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作者:老丁看世界2022

(1)

好久没有出去了,正在磨皮擦痒之际,收到讯息,端午节前,阳原两日活动,遂赶紧跟上。

阳原县,张家口下辖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北京西侧,距离约260公里。

阳原县境内南北两山相峙,桑干河位居期间,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呈两山夹一川的狭长盆地状。

战国时,此地属赵国,置安阳邑,治所在今开阳。秦朝时,仍置安阳邑。汉景帝前元年间(前156~150年)置阳原县,后屡有裁撤和复置。隋时,阳原县东、西分属涿郡、雁门郡。唐武德六年(623年)年,属蔚州灵丘县,乾元元年(758年)至唐末,属河东道兴唐府兴唐县。五代十国时期,属晋国蔚州。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天福三年,属辽。辽时,属西京道大同府。统和年间(983~1012年),置弘州,辖永宁、顺圣二县。金仍置弘州,属西京路大同府。元初,阳原县属中书省大同路弘州,辖襄阴、顺圣二县。明朝时,直属京师宣府。清朝时,属直隶省宣化府。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西宁县。民国二年,为避免与甘肃省西宁府重名,将西宁县改为阳原县。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曾合并至蔚县,但三年后再度拆分而出。

如此看来,阳原县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是全国建制最早的县份之一,不过最终定名的时间也仅百余年。

很早就知道辛集、枣强和肃宁的皮革市场很大,影响很广,但实际上阳原却是全球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和中国皮毛文化的发祥地,另外就是泥河湾国家自然保护区,融自然风光与文明曙光于一身。

阳原一地因有桑干河谷,呈东西向通道,形成了联通京津和晋蒙的主要通道,今109国道及宣大高速也是从这里通过,古代曾沿桑干河一线密集设有烽墩和城堡,今在阳原一地仍旧遗有大量的军堡和民堡,古堡的数量丝毫不逊于南侧的蔚县一地。据统计,曾有古堡(军堡和民堡)数量在七八十处,今仍存的数量也不在少数。曾见过有人对此有过统计,只是不知是旧况还是新景,不过阳原县曾进行过村镇调查,出过一套十几二十本的乡村史记录书籍,对古城古堡等有过较为详尽的记述。在长城资源普查中,这里的古城古堡因为距离长城主线较远,囿于技术要求的制约,所以全部都没有算在长城资源数据集中,实际上这对长城数据体系是一种极大的割裂,也为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带来了新的困难。

曾在网上看过一份资料,辑录在此:

屯堡,是明代镇、卫、所、堡军事体系的最基层的建制,加上马坊村的屯堡,阳原县共有屯堡67个。其中头马坊、二马坊、三马坊、四马坊、五马坊、六马坊、七马坊、八马坊、九马坊、西六马坊、东白马营、西白马营、马圈堡、东马圈、西马圈等村庄,都为朝廷驯养过军马。十个马坊从汉代开始即为朝廷驯养军马,东白马营、西白马营从宋时驯养军马,其他村庄在明代驯养军马。这些村庄除了承担驯养军马外,还和其他屯堡一样,是最基层的军事建制,在历史上为朝廷做出过贡献。而称堡的村庄有吉安堡(西官庄)、永安堡(高墙)、辛大堡、永胜堡(大渡口)、永平堡(辛庄子)、苇村堡(苇子水)、胡家堡(胡家台)、下堡(下八角)、永安堡(大白嘴)、凤凰堡(东白马营)、崇新堡(西辛庄)、永盛堡(柳树皂)、大银堡(牛蹄庄)、同梁堡、拣花堡、东井堡(东井集)、漫流堡、堰头堡(西堰头)、石斜堡(小石庄)、王家堡(施家会)、刘家小堡、朝阳堡、永镇堡(大沟塄)、清泉堡(石盆)、咸宁堡(槽村)、赵家堡、丁家堡、开阳堡、小辛堡、双塔堡、三泉堡、揣骨疃堡、长宁堡(西庄)、独山堡等34处。另外,明代对原来不称堡,但必须承担堡军事职责的村子,官方冠以“×字屯堡”的名称,最前面的×,没有实质含义,只是一个代码、编号。它们是,箴字屯堡(水峪口)、夫字屯堡(八马坊)、外字屯堡(上八角)、化字屯堡(双庙)、都字屯堡(西白马营)、寄字屯堡(南梁庄)、静字屯堡(东坊城堡)、静字屯西堡(西坊城堡)、安字屯堡(康家庄)、持字屯堡(西目连)、逸字屯堡(灰泉子)、心字屯堡(一吐泉)、守字屯堡(要家庄)、子字屯堡(辛堡)、叔字屯堡(马圈堡)、第字屯堡(泥泉堡)、入字屯堡(浮图讲)、好字屯堡(曲长城)、移字屯堡(籍箕疃)、易字屯堡(双树)、物字屯堡(东白家泉)、遂字屯堡(西白家泉)、芦字屯堡(芦子屯)等23处。

行前,趴在影像上曾简单辨识了一番,拉出了一个单子,虽然不指望每个点都能跑一遍,但也希望沿途能尽可能多多地“打卡”。

阳原因地处通衢之处,很多次进出山西、跨越河北诸地时都从这里经过,但很少有在这里驻足的时候,印象中也就来过开阳古堡,而泥河湾一带虽没有见过出土的旧石器时期物品,但那里的好几处沟壑土林都曾让我们留下了印记。

很奇怪的是阳原地处桑干河盆地,土地肥沃,且得交通之利,但竟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为一个贫困县,据说还是国家级的,今虽脱贫已经实现,但不少地方农村看上去还不算富庶。

周六周天两日,小仙女张罗活动,两车八人,一同在阳原南北东西寻点觅堡。

舍得一车,拉上云起、红叶和老丁。

老谢一车,带上老王、大安和没谱。

同行八人,相知相熟已多年,不过很多人也是多年未曾再见。今又再聚,欣喜又能再次出行。

(2)

据《察哈尔省通志》载,三马坊“相传后汉时所建”。据《阳原县志》载,阳原县历代为戍边要地,外族侵扰时,这里是戎兵所在。边境相安时,这里是放牧之地。马坊即为古牧场或骑兵营房,古已有之。今之马坊为明代复置。因从东至西一共十个,此处排为第三处,故名为三马坊。

三马坊堡高大完整,墙厚墩巨,方形,边长65米,墙高约10米,四个角墩巨大敦实,让人惊叹。

古堡南侧一门洞,相对于城墙的高和厚,显得格外渺小,堡内现为养殖场,秽气冲天。

据介绍马匹在古代属于战略物资,关于马匹的饲养及管理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有民牧,但也不允许民间开展马匹交易。明永乐十七年,因顺圣川广袤130余里、四面群山环绕、水草便利,而在此设马场牧马。宣德二年后修城堡、设马坊,每个马坊至少一个圉长管理,有50名军卒,500匹马,军卒皆为军户。

如此完整的古堡,且与古代马政紧密相关,历史意义和史料价值巨大,现今落得如此地步,让人唏嘘不已。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3)

阳原竹林寺,沟谷深山中的一座残破小寺庙,但却名头甚响,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三马坊堡的西北方向,山峰隆起,曰青云山,竹林寺就位于在青元山的中峰台上,四周的山峰如莲瓣,中峰如莲台,整个山势如一朵莲花,故称五岳莲山。而竹林寺就建在莲台之上,形成了“莲座中心,万山朝圣”、“千峰环向,若揖若拱”之胜景。山下有山谷,清溪长流,今称水沟口河,也有人认为此为顺圣川之由来。

今在沟口处设有检查站,似为防火而设,进出车辆登记即可放行。

沟谷地也正在进行干枯河流治理工程,主要是筑防洪堤坝。

从沟口至竹林山脚下需行约4公里,河道中有简易便道,需涉水多次,不过溪流不大,车行不难,真是要步行进出,那就太累人了。

行前,大安告诉众人,只需爬一个景山高度。而至竹林寺脚下,抬眼上观,那至少是三五个景山的高度呀,而真正爬上去了才知最少也得有半个香山的高度。

山脚下,加餐添水,攒足了能量。原以为爬一个景山、逛一处残庙,有半个小时还不解决战斗,结果结果…………没谱后来讲,她憋了十年的一个景点,没有两个小时绝不离开。

竹林寺始建于明万历年,佛道儒三教合一,由曾任边关总兵的梁尚文(阳原县东城镇人)在告老还乡后用其俸银所建,初时以道为主,今观之应是佛教为上。

竹林寺之所以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是因为其建在一个尖顶之上,从下往上仰视,层层叠叠,见寺不见山,确有一种布达拉宫的相似外形。很难想象,在600年前,在如此静僻之地、在如此艰险之处,竟然有人不惜工本来营造庙观,这可能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此处山沟也曾是一条穿山之途,古道之所,向北翻山可至怀安一线。当我第一眼看到竹林寺时,还觉得这可能曾是古代的一处小城堡,后来城池废弃后改作了寺庙,但似乎没有资料来佐证我的猜想。

今竹林寺虽贵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损毁已经极其严重了,现仅存残垣断壁、破旧凋零,以前至少两层的寺庙建筑仅余一层了。比较特别的就是遗存的碑刻很多,应有十余通,壁画虽谈不上精彩,但留存不少。

据介绍,竹林寺寺庙音乐还为第一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道合一的音乐形式,虽流传至今仍有传承,但已经不再和“竹林寺”有关了,已经完全民间化了,而非由庙观中的僧道进行传承和演奏。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4)

从资料上知,阳原境内曾有六处邑县治所:一为浮图讲乡开阳堡,曾作战国时期赵国安阳邑,汉时东安阳县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安阳县治所,也是名气最大的一处古城古堡。二为辛堡乡龙凤坡东北一带,曾作汉时桑干县桑干城,同时为代郡治所,在影像上虽模模糊糊看得到似有一个小古堡,但也应该是明清所为。三为东井集镇嘴儿图村一带,曾作西汉时期阳原县治所,现在似乎也了无痕迹。四为东坊城堡,曾作唐时安边县安边城。五为西城,作辽、金、元时期弘州治所(也为辽时永宁县和金、元时襄阴县治所),明时顺圣川西城,清时和民国初年西宁县、民国时期和建国后阳原县治所。六为东城旧城,即顺圣川城,曾作辽、金、元时顺圣县治所,明时称顺圣川东城。

阳原的古城古堡之中,明清时所建的开阳堡名头最大,景观最佳,但历史悠久和规制宏大的还要算顺圣川城了,其方方正正,边长690米,今仍留存完整。

顺圣川是河流名称,为桑干河支流,古籍中有所记载,有人称其为水沟口河,但在《怀安县志》中有记载水沟口山在怀安城南十五里,而《畿辅通志》记载水沟口河在怀安县北,所以水沟口河是洋河支流而非桑干河支流。而有的记载是阳原县境内的桑干河整个流域称顺圣川,似乎得到了普遍认同,所以顺圣川是一个地域概念,位于太行山余脉和阴山余脉的谷地中,汇集南北流淌的溪流泉水至中部东西向流过的桑干河中,形成了川谷中水草茂盛、土地肥沃之地,这也是古代多在此设置军马场的原因。

顺圣川城为辽顺圣县治所之地,明洪武年间废。

今整座城址内外多空旷,为耕地及饲养之所,有条公路南北对穿古城。古城四角设角墩,墙垣处残存马面十余座,呈长条状向外伸展。四围城墙中央各有一处豁口,影像上判断似东西南设门。

顺圣川城址现场未见文保碑,难不成不在文物保护单位序列?

2023年底,阳原县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示稿中也未将其收入,要知道这座城址、这个名称可是与阳原、桑干河流域历史文化都有密切关联的呀。

顺圣川城址正西1100米处,影像上看到一处极明显和完整的覆斗状墩台,四周御墙完整,但长城资源调查中没有此墩资料,不知是遗漏还是其他,这样的情况在阳原地域不在少数。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5)

向西,进东城镇。

东城镇,古称顺圣川东城,简称顺圣东城,创建于天顺四年,嘉靖四十三年重修,万历四年始砖包之,主要为牧马管理之用,与县治所在的西城规格相同,因此也有了东城和西城之分。明、清两代这里也是官府的驿站所在地。而辽金时期的顺圣川城在明初被废,后也称旧东城堡。

今东城堡城垣城门遗迹基本无存(据称还有点东墙遗迹和南门遗迹),唯城中玉皇阁尚存,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皇阁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清咸丰七年(1857)失火被焚,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玉皇阁由砖石台基和殿阁组成,高达20余米,台基为覆斗状,东西短南北长,券门南北直通,南门门匾为单线阴刻楷书“永安”,北门门匾为双线阴刻楷书“昌盛”,东侧登楼门内墙上有石匾“太平”二字。塔基之上北侧主殿为三层歇山顶阁楼式建筑,上悬匾额四方,北面是:“云霞呈秀”、“天开文运”,南面是“得一以清”、“紫气东来”。南侧建筑分左右两座,钟楼和鼓楼,四角攒尖顶两层亭阁式建筑。所有建筑皆黄琉璃瓦覆顶,壮观大气。

当日有戏班要在玉皇阁前搭台唱戏,为端午节增添喜庆场面,改建的厢式货车升顶拆箱后就成为一个车载舞台,“流动”的演艺场所为四乡民众带来了欢愉和享受。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6)

东城镇西侧有一处天主教堂,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因不是礼拜时间,院门紧锁。教堂西侧和北侧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的仓库,北侧建筑明显就是粮仓。

周围散落一些石碑和石件。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7)

几年前曾去过一次开阳堡,夕阳西下之际,清明期间的暖阳投照在残墙及旧房上,投射在洒满白雪的河滩处,那种金灿灿白晃晃的景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今时也准备待落日之刻再去开阳堡。

去程路上,经七马坊,拐进去,看看七马坊堡。

七马坊村是东城镇最大的村子,村南侧的古堡也是阳原县最早的村堡之一,在十余个因养马而建的古城古堡中也算是最大的一处,其南北长约340米,东西宽约230米,南墙和东墙留存较多。

马坊不单单是饲养军马的城堡村镇,而且七马坊这里还和西汉时期一个叫马坊的年轻人有关,他在十六岁时报名参军,在军中刻苦训练、勇猛杀敌,在随大将军霍去病远征匈奴时,曾生擒匈奴左贤王,为击败匈奴立下赫赫战功,后被封为镇边元帅,驻守桑干川,所以在村口石牌坊上有“马坊故里”匾额。

而在七马坊堡南侧、桑干河北侧还能见到一处小堡残迹。

明朝时,桑干河畔水草丰美,这些马坊村成为朝廷边防官军驯养军马的军马场,由官府统一建设管理。当时,享有“马坊川”之盛誉,声名远播。今堡内虽仍有村民居住,但房院多已残破凋敝,多数的村民都已在堡外建新房新村,住房一直延伸至109国道旁。

在历史沧桑与现代文明交融之间,七马坊村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很有趣的是曾经的养马之所今有很多村民都在订购一种保鲜的牛奶,有个老太太骑个小三轮,载上一位小孙女,拉着一箱凉冰冰的鲜奶,逐户投递到门口的一个小袋或小罐中。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8)

泥泉堡,桑干河南,残堡旧村,不过新村在堡外南部早已扩张开来,面积是旧堡旧村的七八倍,古堡所带来的是一种老旧和局促的生活状态,已经不适宜现代人的居住和生活了。

旧堡中不断有村民在迁出,很多残房旧院变成了养殖之所,古堡的衰落更加迅速。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9)

开阳堡即战国时期赵国代郡之安阳邑据史料记载,赵主父——武灵王封长子章为代郡安阳君,西汉、东汉时称为东安阳县,治所即开阳堡,这是有明确记载的阳原县境内最古老的县城和村庄,故开阳有“开阳原县村庄先河”之说。

开阳堡为中国第六批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开阳堡东西长约290米,南北宽210米,南侧开门,四围墙垣多完整,北侧和东侧正中筑有高台。整个城堡位于一处河谷旁高台之处,东西南三侧低洼,既得用水之便又有防御之利。土城墙依然保留了原有的轮廓,有的地方基本完好。堡内的街区为井字结构,南北两条主街,东西则为多条小巷,有依照八卦图建造的一些痕迹。南门台基为条石包砌,门券上匾额“开阳堡”,其上有城门楼一座,为始建于唐代的玉皇阁,单檐歇山顶,较奇特的是檐角处起杠杆作用的木构件昂嘴被雕刻成象头,这种雕饰在古代建筑中较为少见,只是玉皇阁是清代同治年间重修而成,但保留了一些唐宋建筑的风格。

开阳堡不单历史上赫赫有名,今也因其地势地望以及古堡城垣、城门、庙宇、壁画、碑刻、古宅老院、旧巷石路、石件旧物等让很多人着迷,也有很多精彩的影像和记录不断被发出。

今,整个古堡基本腾空,修缮整治已在进行中,目前主要集中在南门处,由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包括阎王殿、玉皇阁、堡外戏台、弥勒佛殿、关帝庙的保护性修缮工程。

当日,因时仅黄昏,工地上只有一名工人在作业,所以对我们的进入也没有相阻,一种人兴致勃勃爬梯上架细细观摩了一番。

夜幕降临才从开阳堡离去,入住阳原县城中的奥普酒店,一处新开张不久的设施相对奢华的酒店。晚餐则是选在了评分最高的“咱家烀饼炖鱼馆”,奢侈的两个炖锅,一锅大鱼、一锅大鹅。

八人,四男四女,男不抽烟、女不喝酒,但美味佳肴几乎是一扫而光。

美妙的一天,美妙的一餐。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游记】20240608·阳原游记1

(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