌。

勇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点燃心中那团炽热的火

天幕低垂,尖锐的警报声乍响,宛如一道霹雳,划破营区的宁静。

文晓亮顾不上与记者说话,便向着几百米外的营指挥所方向急奔而去。

这是一次突如其来又格外寻常的一等战备警报。

短短几百米,是该营官兵宿舍与指挥所和阵地之间的距离。然而,在文晓亮和战友们眼里,这几百米并不只是空间距离。

在日复一日的守望空天、枕戈待旦中,这个距离已经被这群地空导弹兵折算成速度最快、最急迫的一种时间概念:“练”与“战”之间的无限趋近。

奔跑,是该营官兵习以为常的节奏——

刚刚从兄弟单位调到该营的王指导员发现,在这里,“哪怕是给一名战士布置一项很细微的工作,他能跑着去干,绝不会走着过来”。

当尖锐的战斗警报声划过寂静的深夜,熟睡中惊醒的官兵不是先穿好衣服再跑上阵地,而是抱起衣服一边飞奔一边往身上套……

“随时能走,随时能打。”早在60多年前,这支部队辗转南北追逐空中目标,开创了世界防空史上用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先河。这种奔跑的节奏已经刻进了他们的奋斗基因。

当年那道守卫祖国领空的凌厉闪电,今天还能否战之必胜——这是许多熟知该营胜绩的人们尤为关切的问题。

那一年,该营再次迎来装备升级,面对全新的技术挑战和人员编组,施连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

这种紧迫感,前所未有地摆在了该营党委一班人的面前——

战争形态演进突飞猛进,作战样式更迭日新月异,与强敌对手的竞速比拼,催逼着他们争分夺秒提升打赢能力。

加速攻坚,这群年轻官兵还要面对另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他们自己:必须筛掉附着在身上的懈怠与积弊,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警觉和血性。

伴随着装备迭代更新,曾经的“全营一杆枪”被拆分成独立的火力单元。原来,施连长只需遵循营指挥员的命令履行发射模块职能;如今,他几乎成了火力指挥员,掌握装备的同时,还要统筹指挥全连多个模块完成作战任务。

“防空反导作战,时空压缩比越来越趋近极限,倒逼着我们不断思考:该以什么样的战略思维、作战样式应对下一场战斗?面对装备的升级,人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施连长马不停蹄带领连队深入西北荒漠、进驻寒区密林,辗转不同地域参加演训任务、验证装备性能。

“部队刚组建时,为了争分夺秒学习相关知识,前辈们用树枝在地上画电路图,画完之后用脚一抹;为了打下敌机,他们酷暑五下江南,严冬六进西北。当年,条件那么艰苦,可他们每个人眼里都闪着明亮的光!”在营队组织的“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中,施连长拿出一张黑白老照片,指着照片中官兵那亮晶晶的眼睛说,“今天,面对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我们必须勇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点燃心中那团炽热的火。”

奋进的脚步,宛如撕破时空的闪电,不断跨越物理界限,压缩着战斗力生成的周期。

数方屏幕,数据指令在其间快速流转;几百个按键紧密排列,闪烁着不同的指示灯光;封闭的雷达指控车内,排风扇嗡嗡作响……这是李排长最熟悉的战位。

李排长忘不了第一次执行实弹发射任务时的情景。坐在席位上,屏幕上象征导弹的图标沿着预定的弧线加速向前,伴随着一声轰然巨响,炸成一朵花的形状。他的心脏猛地跟着颤了一下,随后长舒了一口气。

毕业仅一年多,这位年轻的排长已经参加了多项重大任务。那次,茫茫戈壁深处,他坐在操控台前严阵以待,备战实弹发射。突然,登上指控车的专家组里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李排长惊喜地转头望去,原来是母校一名教授熟悉的面庞。

这位教授同样认出了自己年轻的学生。只是,他没有预料到,学生竟然这么快就登上指控车,参与到这样一场重要的实弹发射任务中。

对该营官兵来说,时间紧迫是个共性的命题。专业合并、任务频繁,实战化的需求倒逼着官兵以冲锋的姿态攻坚克难。近两年,他们每个人都在经历跳跃式成长——

装备升级后,指控雷达班班长芦小龙重新开始了学习之旅:“装备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升级,我们就要紧跟着装备的发展升级。”

曾荣获全旅标图专业比武第一名的班长陈聪,主动申请转岗到导弹发射专业。去年,他作为核心技师亲手按下发射键,在实弹打靶中实现首发命中。

军士安士奇本是一名起重机操作员,后来他不仅学习了导弹装填专业,还熟练掌握了多型车辆驾驶技能。军士黄德全更是身兼发射手、驾驶员、炊事员3个角色。

年轻的义务兵李宇坤,刚刚风尘仆仆地驾车驶离位于荒芜戈壁的演训区,紧接着又申请奔赴泼水成冰的寒区执行任务。

“装备增加和职能拓展,让军士骨干从纯粹的执行者变成了初级指挥者。如今,新班长成长速度越来越快,军士骨干承担起更多职责,就连新兵都能在岗位上发挥特长。”回顾该营官兵这两年的成长足迹,营指挥室毛主任颇为自豪地对记者说。

一次任务前的铁路装卸载课目强训时,瓢泼大雨突至。驾驶员开着车驶到班长刘峰面前,从车窗中探出头,问道:“班长,带回吗?”刘峰沉着脸反问:“你们组配合达标了吗?下雨不是结束的哨声。再来!”

雨声嘈嘈切切,发动机的轰鸣声像是蒙上了一层水雾,变得朦胧起来。刘峰身上的深色雨衣被雨水打得紧贴在身上,水流沿着衣摆的褶皱坠落如注。

“左后15、右后15……”一道道高亢的定位口令穿透雨幕,传达到驾驶员耳中。经过一次次定位练习,驾驶员们最终达到一步到位、分毫不差。

结束训练的哨声吹响那一刻,刘峰揩了一把脸上的雨水,暗暗松了口气:终于能放心地让战友们出发,奔赴任务地域。

不惧风雨、不惧挑战,这群年轻官兵用一往无前的精气神,铸牢全营的每一个战位和胜战的每一个节点。

“如今,我们的官兵正在从一专多能,向多专多能迈进,以期在真正的战场中具备更加灵活机动的作战能力。”文晓亮说,“风雨之中,官兵成才、队伍成长的速度,就像是雷暴云蓄积电荷的速率。只有在有限时间内抢占先机、加速充能,才能在关键时刻,以迅雷之势一击即中。”

奋进强军新征程,有一种共同的跑姿叫“冲刺”

难题在更新,挑战在升级。

如何更快地抵近未来战场,如何将能量汇聚于最要害之处?对该营来说,每一次创新尝试,都是在战斗力生成的路径上攻坚克难、闯关夺隘。

一场实战化对抗,彻底改变了一级军士长宋县宾和战友们对战斗的认知:“我第一次体会到,被‘敌’机的导弹追着打是什么感觉。”

长空之上,“敌”机神出鬼没。车刚刹住,宋县宾顾不上喘口气,带着几名号手飞奔下车,以最快的速度架设雷达、连接油机车。

一旦捕捉目标、完成导弹发射,他们就要立刻从当前阵地撤离,“有多快跑多快”,防止自己被“敌”机锁定摧毁。

架设、撤收、转移;架设、撤收、转移……每次下车后的短短几分钟,对讲机总会传来急促的催促声:“雷达阵面还有多长时间展开,能不能再快一点?”

车轮扬起的飞沙,宛如真正的战场硝烟。一次次攻坚克难,宋县宾和战友们大胆探索装备极限,大大缩短了架设时间。

时间是珍贵的战争资源。当年的“英雄营”官兵突破既有教程,将8分钟操作流程极限缩短到8秒钟,创造出“近快战法”,屡立奇功。

时至今日,快如闪电,依然是战场上克敌制胜的关键法宝。营区里,那面写有创破纪录表的白板上,镌刻下官兵加速转型的脚步——

发射车展开撤收,他们的成绩比大纲规定的优秀成绩还快2分30秒;不到一年,某型装备装退筒弹的课目纪录缩短了5分钟,几乎每个月都在刷新;野战指挥所架设与撤收,用时缩短大约五分之一。

几年时间里,这张创破纪录表已经更新到3.0版,官兵追逐的时间刻度也愈发精确。“战争进入‘秒杀’时代,哪怕提升0.01秒都很有意义。”一名参谋这样感慨。

奋进强军新征程,有一种共同的跑姿叫“冲刺”。记者在这群年轻官兵身上,看到了这种姿势——不仅跟着装备跑,更推着装备跑。

前不久,该营完成了某系统的升级改造。文晓亮与科研院所工程师交流研讨,形成了一套人工智能与装备使用维护相结合的创意方案,获得“智研”杯大模型国防应用邀请赛一等奖……

在文晓亮与工程师的讨论下,那套人工智能系统被拟命名为Always,既是“永远”之意,也取All ways(所有方法)的含义:“战争的形态没有唯一解,就像你永远无法预测一道闪电会以什么样的角度划破天空。只有不断前进、不断更新,才有可能最大限度掌握胜战的‘所有方法’,赢得‘下一场战斗’的胜利。”

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是最鲜明的奋斗品格

走进营指挥所,墙上几幅巨大的挂图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七彩的线条、色块、图形和一组组数据,抽象地描摹着防空反导作战的“盾与矛”“时与势”。

营指挥室毛主任指着其中一张图表告诉记者,这是一张标识着装备升级后营队任务目标的最新挂图。营指挥班子集思广益,综合考虑电磁频谱、战场环境等因素,修改相关数据、调整色调,将指挥流程图表进行了更新升级。

在破与立的对比之中,在静与动的转化之中,在增与减的变动之中,在快与慢的辩证之中,属于这群地空导弹兵的奋斗观清晰呈现:“既要艰苦奋斗,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更要敢为人先,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这是一场“静悄悄”的模拟对抗演练,颠覆了记者脑海中指控舱内“一令一回”、此起彼伏的场景。

从战备等级转进到防空打击,指控舱内只听到鼠标点击和按键开关的声音,战勤班各号手配合默契高效,指挥员全程仅下达一次简短口令,便成功“命中”目标。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时间的魅力,在于凝聚过去,昭示未来。在“新时代奋斗观”大讨论中,该营贾教导员的一番话令记者印象深刻:“展望未来,多少‘目标’的前面都有一个共同的定语——奋斗;回望历史,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是前辈们最鲜明的奋斗品格。他们那一代人用奋斗创新赢得了这支部队过去的荣光,我们也要用奋斗创新赢得明天的胜利。”

在该营荣誉室里,陈列着一张珍贵的获奖证书。这张泛黄的证书,讲述着一个跨越时空的奋斗故事——

1958年,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组建。面对从未接触过的高精尖武器装备,该营官兵接装后埋头苦干、艰苦奋斗,很快形成战斗力。首战告捷后,他们潜心练兵,历经千锤百炼,首创“近快战法”。

1978年,在被誉为“科学的春天”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近快战法”荣获科研成果一等奖。这项由基层官兵创新的战法,获得国家级奖项,不仅为这支部队带来荣誉,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快战法”蕴含的科学思维和创新品质,至今仍被该营官兵作为法宝,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发扬。

战场的较量,从来不只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比拼和谋略的博弈。有了好剑,还要有强大的剑气和高超的剑法,最终合为精妙剑阵,方能所向披靡。

“一次联合训练,由于对组网作战研究不深,我们精心布置的防空火力网被撕开一道口子。”这次失利,给营指挥班子敲响警钟。

过去,导弹部队“全营一杆枪”,一个“英雄营”就能“千里走单骑,弯弓射天狼”;如今,“体系一张网,攥指方成拳”,导弹兵不仅要摸透武器装备性能,更要研究透战争规律。

为提升组网作战能力,文晓亮带领官兵利用驻训演练等时机,主动向旅里提出申请,协调友邻航空兵部队展开专攻精练。

“站在导弹阵地上,你看到了什么?”

年轻的施连长缓缓抬头,望向天空。

茫茫太空之上,卫星犹如天眼;广袤大地海洋,雷达时时支援……为祖国构筑坚不可摧的蓝天盾牌,还有许多战友与这群导弹兵一起并肩奋斗。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使命催征。”抬眼处,训练场上那鲜红的16字标语,如奋进的鼓点,和着这支英雄部队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新征程的脚步,加速,再加速……

请扫描二维码

强军新征程 跑出加速度丨凌厉的闪电

▲刊于6月5日《解放军报》1、3版

来源丨解放军报

强军新征程 跑出加速度丨凌厉的闪电

监制丨欧灿 侯大伟编审丨刘建伟 严珊 钱宗阳

责编丨李辰 韩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