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作者:广州增城发布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东汉建安六年(201),增城县设立。荔城作为陆路往来于增城与广州的交通咽喉,成为当时增城县的重要中转点。作为增城之初县治所在,位于增城区中部的荔城,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荔城古称“坊都”,因为崔与之被谥“清献”,古时也曾被称为“清献坊”。

现今的荔城街总面积约82平方公里

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

辖区内有17个村民委员会

和2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常住人口约20万

是全区的文化、教育中心

也是闻名海内外“挂绿荔枝”母树的所在地

......

从新石器时代至今,历经朝代更迭

这片海晏河清的乐土

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加之荔城人民顽强勇敢、淳朴善良的天性

时至今日仍续写着

和谐安宁的现代化新篇章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知历史以晓未来,鉴往事以谋发展

下面让我们一起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

共读“古邑荔城”

领略荔乡古韵的独有魅力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壹文史荔城

百花林新石器时代遗址

新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家设定的一个时间区段,大约是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1957年,群爱村在百花林山地垦荒种田,挖出了一批石斧、石锛,经广东省文物考古队鉴定,是新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物品。后在百花美人石山上考察,认定百花林一带是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地方。目前,这批文物分别被广东省博物馆和增城区博物馆收藏。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在荔城群爱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生活工具。翻拍自《印记荔城》

唐朝春冈与凤凰山

春冈在荔城中央,东与罗浮山隔江相望,北与龟峰山峦相衔,西与云母冈相映,南面沃野平畴,左挹增江水,右抱百花泉。唐朝时期,春冈山下已是十分繁华的商住中心。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何仙姑在唐武则天时期便居住在春冈山下。

传说北宋熙宁七年(1074),荔城春冈山见“凤凰”停留,百鸟齐聚,盘桓许久,视为吉祥之兆,被载入了宋史《五行志》。后增城人将春冈更名为凤凰台,本地人民惯称凤凰山,并建凤凰亭为记。邑人南宋名臣崔与之、明朝南京三部尚书湛若水告老还乡后,先后都在凤凰山上设立书院讲学。南宋宝太元年(1225),理宗帝御笔亲书彰赐崔与之“菊坡”二字,制匾悬于菊坡亭,为纪念崔与之,改凤凰亭为菊坡亭。20世纪30年代末,菊坡亭被侵华日军炸毁。抗战胜利后,菊坡亭重建,更名为凤凰亭。菊坡亭饱览的无尽风光被称为“凤台揽胜”,系新“增城八景”之一。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宋朝增城学宫与鹤岭山

鹤岭是位于荔城文化路与西园路之间的一座小山冈,即原增城人民政府旧址后面。鹤岭下的学宫始建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始建之初学宫占地5000多平方米,分“博文、果行、移忠、履信”四斋,曾于宋末毁于兵灾。

元至顺年间(1330-1333),增城县尹左祥致力于儒学教育,发现原增城县学宫在县衙旁边,不便于学术争鸣、交流和教育,于是重建增城学宫。为使增城县学宫合法化,左祥将学宫所在的山更名为“鹤岭”,谐“学领”之声。明清时期,该处一直是增城县的学宫所在地,为历代学生们勤学苦读的地方。建国后,学宫孔庙以及鹤岭东成为增城县人民政府办公地,原学宫改建为增城中学。目前,学宫位于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文化路11号原增城市政府大院内,学宫孔庙建筑仍保留。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明朝万寿寺

万寿寺位于凤凰山的东南麓,紧邻会仙观。原址名为法空寺,是供奉如来佛、宾公佛等佛像的殿堂,由僧人圆鉴于宋嘉祐年间(1056-1063)创建。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十五年(1382)设僧会司于此,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朝廷下自各地建造万寿寺,因该寺是向皇帝祝寿之所,增城县府便将法空寺改建为万寿寺。清乾隆十二年(1747)、嘉庆二十三年(1818)、光绪三十年(1904)、1960年、1991年和2006年均有重修。2013年更名为长寿寺。如今保留的长寿寺主殿,具有明显的明朝佛寺建筑风格,现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民国时期东门桥

东门桥始建于1929年,由美国马克墩公司承建,在1932年建成通车,是增江上最早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型桥梁。1938年秋,日寇从惠州澳头登陆,经由东门桥进攻广州。驻在增城东岸荔枝坳的国民党守军用炸药炸断了东门桥东面两座桥墩处的三孔桥面。1945年,东门桥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固,继续通车。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军渡长江南下,当时国民党63军军部设在增城县城,准备以东门桥为天险作最后抵抗,后烧桥以阻止解放大军的追击。1950年7月,东门桥重新铺上水泥桥面通车。

20世纪60年代,东门桥中间桥墩被大水冲塌,成了危桥,直至80年代初才集资修复。2014年5月23日,派潭山洪爆发,中间桥墩被冲走,后被全部拆除。2019年12月31日,新建的东门桥正式通车。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东门桥(巫国明/摄)

贰人杰荔城

南宋“一将一相”

名臣崔与之

崔与之(1158-1239),字正之,晚年号“菊坡”,谥号“清献”,是南宋著名的治国能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观文殿大学士、封南海郡公。崔与之是广东增城人,据崔氏族谱记载,荔城乃崔与之出生地。崔与之不仅勤于军政,词章造诣颇高,被认为是“开岭南宋词之始”,有“粤词之始”之称,所治儒学的“菊坡学派”被认定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武将石文光

石文光,增城南庆隆埔(今荔城街夏街铁溪村)人,是抗元英雄、南宋镇国大将军。石文光以武员投军,保家卫国,战功卓著,官至四品大将军。南宋灭亡后,四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石文光带着数十艘兵船回到增城,安营扎寨,保乡安民。《增城县志》记载“文光率占城人在增城结寨,保卫乡里,境内得以安宁”。后人为缅怀石文光的功德勋业,把荔城夏街村尾城南社学旧址改建为“石王公庙”,在石滩镇郑田村建石王古庙,专祀石文光。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石文光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石王庙

明朝三杰

荔城明朝三杰

指的是卢纶、汤文经和胡庭兰

刚正严明卢纶

卢纶(1475—1564),字朝言,别号望峰,荔城会仙铺(今荔城街)人。明弘治年间中进士。一生历任行人、给事中、吏部科右、兵部科左、四川按察使等职。明武宗时,曾弹劾权宦刘瑾,以刚直不屈著名,又与湛若水、汤文经并称“增城三贤”。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卢纶画像(杨佳/作)

文武全才汤文经

汤文经(生卒年月不详),字懋诚,荔城北门外(今汤屋)人。明弘治十一年间中广东举人,历任江西临江府通判、福建延平府同知等官职。明武宗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谋反,汤文经曾领兵襄助南昌提督王守仁平定叛乱。明嘉靖初年,王守仁挂印辞职后,汤文经亦辞官返回荔城定居,在凤山书院从事教授工作终老。他一生为官清廉,至罢官时,检点行囊,只存书数千卷。

满腹经纶胡庭兰

胡庭兰(1507-1581),字伯贤,荔城胡屋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应乡试,荐为第一名,但因策论中有讥讽执政者之语,被御史罢去。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再参加广东乡试,高中解元,次年中进士。明嘉靖三十五年夏,出任提督福建学政。时倭寇扰福建,受命抗倭立下大功。晚年胡庭兰返回荔城隐居,在凤山书院主持讲学,融合王守仁、湛若水学说,著有《诗意讲意》《相江子集》。晚年倡建城南雁塔。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民国时期郭继枚

郭继枚(1893-1911),广东增城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11年4月27日,黄花岗起义爆发,郭继枚加入决死队,攻打两广总督衙门。他奋勇争先,在双门低(今北京路)只身用炸弹炸毙8名清军,为决死队直捣总督衙门开辟了前进道路。起义军最终因为寡不敌众而失败。撤退中,郭继枚弹尽力竭、不幸中枪,牺牲时仅18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增城县城光复,当时县政府为纪念先烈,将原北门横街命名为“继枚路”。现继枚路位于荔城街和平路中段,是通往文化路和增城中学的主要道路。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以上内容从多方了解,但也仅仅是古邑荔城的历史一隅,无法道尽这绵延不绝的文化流韵。千年古韵,一脉相承。凭借历史文化底蕴赋予的一些底气,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可担起重任,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荔城这本“书”

仍有太多可研读的内容

找个时间,到荔城

感受诗人屈大均笔下“一树增城名挂绿

冰融雪沃少人知”的荔枝之乡魅力

来源:今日荔城,部分素材来源/《印记荔城》《广东民间故事全书(广州·增城卷)》《广州历史人物廉洁事略》、微社区e家通增城荔城街编辑:刘晓雯责编:卢铭华、林汝嫦审核:朱卓东、张慧芳

打开历史长河书卷,共读“古邑荔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