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杨绛: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作者:灵台发布
杨绛: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杨绛百岁之年,有记者问她:

“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变得更好,实现自我价值?”

杨绛说:

人生一世,无非就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2016年5月25日,在105岁的高龄上,杨绛走完了她的优雅、从容的一生。

我们今天回头去看杨绛,她的一生精彩丰富,可杨绛也不是一下子成为杨绛的,而是在漫长的人生里,认识自己,确认自己,最终慢慢成为自己的。

成为自己,是一辈子的事情。

杨绛: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01

1911年7月17日,在那个新旧交替、混乱的时代里,杨绛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用杨绛的话说,是“寒素人家”,都爱读书,骨头都很硬。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个思想开明的读书人,一身硬骨头。

早年在北洋公学读书,有学生闹学潮,掌权的洋人出手镇压,说闹事的学生一律开除。

一听开除,很多人都默不作声,敢怒不敢言,默默地低下了头颅,杨荫杭虽然没有参与,但看着一群人都缩着脑袋,觉得特没骨气,他顿时冒火了,站出来说:

还有我。

真正的读书人,身体可以柔软,但骨头必须很硬,不能被强权和金钱压弯了腰。

后来,杨荫杭去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在自由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积极投身社会变革。

他写作,参与外文翻译,自身也是才华非凡的作家和学者,著有《名学》和《逻辑学》,皆流传后世,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民国初年,杨荫杭任过民国政府的高官,在北京任职。

他不畏强权,坚持司法独立,不懂谄媚阿谀,因此也得罪了不少人,官也就做不长。

所以,杨绛八岁的时候,杨荫杭就辞职南归,回到了家乡无锡。

她和小伙伴们玩“官、打、捉、贼”,年幼的她,抓阄抓到“贼”,拔腿就跑,同伴问她干什么。

她急得说:

“我是贼啊。”

同伴都很无语,你是贼,那你就悄悄的嘛,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她是个笨贼,她说:

我是贼呀,得逃啊。

所以,她老是被捉住。

打小心眼直,杨绛骨子里的这种正直,延续了一生。

人生有几次成长,最初的成长,是朦胧地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从无数人里,看到了自己。

杨绛: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02

回到无锡,杨绛很喜欢新的住处,因为她不出家门,就能看到江上来往的船只。

杨荫杭向来注重子女的教育,在当时,女子读书,还不普及,但他将孩子们都送进了最好的学校。

杨荫杭觉得,上海启明女校的教学质量是非常好的,杨家的许多女子,都被他送进了启明。

彼时,杨绛才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独自出门,总让人不放心,所以,去不去启明上学,得杨绛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母亲问她:

你打定主意了?

小杨绛回答:

打定了。

嘴上说着坚定的话,眼泪却不听使唤,哗啦啦地流了出来。

她虽然小,却也明白,此去求学,要暑假才能回来了。

在启明女校,每月第一个星期,杨绛离家远,只能留在学校,食堂的阿姨见她可怜,把食堂的糖拿出来给她吃,可吃糖也安慰不了心里的苦。

杨荫杭在江苏当律师。

这位新式的读书人,不喜欢置办家产,不想把自己降为家产的奴隶,他也明白地对子女说:

“我的子女没有遗产,我只教育他们能够自立。”

其实,没有什么遗产,比一个自立的灵魂更加宝贵。

杨荫杭希望孩子们学会自立,能够独立生活,不希望他们不劳而获,所以在家里,即便最小的杨绛,也懂得为家人分担家务。

回到家里,杨绛常常跟着父亲,父亲忙着工作,她捡起父亲写字的长锋羊毫,安安静静地练字。

孩子干干净净地来到这个世界,没法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但父母在他生命中留下的第一笔,至关重要。

杨绛: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03

杨绛从小就喜欢看书,是个小书虫。

有时候父亲午休,她就在旁边安安静静地看书,父亲曾问她:

"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三天无书?不太好过,杨绛如是回答。

杨荫杭继续追问: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那这 "一星期都白过了。"

杨荫杭笑着说:"我也这样。"

苏轼有句话说:

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人不可医。

学校老师让大家学习写诗,杨绛就写:

"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脱俗。"

老师批:

"仙童好静。"

书读多了,浮躁之气自然就少了,静气自然就多了。

有书,有家,有爱。

杨绛慢慢成长着,杨荫杭为了自己的律师事业,定居苏州,杨绛也回到了苏州上中学。

她长得小巧玲珑,虽然已经16岁,可看起来还是十三四岁的样子。

那时候,北伐战争正在进行,学校各种学生运动,游行,开群众大会。

有一次,学生会要上街搞宣传,在街上演讲,杨绛也被推举去演讲,可她不想参加。

按照学校的规定,只要家里不同意,就可以不去参加。

回家后,杨绛向父亲求救,说他能不能也“不同意”。

可杨荫杭一口回绝了,他告诉杨绛:

你不想去,就不要去,不要借爸爸来挡。

杨绛还是有些怕,她说:

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

父亲鼓励她说,该服从的就服从,有理就要讲理,去不去由你自己。

为了鼓励杨绛,杨荫杭还讲了自己的故事,他还将林肯的一句话告诉杨绛:

要敢于说不!

你敢吗?

杨绛明白了。

第二天,到了学校,她坚持自我,不想去就是不想去,不赞成就是不赞成。

对于子女,杨荫杭更多的是教会他们,怎么做自己,让她们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要敢于做自己。

而杨绛也在父亲的影响下,慢慢成长着,始终保留着自己独立的人格。

杨绛: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04

1928年,杨绛准备考大学,她本来想报考清华,可是当年清华刚开始招收女生,还没到南方招女学生。

杨绛退而求其次,就近考了东吴大学。

选专业的时候,杨绛又陷入了迷茫,老师们觉得,她可以读理科,可是她喜欢文科。

幸好,她有一个好父亲,她问父亲:

我该学什么?

父亲说:

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杨绛有些怀疑,心里不踏实:

“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父亲解释说:

“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有了父亲的开导,杨绛不顾老师的劝说,选了文科,在心里决定,以后当个小说家。

大学期间,她大量阅读,简直是爱书如命,她也渐渐明白:

最喜欢的东西,并不是最容易的。

但因为喜欢,所以更愿意去探索,希望能看到更多、知道得更多。

从东吴大学毕业后,杨绛考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初到清华,杨绛发现这里的女学生,大多打扮得很洋气,相比之下,她穿着朴素。

但没多久,杨绛就令人刮目相看了。

她被评为清华校花,追求者众多,经常都能收到情书。

至于杨绛为何这么受欢迎,她的室友总结得很好:

长得好,年纪小,成绩好,身体好,家境好。

尽管追求者众多,却没有真正能打动她的人,直到那个叫钱钟书的清华才子来到她的面前。

多年后,她母亲还笑着说:

“阿季脚上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也许,我们的许多选择和经历,也只是为了在某一时刻,遇见某一个人,此前所有经历,都是铺垫。

杨绛: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05

1932年,对于杨绛来说,是特别的一年。

那年春天,清华园的春意,尤其盎然,茂密的紫丁香盛开着,还有紫藤萝也不甘寂寞,清华园香气袭人。

就在那个春天,她遇见了钱钟书。

初次相见,只见他身穿青布大褂,脚踏毛布底鞋,戴一副老式眼镜,一身儒雅之气。

而钱钟书呢?一见到杨绛,就被她吸引了,只见眼前这女子,面如春花,清雅脱俗。

他念念不忘,写信约杨绛见面。

她答应了。

再次见面,钱钟书脱口而出:

"我没有订婚。"

校园里传说他已经订婚了,他在向这个第二次见面的女孩解释。

几乎在同一时间,杨绛也脱口而出:

"我没有男朋友。"

校园里传说她有男朋友,她也在向这个第二次见面的男子解释。

钱钟书是清华有名的才子,几乎读完了清华图书馆的书籍,有人说他高傲,但杨绛明白,他不是傲,他是真的博学。

杨绛也是清华有名的才女,她选择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课,写了一篇“收脚印”,让朱自清赞赏不已,最终发表在《大公报》。

但这对杨绛来说,只是开始。

是写作的开始,也是人生的开始。

钱钟书清华毕业后,回到了无锡老家,和杨绛书信往来。

此前,钱钟书写信颇多,但杨绛回信寥寥。

这让钱大才子也有些怨念:

“别后经时无只字,居然惜墨抵兼金”。

钱钟书回了无锡,杨绛仍在学校,写信也渐渐多了起来,有一天,杨绛写给钱钟书的信,被钱钟书的父亲看见了。

就因为这封信,这位老人就认定,杨绛就是如意儿媳。

恋爱没多久,两人就订婚了。

订婚后,钱钟书去上海工作,杨绛回清华读书。

她和国学大师钱穆同乘一辆车,两人闲聊,钱穆说:

“我看你是个有决断的人。”

杨绛不解,钱穆解释说:

“只看你行李简单,可见你能抉择。”

原来这一次,杨绛将“无用之物”都抛下了,只带了简单的行李。

能舍无用之物,方能给内心腾出更大的空间,去盛放自己喜欢的东西。

杨绛: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06

1935年,钱钟书取得了出国留学的资格。

杨绛研究生还没毕业,但为了钱钟书,她决定跟他一起出国。

毕竟,我们这位才子,虽然读书很有一套,但生活上却不太聪明。

“他不会系鞋带的蝴蝶扣,甚至穿鞋子分不清左右脚,筷子也用不太明白,全然没有"做学问"时候的潇洒倜傥,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

让这样的老公独自出国,杨绛还没那么放心。

在出国前,他们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

钱家是古老的读书世家,家规多,极其古板,为了钱钟书,从小被灌输自由思想的杨绛,坦然地接受了这些规矩。

婚后不久,两人远渡重洋,在海上漂流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到了英国。

一路颠沛流离,但钱钟书并没有让杨绛输。

他在生活上是不太聪明,但是为了杨绛,他愿意用心,早上,他笨拙地准备好黄油、果酱、蜂蜜,阳光从窗户照进来。

杨绛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他们的居处,没有奢华的装饰,但他们有许多许多的书。

对于爱书的人来说,书,就是最好的装饰。

每天回到住处,就拉上窗帘,开始读书。

钱钟书有时候喜欢文字游戏,满嘴胡说打趣,诌歪诗。

但他只和志趣相投的人打趣,对于不相投的人,夫妻两人都会刻意保持距离。

人生,和有意思的人相交,做有意思的事情,这就是一种趣味。

杨绛: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07

生活并不有趣,但他们努力将日子过得有趣。

他们学着做饭,将做饭当成玩。

有次,和朋友们一起读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杨绛拉着钱钟书的手说:

我呀!只要和钟书朝朝暮暮相会就够了!

说着,圆圆的脸笑着,像个洋娃娃。

杨绛怀孕后,钱钟书说: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杨绛脸上笑着,心里却说:

“我希望女儿像你”

生孩子的时候,医生知道,很多中国人保守,接受不了男医生的接生,就问钱钟书,是不是一定要女大夫。

钱钟书想都没想,直接说:

要最好的。

他心疼她,希望她少受一点苦。

1937年5月,女儿钱媛出生。

杨绛坐月子,钱钟书白天在医院,晚上回家,隔天再来就说:

"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安慰他:

“不要紧,我会洗。”

没过两天,他又闯祸了:

"我做坏事了,把台灯弄坏了";

杨绛安慰他:

“不要紧,我会修”

他又做坏事了:

"我做坏事了,门轴两头的球掉了一个,门关不上了"

杨绛依旧安慰:

“不要紧,我会修。”

钱钟书像个小孩子一样,但听到杨绛说“不要紧”,他就觉得心安。

杨绛回到家后,果然一切都变好了。

对于婚姻,有一次,杨绛读到一段关于婚姻的文字,她读给钱钟书听: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听了,抬起头,含情脉脉地对杨绛说:

“我和他一样。”

杨绛微微一笑:

“我也一样。”

两人都爱书,钱媛出生后,要照顾孩子,但他们真的很忙,连给孩子买个摇篮的时间都没有,就突发奇想,把一个书桌的抽屉拿来,钱媛就睡在那个抽屉里。

学成后,他们本可以留在国外,可心系家国的他们,选择回到自己的祖国。

多年后,历经艰苦,有人问杨绛,有没有后悔回来?

杨绛说:

"没有什么后悔的,人活着不一定全是为了享福。"

杨绛: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08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回国后,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朝不保夕。

他们被困上海,生活艰难。

钱钟书也是时运不济,但他始终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过别离。

他发愿说:

“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那时候,不说柴米油盐,只是柴和米,就已经花光了他们的力气。

日子艰难,但不影响他们的乐观和积极。

1942年,李健吾怂恿杨绛:

写个剧本试试?

于是,她利用工作之余,创作了《称心如意》,并借此进了戏剧界。

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弄假成真》《游戏人间》《风絮》,让她名声大震。

杨绛出名后,夫妇两人一起出行,人家介绍钱钟书时都说,这是杨绛的先生。

钱钟书也不甘寂寞,想写一篇小说。

杨绛听后,大为高兴,就催钱钟书赶紧开始。

为了让钱钟书专心写作,他们紧缩家庭开支,甚至辞退了佣人,杨绛亲自打理家务。

"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钱钟书写作,每天五百字,写完了,就给杨绛看,杨绛也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看完之后,杨绛笑,钱钟书也跟着笑。

我笑,他也笑;
我大笑,他也大笑。
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
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

《围城》完稿之后,李健吾看了,惊喜不已,没完没了地感叹:

这个做学问的书虫子,怎么写起了小说呢?而且是一个讽世之作,一部“新儒林外史”!

《围城》出版后,迅速大火,无人不知《围城》,有导演想将其拍成影视,杨绛写了一段介绍: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钱钟书觉得,这话完美地诠释了《围城》。

对一个人最好的爱,大概是让她成了最想成为的样子,是让她成了更好的自己。

杨绛: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09

对于人生,杨绛只想简简单单地过,陪着自己的丈夫,伴着自己的孩子。

可是在那个多事之秋,你就算躲着,很多问题也会找上你。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时候,有学生举报杨绛,说她上课专教谈恋爱,杨绛被点名批评。

但杨绛相信,清者自清。

所以,虽然外界风波四起,但她看起来波澜不惊。

后来,他们成了文学研究所外文研究所的一名工作人员,杨绛从事翻译工作。

每天工作完,他们就关起门来写字,做学术研究。

钱钟书教杨绛写字,每天布置作业,杨绛写完,他就批改,有时候他故意逗杨绛,明明写得很好,他偏说写得不对。

最后看着杨绛可怜兮兮的样子,哈哈大笑。

外界兵荒马乱,他们给自己的世界创造宁静。

可是,乱世的平静,往往最容易被打破。

1966年,杨绛和钱钟书都被监管起来,工作没了,工资没了,存款被冻结了,还天天被批。

杨绛被剃了阴阳头,连门都不敢出。

钱钟书急得不行,杨绛反而安慰他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她给自己做了假发,可别人还是不愿放过她,杨绛去哪,钱钟书都陪着她。

那段时间,杨绛受尽折磨,但她依旧活得认认真真,从不低头认输。

人家安排她打扫厕所,她就将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后来,她和钱钟书一起被下放到干校改造,参加劳动。

深重的苦难,并没有压垮杨绛瘦弱的身躯。

她挺直腰板,坚强地活着。

在干校,每天都有许多活儿,但她和钱钟书,每天总要找时间相会,相互说说话。

每天午后,我可以望见他一脚高、一脚低从砖窑北面跑来。
有时风和日丽,我们就在窝棚南面灌水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
有时他来晚了,站着说几句话就走。

有一次,钱钟书路过菜园,杨绛指着窝棚说:

给咱这样一个棚,咱就住下,行吗?

钱钟书认真地想了一下,然后说:

没有书。

杨绛赞同。

没有书,日子是很难熬的。

那段苦难的日子结束后,他们的生活重新回归平静,钱钟书继续做研究,杨绛也继续研究写作搞翻译。

《堂吉诃德》出版后,杨绛的翻译事业,也达到了顶峰,这本书填补了大陆西班牙文学翻译的空白,就连西班牙国王都亲自授予杨绛荣誉勋章。

她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慢慢地,成为杨绛的。

杨绛: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10

越到晚年,他们越喜欢安静。

他们的住处,不需要奢华的家具,那一屋子的书,就是最美好的贵气。

房子不大,但他们很满足,书房不够用,客厅也变成了书房。

他们杜绝了复杂的社交,相互陪伴着,杨绛写书,钱钟书继续做学术研究。

有人因为《围城》,想认识作者钱钟书,钱钟书却很不愿意,鸡蛋好吃就行,何必非得认识下蛋的母鸡。

他们的世界,越来越安静。

安静,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内在没有力量的人,过不了这样安静的生活。

1997年,女儿钱媛离开了人世。

杨绛白发人送黑发人。

更要命的是,此时的钱钟书,也重病不起,第二年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临死前,钱钟书还给杨绛留下一句话:

好好活。

女儿走了,丈夫也走了,快九十岁的杨绛,孤身一人,打扫残局。

那段时间,她痛苦失眠,一个晚上,需要吃两次安眠药。

杨绛说过:

“悲痛是不能对抗的,只能逃避。”

于是,她重新投入新的工作里,翻译哲学著作《斐多》。

她不断地工作,让自己的生命燃烧着。

1999年,《斐多》出版。

2001年,她将自己和钱钟书的作品版税全都捐献出去,成立“好读书”基金会。

2002年,《我们仨》出版。

2007年,《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出版。

2011年,杨绛一百岁。

她拒绝所有采访,深居简出,除了不断问世的书籍,很少能看到她公开露面。

2016年5月,杨绛也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仨”终于团聚了。

认识自己,洗炼自己,成为自己。

人不是一下子成为的,而是慢慢成为的,她是杨绛,但她也用了一生,才真正成为杨绛。

杨绛: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11

杨绛翻译过几句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杨绛喜欢这几句诗,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也恰如杨绛的一生。

这便是一个总结吧。

来源:每日轻读书

声明:本条信息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