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当代散文|寻找青色密码

作者:奇幻喜鹊m

文/谊和

2024年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创作大会,让散文爱好者在青州古城相聚。去年的莲台山会会员创作大会后,自己收获了满满的一年。今年的青州活动一定要参加,一是看一下古九州中,唯一用颜色标记的青州之谜,二是要认真听一下专家的报告,与文友交流,找到散文写作“宝典”。

高德地图查一下,驾车到青州是160公里,需2小时,过路费65元。如果自驾的话,可以走一段最新的济南到潍坊的高速公路。从12306上查看济南到青州的火车信息,发现坐火车去比自驾更方便。一个小时就到,三十元左右。下车后再打车去酒店,也是三十元左右。相比较而言坐火车省心了很多,妻子最关心的是路途上的劳累。尤其是结束当天是中午饭后往回返,正是容易疲劳犯困的时间。到火车上就可安心休息,不用紧紧张张地盯着方向盘,研究后也就倾向于坐火车去了。当然,还有一个小心思是,报到这一天早一点到,可以去青州古城转一下,看看这个盛传的5A古城。

当代散文|寻找青色密码

从历史中找一下坐标。青州是大禹治水时的古九州之一,有7000年的历史,5000年的文明史,还曾有12年是国都。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记载说:正东曰青州。盖因土层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吕氏春秋》则称“东方之州”,“右有山河之固,左有富海之饶”,这是不是就是现在“广饶”的寓意?从位置上讲,说它“东北据海”(渤海),“西南距岱”(泰山),有了“海岱惟青州”。泰山之青,渤海之蓝,加之杜甫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为了”文化润色,成了山东“海岱”的调色盘。

关于青州之青,还想到一定要看一下《青色极简史》和《艺术家们》。《青色极简史》一定有更专业的青色研究。《艺术家们》的冯骥才说:所有的颜色都是语言。他是用两支笔写,一支是画笔,一支是钢笔。那画笔一定描绘过青色,那钢笔一定描述过青色。尤其是他说的“颜色会说话”,首先想到的是如果要有颜色,一定先得有阳光。如果没有阳光,那什么颜色也看不到——“色即是空”。那阳光也如行走的历史,又如“日圭”刻下了时光的脚步。

看到了参加会议的朋友圈中有268人参加大会,看到了会议朋友圈中有人晒从杭州到青州的22日的火车票是484元。也就看到了山东散文学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看到了文学爱好者也真的是“爱好”。

坐高铁从“海右此亭古”的济南到青州只需一小时,真的太方便了。

春分已过,大地还保存了冬天的意蕴,循着冬的暖意朦胧来“东方古州”。与想象中的青州相比,它似乎还未从惊蛰中醒来。在住宿的贝隆花园,看到青州固执地坚守着“青”的信念,把青色抹在了“原住居民”侧柏树上,或是涂在了“客家式”移栽来的松树上。这古老的青色遗风,应该是祖祖辈辈几千年了,虽不苍翠可也包裹起了这片土地的生命。这些松柏看到今天来到的“后生们”,是因为春天之青相约于此了。抬眼望去,驼山、云门山松柏的青色一直洇向空中。矗立于酒店对面宝塔的铎铃,摇动的可是五千年前青色的声音?

当代散文|寻找青色密码

青州成了收获福地。

第一收获是青州古城和青州博物馆的参观,看到了东方之州的前世今生。青岱古城中的偶园、欧阳修纪念馆的拜谒。阳光透过明朝的桂花、迎春花叶子的窗口,让来朝拜“福禄康寿”石的人们梦想成真。在青州博物馆,我们与北齐(公元550—577年)龙兴寺的“东方微笑女神”相约,询问她如何“笑看人生”一千五百多年。她告诉我们,那是在古城对宁静和慈爱的坚守,让她成了“青州名片”。“经变画”的刻石、雕塑、壁画,走过了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走到了龙兴寺。在没有机会识字的“文盲群体”普通民众中,用比文字更传神的“方便法门”,“声情并茂”“活灵活现”传递了人间之爱,在传承中国文化中有文字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还有博物馆中唯一的明朝殿试“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卷,让那么多崇尚“第一”的学生、家长、公民——几万人的队伍从你身旁排到展厅、走廊、博物馆广场。用真诚的心来“集体”朝拜,在这庄重的仪式中浸润“出类拔萃”。

第二大收获是《北方文学》的主编袁振发点评了自己的文章《蝽象》。他说:

“蝽象”一文,写参加一个会议,通过“蝽象”产生联想。这个蝽象在作家的书房里享受冬天的休眠,甚至爬上作家的电脑,甚至作家走步的声也听到了。这种联想作为一篇散文,我觉得写得很棒,也很漂亮,他的切入点从这个切口切下来。那么非常遗憾地是,写作者没有沿着这条思考的轨迹继续下来。我的感觉是他又偏了,因为你这个题目是蝽象,应该还是围绕着蝽象,然后切入,来衬托结构,写想表达文章的这种寓意,社会哲理性。那么你写着写着就舒畅了。应该还是围绕着蝽象来产生你的联想,然后把你想表达出来的寄托在这个象,借它来表达,叫“以物喻意”这个意思,文章有一些亮点。但这文章我分析就是缺少创作的经验,你不是不会表达,语言也够了,那么就是你的经验问题,或者说你的阅读量不够,读得少,你表达的形式,那就显得太局促了,太单一了。

与袁先生并不认识,这推心置腹的点评,是最纯真质朴的。这可是从方向上和方法上给自己指点了迷津。少“创作”经验,表达形式局促单一,当是弥补的弱项。原来自己只是想记录一下生活,从未上升到“创作”的高度。现清楚了应该从过去工作的“经验”中,迁移转化为散文写作的“经验”,方法上要“深挖井”。袁主编建议非常中肯,你就顺着一条线——“中心思想”写下去。所以,要按新思路修改原文,按蝽象的“思维”继续往下写,应该有一个新境界。

第三大收获是穆涛先生的“中国人推崇的文章风气”报告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这种高层次学术报告,宏观上从唐代的杜甫、韩愈,宋代的苏轼三位“风骨”推崇的文化主调,让我们清楚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坐标中的“民风”“文风”之基。当然,也谈到了陶渊明的田园诗无政治情节、不忧国忧民的“无可奈何”时代大背景,出世的心态又融合了道家的文化。他解读《诗经》更多的是从社会学、政治学民意调查的角度,也是“以诗证史”的观点。穆老师推荐的陆贾的《新语》、贾谊的《新书》、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萧统的《古诗十九首》,这些书都下单了,再下一番研读经典的功夫。

穆老师的报告启示我们,即使写点小文章,也应该是处于清醒状态,知道社会推崇什么样的文章,是什么样的文风。要去除浮浅之风,不随波逐流,成为社会高洁的净化剂、洗衣液,真正关心社会的发展。听他的报告后自己感觉变得清醒了,好多的迷惑在他的“慢条丝语”中茅塞顿开,感觉他给了我们一把写好散文的密钥。

当代散文|寻找青色密码

“我在青州等你!”

远眺云门山遐想不断,“云门山”真的就是那个秦始皇令人开凿的山洞之门,云从中穿过而得名吗?想到《青色极简史》中最经典的“雨过天晴云开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时顿悟,这应该是“云开处”——如“混沌初开,物生之色”,那云门是“天青”之门,那云门山是“天青”之山及寸长的“寿”字,是在天青的画卷中盖上的一枚朱砂印章!那天青之色流淌成泰山之岱、渤海之蓝,青州的风成为青风,青州的味道成为青味。“群青”汇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我在青州找到了你!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