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作者:旭华说史

«——【·前言·】——»

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和武帝实践的展开,刘彻与董仲舒政见上的矛盾分歧终于愈演愈烈。这自然是董、刘二人政见内部固有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他们二人为什么会有矛盾存在呢?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时代背景·】——»

元光二年起的连绵三十余年的对外战争。正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给雄心勃勃的刘彻戴上了“武帝”的桂冠;也正是这场上的“台风”,把董仲舒吹的家仁政德治的乌托邦吹得烟消云散。

自秦以来,北方匈奴的入侵和,给刚刚立足东亚的封建大帝国造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秦始皇北筑长城、成卒守边,汉高祖挥戈亲征,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武帝即位前的文、景二帝转而采用防御性的“和亲”政策,这一局面一直延续至武帝初年。刘彻采用了王恢的主张,勒兵三十万埋伏在马邑一带,企图诱伏匈奴,但由于走漏消息,无功而归。

尽管两军未正式交战,但战争的序曲已经奏响。“自始征伐四夷,师出三十余年,天下户口减半。”武帝发动的对匈奴的战争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这场倾尽国力进行的战争极强烈地冲击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思想领域,对刚起“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更无疑是一场灾难。董仲舒标榜的“战不如不战”的儒家理想蓝图已经被拓疆辟士的刘彻束之高阁了。

伴随着频繁战事而来的第一个社会后果,就是社会经济的混乱敝。《汉书·贡禹传》载“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服四夷,乃重赋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重困,至于生子辄杀,甚可悲痛。”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太初元年至四年,刘彻仅为得汗血马而兵伐大宛,先后动用二十余万兵,兴师,结果仅得“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三千余匹。”劳民伤财。繁重的徭役征发和日益增多的苛捐杂税。

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和酷吏的应运而生。汉初,当权者为复苏社会经济生活,施行黄老之术,贵“虚静”“无为”之道。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酷吏手段·】——»

这种酷吏击断,任重法的例子在武帝时代可谓史不乏书。难怪史迁著《史记·循吏列传》汉朝官吏了无一人,而赫然列于《酷吏列传》者,二十一人中,仅武帝爪牙就有十八人之多!

大批酷吏的出现,说明了当时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而酷更的被重用,则反映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刘彻在自己的实践中对董仲舒“任德不任刑”的儒家说教并不感兴趣。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当然,这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不能完全归结于战事,而主要是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统治阶级的贪婪、化也恶性膨胀起来。

武帝时,“诸官益杂置多,徒奴众,而下河渡四百万石及官,自来以足。”数十年间,仅粮食一项用度就猛增十几、几十倍。其他费用自不待言。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这种“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子下”的社会状况,应当是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根本原因。而连绵不断的战事无疑又是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催化剂。

他在位五十四年间,先后任相十三人,其中处死、令自杀者四人,黜免四人,得以善终者仅四人而已(田千秋昭帝四华卒,不列。)而且相位也儿形同虚设。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另一方面,确也反映出他对“礼文之士”的不感兴趣。面对着这样一位锋芒毕露,咄咄逼人的封建,仲舒不厌其烦地鼓吹“虚静无为”的主张,正是他作为生的迁腐之处。

«——【·政见不和·】——»

除了在施政方法上,武帝与董仲舒政见格格不入外,在推行什么样的有为这一根本问题上,他们也存在重大分歧。仲舒吹的“君权神授”理论将世俗的权力涂上了神圣的色彩。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这对于维护当时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然是一味。但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在这个命题的自身还有着“屈君而仰天”的逐辑内酒。作为“天子”的自然是极神圣、极可畏俱的。

作为“之于”的君主也要敬天命,依“天”的旨意立身行事,治国安邦,这也是天径地义。在神化地上王权,使主们有所”诗”的同时,黄仲舒又将一度曾被历史绝对化的王权小心地加以规范。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他抬出了彼岸世界的偶象“天”、“天过”企图制约此岸世界这一“圣物”,使封建君主在行事上又有所“恐”。蓝仲舒思总你系中那个规类然的至上权-“天”。

其实不过是理想化了的儒家攻治、道德观念面已。家思想经过“天”“天道”道”的折射又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就显得神圣而又威严。舒“屈君而”心命题。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他反复鼓吹的《春秋》大一统主张,究其实质,就是要将天上和人间前至国一统到儒家的王国里。这种屈君面伸天的说敬,在刘彻那里自然要碰钉子。

在武帝限中非非是灵验的指挥棒。这自然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有作为的封建君主雄才大略的一面。董仲舒在上的最终失势,是刘彻对他的灾异感应论的断然否定。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建元六年,辽东高庙,长陵高园便殿先后遭灾火。董仲舒借此发挥其灾异之变、天人感应理论,写好奏章要求武帝外诛皇亲诸侯“远正最甚者”,内除“近臣在国中处旁仄及贵而不正者”以从天意。

奏章末及上,被主父偃窃而奏之武帝。刘彻大怒,召诸论罪。其弟子昌不舒不知其师所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灾异。”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此事妙处还不尽在弟子罪其师,而是妙在武帝把舞文弄、满嘴“仁政”“德治”的儒生改造成了一批以《春秋》为法典决狱的刀笔吏和刽子于。

虽苟免一死,可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支柱--天人感应论,却由此“不敢复言”,这无疑是剥夺了他上的发言权。既然那个对人间世界有着莫大权威的“天”的指挥棒失去了灵验,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那么,“天道大经”“屈君而伸天”“事天如父”“循天之道”等等的律令便一下子失去了效用。一旦被抽掉了“灾异感应”这块基石,董仲舒由此而繁衍出来的整个理论便立即面临绝境。

董仲舒告病家居时,尽管偶尔也应付一下张汤之流的质询,也多是祠祀祭牺用家鸭抑或用野鸭好之类的锁事:“祠宗庙或以骛当凫,骛非凫,可用否?”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这位汉代“儒者宗”在当时的生活中已经是无足轻重了。,而以“霸综观刘彻一生活动,儒家思想并非起主导作用。“王霸道杂用之”道”为主,这倒较为合乎史实。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当时社会现状的决定作用外,刘彻本人的思想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作为一个雄心勃勃、好大喜功的封建,刘彻身上确也不具备推行儒家仁政德治的条件。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结语·】——»

作为人间的至上主宰,穷尽天下声色犹嫌不足,刘彻进而又大做其神仙梦,追求“却老”之术几近狂热。对那些信口雌黄的方术骗子,刘彻也奉为贵宾。

为求得炼金术和“却老方”他将江湖骗子栾大请进宫内“拜大为五利将军”,区区一介方士而贵振天下。在听了齐人公孙卿关于黄帝“仙登于天”的一派胡言之后,这位堂堂国君竟不无遗憾地感慨。

董仲舒与汉武帝,两人的分歧如何解?儒家思想在汉代有什么影响

刘彻这种迷信鬼神方术的生活作风同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也相去甚远。不错,董仲舒思想体系中也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但他并不主张出世主义,也不相信鬼神。

信息来源:

《汉书·五行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