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对垒与求成:冲突的两种选择

作者:小小溪学堂

朋友们,今天我跟大家聊聊《幼学琼林》一句话,“交锋为对垒,求和曰求成”。

“交锋为对垒,求和曰求成”意思是交锋又叫“对垒”,求和又叫“求成”。

这句描绘了战争与和平两种对立的状态,

在冲突或竞争中,双方可以选择直接对抗,也可以选择通过谈判或协商来寻求和平解决。

这取决于双方的利益、实力、意愿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

对垒与求成:冲突的两种选择

说到一方向另一方求和,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南宋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南宋当朝统治者在己方还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主动向金朝的求和。

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听我细细道来。

南宋求和金朝

在南宋的1140年,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在郾城一役中大破金军,成功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南宋的军事优势似乎已然稳固。然而,南宋朝廷内部却暗流涌动,主和派与主战派的纷争不断。

对垒与求成:冲突的两种选择

宋高宗和秦桧等人,深恐北伐之举会激怒金朝,更担忧岳飞一旦大胜并迎回徽钦二帝,将动摇他们的地位。

对垒与求成:冲突的两种选择

于是,他们暗中策划,陷害岳飞,以平息主战派的呼声。岳飞之死,无疑为南宋的求和之路铺平了道路。

对垒与求成:冲突的两种选择

随后,南宋朝廷以岳飞之死为“投名状”,向金朝示好求和。

他们表示愿意承认金朝的地位,每年进贡金银绢帛,只求金朝罢兵休战。金朝见南宋态度如此恭顺,又有丰厚贡品可收,自然乐于接受。

双方经过谈判,最终达成了《绍兴和议》。这份和议规定,南宋向金朝称臣,金朝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这无疑是中原王朝历史上的一次巨大屈辱,南宋的尊严在此刻荡然无存。

对垒与求成:冲突的两种选择

此外,南宋还需归还岳飞收复的失地,并割让大片领土给金朝,使得南宋的疆域大幅缩水。每年,南宋还需向金朝进贡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以维系这脆弱的和平。

每逢金朝皇帝生日,南宋还需派遣使臣献上丰厚的贺礼,以示臣服。

对垒与求成:冲突的两种选择

这场求和,虽让南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也为国家换来了短暂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背后,却是南宋朝廷的软弱与屈辱。

清朝向日本政府求和

除了南宋,还有清朝向日本政府求和的做法,也是让人愕然。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军队长驱直入,辽东山东尽失,清首都北京岌岌可危。清朝的皇帝和官员们眼见局势严峻,心知再打下去难有胜算,于是萌生了向日本求和的念头。

对垒与求成:冲突的两种选择

清朝派出几位重臣出使日本,希望与日本达成和平协议。然而,日本方面态度强硬,认为清朝求和的诚意不足,将清朝使臣拒之门外。清朝深感求和之路艰难,但又不得不继续尝试。

对垒与求成:冲突的两种选择

于是,清朝再次派出使团,这次还特地请来了一位美国前国务卿担任顾问,以增加谈判的筹码。使团抵达日本后,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展开了漫长的谈判。双方你来我往,讨价还价,最终清朝在无奈之下,答应了日本提出的苛刻条件。

对垒与求成:冲突的两种选择

这些条件包括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岛给日本,并支付巨额赔款。清朝在万般无奈下,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宣告了战争的结束。

对垒与求成:冲突的两种选择

这一事件对清朝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也使中国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对垒与求成:冲突的两种选择

回顾这段历史,清朝向日本政府求和的经过令人感慨万分。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在战争的摧残下,不得不屈辱求和,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耻辱。

结语

朋友们,今天我向大家分享了《幼学琼林》中“交锋为对垒,求和曰求成”的智慧。在冲突与竞争中,双方可以选择剑拔弩张,也可寻求和平对话。

历史长河中,南宋与清朝的求和之路尤为引人深思。

这两个朝代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选择以和为贵,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决策逻辑。

对垒与求成:冲突的两种选择

我们无法简单地评价其对错,因为每个决策都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历史的评价总是多元的,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尊重历史事实,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