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代散文|成功源于不懈的勤奋

作者:奇幻喜鹊m

文/史聿元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非凡之路,而这条路,无疑是由勤奋和努力交织而成的。如果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勤奋的努力,俗话说的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辛勤的付出哪能有成功的源泉。成功的路上无捷径,只有努力才是成功的源泉。

牛顿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追求幸福,渴望成功,是每个人都有的心愿。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有最初的梦想,都有人生的目标,都有人生的奋斗。最终能否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信念,没有毅力,没有勤奋努力的精神,是无法获得任何成功的。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成功都不会是偶然的。不管是伟大的人,亦或是生活中的平凡人,每个人的成功都由自己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超出常人的坚韧不拔的毅力。一切有成就的人,无不是经过勤奋努力,才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大陆当代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他不知翻阅了多么资料,为了研究推算,常常通宵达旦,光草稿纸都用了几十麻袋,可见,任何一项成功的取得都于勤奋分不开的。作家路遥用六年时间写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为了创作,他将自己关在屋里,闭门谢客,查阅资料,忘我写作。作品一经出版,便轰动全国,并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他因过度劳累而病倒,42岁便离开了人世。

当代散文|成功源于不懈的勤奋

世上最宝贵的除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勤奋。最宝贵的勤奋,不光是身体上的勤奋,还有精神上的勤奋。文学家说,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金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而政治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而平凡的人则说,勤奋是一种传统的美德。可见,勤奋有了多么巨大的底蕴与魅力,人类如果丢弃了它,是绝对不行的。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不都是建立在一个“搏”字上吗?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刑宫后,忍受着莫大的耻辱,毅然再次拿起笔杆,忍辱负重,矢志不渝,致力于编写《史记》,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著——《史记》。司马迁通过自己努力,开辟出人生光辉的道路,他成功了,在历史的书页上重重地划下了不容抹去的一笔。试想,如果司马迁对这从天而降的灾祸怨天尤人,而惶惶不可终日。那么他必定与成功无缘,可正是他的努力与勤奋,才使人们永远记住他和那“史家之绝唱,无韵离骚”的《史记》。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天都要自己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毛笔,就这样日复一日,竞将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正是因为为王羲之的坚持与勤奋,他才被人称为“书圣”。苏秦,因为求官不成,回家后被人家看不起,他就将太公《六韬》、《阴符》等兵法书籍,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奋苦读。每当到了夜深人静,头昏脑胀,眼睛发涩,总想睡觉的时候,他就用锥子狠刺自己的大腿,使自己清醒后在读书。正是由于苏秦的勤奋努力,终于使他学有所成,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从古人的实例中我们知道了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勤奋刻苦,因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础。

大陆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考试不及格,老师要让他留级,同学们也笑话他,但他却不悲观失望,而是发奋学习,最后取得了优异成绩。出国留学时他又刻苦钻研,为中国人争了气,成了大陆著名的生物学家。科学家居里夫人也是孜孜不倦,勤奋探索才发现了“镭”,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身残志坚的张海迪虽然没有上过学,但她勤奋刻苦,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硬是攻克了几门外语。他们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就是勤奋努力的结果吗?试问,如果他们不勤奋努力,他们会有今天的成就吗?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上学的时候,并不是一名成绩出色的学生,老师甚至说他是“智能底下的人”,可是他毫不泄气,勤于学习,虽只上了3个月的学校就被迫离开学校,但没有失去信心,反而成了一名举世闻名的科学巨匠。这一切都证明了成功来自勤奋,然而一个人学会了勤奋,也就意味着他必定会成功。

成功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而自信则是它的前提。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自信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潜在的、可贵的、强大的力量。使你不会就此沉默、一蹶不振,而是相信自己的能力,重新再来。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而自信又是成功的基石。只要选择了自信,那成功就点亮了一盏宝石灯。光有自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

爱迪生曾说过:成功=1%天分+99%汗水。可见勤奋努力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孔子也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更表现出胜任教学生,教育勤奋的原因了。颜真卿也在《劝学》中写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不也说明了勤奋努力的重要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流传至今的谚语,更能说明勤奋努力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可见勤奋努力所占的比重是多么重大。如果自信和勤奋努力两者兼备,并且都能做到,那么一朵灿烂的成功之花将会悄然绽放。

大清名人曾国藩并不是一个“聪明人”,是一个比较“笨”的人。梁启超在评价他时也说:曾国藩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也承认自己天生并非聪明之人,“生平短于才”、“性鲁钝”。读书反应很慢的曾国藩,读完一遍不明白,二遍三遍直到开明白,但曾国藩并非不求甚解之人,不管白天走一路上,还是晚上枕在枕头上,反复阅读思考,直到理解了才肯罢休。曾国藩以“钝拙之材”闻达于晚清年间,而他的成就都是靠他的勤奋努力。

传说在曾国藩刻苦读书的过程中还发生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天曾国藩在家中背书,遇到一篇文章死活背不下来。恰巧此时有个贼正藏在他的屋檐下,准备等曾国藩背完书睡觉后再行窃。可曾国藩反反复复背这篇文章很多遍,背不过就一直不肯去睡觉。后来,贼等不及了跳出来说:“你这个笨蛋,背了这么多遍还背不下来,我都听会了。”说着,背诵一遍后扬长而去。这个故事虽存在夸大的成分,不一定真实,但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了,勤奋已成为曾国藩的信条,努力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

当代散文|成功源于不懈的勤奋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是为人类留下千古名句的文学家韩愈深发的感慨。只有经过不懈勤奋,即使不能成才,也能充实自我。但是如果不能勤奋,就根本成不了大事。古人云:“一天学会一招,十天学会一套。”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成功需要守得住寂寞,如此才能有毅力、有坚持力,才能坚持到最后,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不管社会怎样发展,做人都需要学习,需要有技能,有了技能才有谋生的饭碗,才能使自己过得上好日子。

有句话说得好,“不怕人不精,只怕艺不精。”如今不少人将心思都用在了搞人事关系和应酬上了,忙于吃喝玩乐,哪有时间读书学习,更没有时间学艺,做人要勤奋读书,要刻苦学习技能,人有了技艺就能走天下,不愁找不到工作没有饭碗,殊不知,学习技能,学习艺术需要靠勤奋刻苦的精神,人不吃苦就学不到技艺,也学不出技能来。

显微镜的发明者列文虎克说:“要成功一项事业,必须花掉毕生的时间。”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谁都不可能,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坎坷,都会有磨难。陈景润和路遥,如果没有顽强的毅力,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怎么可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人的事业也是如此,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付出努力,必须付出劳动,否则就会成空想,就会一事无成。

总而言之,勤奋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质,是一种精神,是推动个人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石,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金钥匙。相信只要我们不断保持勤奋的状态,我们的人生一定会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有价值。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