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乘田·稗乘·家乘·史乘·野乘”的“乘”同“史”,音“shèng”

作者:齐声唤贤

乘田·稗乘·家乘·史乘·野乘 乘 1.chèng。1)含义。(1)算术计算方法,如:乘法、乘幂、乘数。(2)骑,坐。如:乘车、乘肥衣轻(驾驭肥壮的马,穿着贵重的衣服。形容生活奢侈豪华)、乘风、乘甲(战车上的甲士)、乘警、乘距、乘客、乘空、罅(xià。利用机会;钻空子)、乘月(月光下闲游。出自陆游《游山西村》)、参乘(乘车,兼任车夫和警卫员的人)。(3)趁着,就着,如:乘便、乘机、乘势、乘兴、因利乘便。(4)佛教的教派或教法有“三乘”。大乘(旧读dā shèng。即上乘。于公元一二世纪由佛教大众部的一些支派发展而成)、小乘(旧读xiāo shèng。 即下乘。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中乘(道家的“洞玄部”)。2)姓(略)。名人:春秋有乘盆,西汉有煮枣侯乘昌,以及博士乘弘;后汉的乘苏;南齐有乘乾伯 、乘欣之、乘天保;晋代有乘越;宋代有益州推官乘泽。3)地名。如: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乘马岗镇乘马岗村。

2.shèng。1)含义。凡“车”“史”“驷”“四”皆“shèng”音。(1)同“四”。古代称兵车,4马一车为一乘。词组有:乘韦(乘:四;韦:熟牛皮)、乘黄(4匹黄色马)、乘舆(亦作“乘轝”“帝辇”“辇乘”。A.帝王的车。B.坐车子))、乘矢(4次射箭)、乘壶(四把壶)、车辇、凤辇(皇后的车子)、辇一乘、百乘之家、千乘之国(另见地名“千乘”)、万乘之国、万乘之君、万乘(万辆车,骑;帝王及王后)之尊等。(2)春秋之晋国史书;后来泛指一般史书,如:乘矢(四支箭)、乘田(春秋时鲁国主管畜牧的小吏)、稗乘(稗史)、家乘(家谱)、史乘、野乘。

2)复姓。以事为氏的“乘马氏”“乘丘氏”。(1)“乘马氏”。《郑通志·氏族略》《续通志·氏族略》俱载。《姓氏考略》注云:“晋官名,见《左传》。子孙以官为氏,望出张掖。”郑樵将其划归“以事为氏”之列,且曰:“《汉书·沟洫志》有谏义大夫乘马延年;又,汉有乘马絺;张掖有乘马敦、乘马降(汉时陈豨之部将)。掌管或饲养战马之官吏乘马氏,其后裔;有乘丘氏、乘邱氏,为以骑兵驻守要地之领军的后裔,后皆分别省作单姓乘氏、马氏、丘氏、邱氏等。(2)乘丘,亦作“乘邱”。《汉书·艺文志》除过承认“乘丘”是“土丘”外,还是.以地名作复姓。《姓氏词典》称:“又作乘邱。以地名为姓氏。”《春秋》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公败宋师于乘丘。西汉置县,属兖州刺史部泰山郡(在今山东兖州西北)。《姓觿》:“乘丘,春秋鲁地,在今山东兖州西北。郡望:平阳。”《汉书·地理志》作椉丘,东汉废。”《汉书·艺文志》乘丘,亦作“乘邱”。

3)用于人名。如:枚乘。西汉辞赋家,淮阳(今河南淮阳)人。一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有《七发》等名篇,开创七体形式。近人辑有《枚叔集》。读“shèng”理由:(1)前人扬子在《法言》注音“枚乘,绳证切”,是说读“shèng”。(2)古人“名”与“字”统一,其字“叔”(在兄弟排行“伯叔”中数为二,“伯仲叔季”四数之一)。(3)从诗词韵律使用看,“枚乘”古诗注音“去声”在诗里得以印证。隋炀帝杨广诗句:“孟轲叙游圣,枚乘说愈疾”,“孟轲”对“枚乘”是“仄平”对“平仄”。李瀚《蒙求》云:“枚乘蒲轮,郑均白衣”,“枚乘”对“郑均”是“平仄”对“仄平”。徐夤句:“时通有诏征枚乘,世乱无人荐祢衡”,“乘”对“衡”也是“仄”对“平”,说明历代诗人用“枚乘”之“乘”多为仄声(去声)。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五)《奉汉中王手札》对“枚乘”直接注明“去声”。(4)武汉大学万献初教授在多个新型媒体传文《复博友:“枚乘”音读、“坑余”音义》,称:“读去声shèng的可能性大得多。”(5)有人根据搜韵网搜寻到的带有“枚乘”一词的诗句作出统计:格律诗中可以明确读去声shèng的有29家,33句;读平声chéng的有17家,28句。显然读“shèng”的占上风。(6)中国文学网(2016年10月23日)传文《试论枚乘的<七发>》,说:“枚乘的‘乘’,被不少人误读为常读音‘chēng’。”

4)春秋鲁地之国(地)名。(1)乘氏,古县名。隋唐乘丘县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西南一带。东汉末这里发生过“乘氏之战”。后以地名为氏。(2)滋阳县(今属兖州辖地)附近。《中文大字典》注引 《括地志》云:“乘丘在瑕丘县西北,居之者以为氏。(《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古今姓氏辞典》皆音chéng qiū。不确)。乘丘(故城在今山东兖州西北)原为宋大夫采邑,鲁庄公十年败宋师于乘丘,遂为鲁邑,后居其地者以为氏。《汉书·艺文志》《中国姓氏大全》均收有乘丘子,称战国时阴阳家,著有《乘丘子》5篇。综上所述,复姓“乘丘”以古地“乘丘”为姓氏,地在今山东兖州市和其西部的巨野县两地(之间)。(3)千乘。A.兵车很多。B.古地名。汉置,今山东省高青、博兴、滨县一带。治所在今广饶县。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见“chèng”音)”。白居易《长恨歌》:“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刘向《战国策·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7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4)汉置乘乡(亦作绳乡,在今四川金堂县东)。

3.zhèng。1)春秋时期芈姓楚国专管楚军中卫(军车的大夫子乘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2)秦、汉时期的公族后裔公乘氏,后裔子孙中有人以先祖爵号中行谧者,子孙称公乘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公氏、乘(zhèng)氏。名人有:东汉的乘公愿、乘公济;;宋嘉祐有登科者有公乘良弼相州(今河南安阳)人。另外,建炎有公乘博文,今东平(今属山东)人。

辨例:

《现汉》《辞海》的“乘”字均为“chéng”“shèng”2音。作为“乘”姓,也只有“chéng”音。《中国姓氏大全》《中国古今姓氏辞典》称:“乘马、乘丘,皆音chéng qiū。” “乘”姓,仅读“chéng”音。与历史不符。《辞海》虽然肯定“乘”姓读“chéng”,但“乘丘”读“shèng qiū”,这与典籍的说法是一致的。

误例:

①“大乘”“小乘”辨析:1)陈治典在《咬文嚼字》(2011年第10期)载文《佛教中的“乘”如何读》,称:“评课时,绝大多数老师认为大乘和小乘,应读shèng,。他们以《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以及《中文大辞典》(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出版部1968年版))、《大辞典》(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版)等均作如是说。其实这只是旧版,新版《现代汉语词典》(第6、7版)采信《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意见,已经修改为读“chéng”,指出“shèng”“为旧读”。2)刘志庆在《文史杂志》(2000年第1期)载文《佛教中的“乘”读音考辨》,写道:“《现代汉语词典》与时俱进地对‘大乘’‘小乘’的注音‘chéng’,应予支持,但对‘乘’的其他用词让人难以掌握,是一缺憾。按照古代汉语传统和唐诗‘乘’的‘仍’叶韵,特别是‘乘’的字义和组词词性,凡有‘运载’义的,‘乘’应读‘chéng’;无‘运载’义的‘史乘’‘千乘’‘万乘’等,可读‘shèng’。‘大乘’是‘有大慈悲发大宏愿的人所乘坐的大车’,而‘小乘’就是‘只修自身的人所乘坐的小车’,与佛教中‘乘’之要义吻合。”

②“枚乘”的误读。汉语词典等新兴媒体称,“枚乘”的“乘”读“chéng”。

③“辇乘”的误读。1)央视及河南卫视多次播放的豫剧戏剧电影《包公误》,有唱词“只见娘娘辇一乘”。主演李良魁把“乘”唱成了“chéng”。2)河南电视台梨园频道(2016年12月8日)“看大戏”栏目播放的豫剧《下陈州》,有戏词“观见娘娘辇一乘。”剧中人包公把“辇一乘”唱成了“辇一chéng”。

④“千乘之国”误读:1)“汉语词汇解释”等新型媒体传文《“千乘之国”的解释与拼音》,称:“千乘之国的‘乘’,读音为‘chéng’。”2)优学高考网(2012年9月20日)上传网上的《2013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后强化训练》,“找出下列诗句里的错误读音”,其中有“千乘之国”注音为“chéng”,标准答案是“shèng”。

⑤“万乘之尊”误为“万城之尊”:1)杨昌林在《咬文嚼字》(2012年第5期)载文《何谓“万城之尊”》,写道:“电视剧《清明上河图》(第15集),郑少秋饰演的张择端说:‘圣上乃一国之君,万城之尊,本当以万民为本……’”2)误读:(1)赵茹在《咬文嚼字》(2003年第10期)载文《“万乘”的“乘”读“chéng”吗》,写道:“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的《铃铛记》,宜妃说:‘他(指康熙)一个万乘之尊,说抛就抛了。’演员邓婕将‘万乘之尊’(还有‘万乘之国’)的‘乘’,读成了乘法、乘客的chéng。”(2)马玉玲在《咬文嚼字》杂志(1995年第9期)载文《荧屏误读举偶》说:“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获大师,把‘万乘之君’的‘乘’,读成了‘chéng’。”

⑥“乘马”“乘丘”读音:作为姓名或地名,〔宋〕郑樵《郑通志•氏族略》将“乘”归入“shèng”音,这是旧读。360国学、360问答、汉语词典、百度汉语等新兴媒体均将此类“乘”义注音为“chéng”;汉辞网、沪江网、词语大全、汉语词典、911查询等新兴媒体将“乘丘”的“乘”也注音为“chéng”。按照与时俱进的观点,理应肯定。

⑦“乘舆”误读:陈璟《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称:“注意:‘乘舆的’‘乘’读‘shèng’,不读‘chèng’。”

⑧“乘月”误读:1)汉语词汇解释等新型媒体称:“闲乘月”的“乘”读“辇乘”的“乘(shèng)”。此乃误导。2)百度文库(2011年10月31日)网上传文《八年级(上)语文能力训练测试卷》,将“从今若许闲乘月”之“乘月”,列入容易误读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