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何敬之将军简介

作者: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

何敬之,曾用名何明诚。四川万县太龙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红军独立二团排长,红六军第一纵队二团排长,红军学校第三分队副队长,红一军团侦察队队长,第二师四团通信主任,师司令部管理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管理科科长,师直属队供给处处长,师供给部副部长。1942年起任山东军区后勤部副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司令部第四处处长兼前方后勤主任。1948年任东北野战司令部四处处长。1949年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第四处处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运输部部长,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一,他本是国军士兵,打了败仗加入红军,后来却成为开国少将

在我军历史上,有不少出身于旧军队的将领,开国少将何敬之就是其中之一。

何敬之,原名何明诚,1904年10月出生在四川省万县十九区大龙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有十几口人,仅靠一点水田、几块河坡地的收成维持生活。

尽管如此,为了家里能有人粗识几个文字,父亲还是把他送到私塾,一面读书,一面参加各种劳动。虽是半耕半读,但在两年后生计更艰难,他不得不弃学专务种田。

以后为生活计,他还当过杂货店学徒,做过小生意。后因生意不景气再度弃商务农,这时他家庭更是贫困交加了。于是他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到万县船政局帮人家推船,以极其廉价的劳动报酬贴补家用。但半年后又被船政局解雇。

1927年适逢国民革命军招兵。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招兵的人发现了,看他年轻而且尚还强壮,随即令他当兵。

何敬之本来没有这个准备,当时坚决不从,因此遭到禁闭。出于无奈,就这样当了兵。

他在旧军队里,先后在程潜部、杨森部、朱培德部当士兵、班长,1929年随部在江西宁都一带与红军作战时被打败,何敬之等几个国军士兵被带到了红军队伍。

接待他们的是红军的一位团长。这位红军干部对他们嘘寒问暖,关心备至,一边与他们拉家常,一边给他们讲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和共产党领导广大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的道理。末了,还热情地端出饭菜。

何敬之本是穷苦人,为了混口饭吃才被迫走进了旧军队。他听了红军团长的一番话,心里顿时翻腾起来,认定红军才是穷苦人自己的队伍,于是欣然参加了红军。

何敬之先在江西红军独立二团当通讯员,不到半年即被提升为班长、排长,1930年1月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年6月,红军7次打吉安时,何敬之勇敢作战,在战斗中负伤。在医院休养两月后,他任江西北露办事处青年干部训练队副队长。

“富田事变”后,何敬之在红军总司令部随营学校做管理工作。

1931年红军进行第三次反 “围剿”期间,在高兴圩战斗中歼敌两干余人,但自身伤亡较大。这时,何敬之奉命担任临时成立的红军后方医院院长工作。他组织医务人员和临时组织的救护人员,克服缺医少药等种种困难,及时抢运和救治了大批红军伤员。

1931年底,何敬之进入红一方面军总部参谋训练队学习,结业后任红一军团司令部侦察队队长。以后又先后在军团司令部作战科、情报科,通信科工作过。这期间,他认真学习各项军事知识,军事素养有明显提高,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任务。

1932年他又被调任红一军团二师管理科科长。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时,他调任二师四团通信主任。长征途中,每到一地,他都亲自带领战士架设线路、安装电话,并组织力量刺探敌人行踪,保证了部队通信联络的畅通。

长征到贵州后,他改任管理主任。当时,吃饭是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作为管理主任,他每次行军都要走在部队的前面,部队到达一地之前,就要把吃饭的问题解决好。当时搞饭吃真是困难重重,但何敬之仍然克服重重困难,用多种多样的办法尽可能地保证了部队的需要。

长征到达陕北后,何敬之任红一军团二师管理科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敬之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管理科长,曾参加平型关战斗。1938年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直属队管理处处长,同年随一一五师主力东进山东,参加了开辟建立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为了解决部队经费问题,何敬之被派往费(县)北办事处任财务科科长。这项工作既要发动群众,又要争取民主人士,还要与顽固分子打交道,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有些民主人士内心赞成抗日,拥护共产党、八路军,但害怕公开的支持将会遭来敌人的报复。

针对这种情况,何敬之不急不躁,耐心向他们做说服解释工作,以促使他们的自觉行动,从而争取了一批民主人士和中间派,获得了这些人的各种方式的支援。

对待顽固派分子,何敬之则寸步不让,同他们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这段时间,他通过各方面的工作并通过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筹集了一批款项,解决了建设抗日根据地的部分需要。

1939年底,何敬之升任第一一五师供给部副部长。1942年起任山东军区供给部管理科科长。

在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对山东区进行频繁的“扫荡”、封锁、蚕食以至“铁壁合围”等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和机关其他同志一起深入发动依靠群众,为部队及时提供了保障,为粉碎敌人进攻、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作出了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何敬之随山东军区主力一部在罗荣桓等率领下挺进东北。在东北期间,他先后担任东北军区司令部第四处处长兼前方供给主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第四处处长,参加了解放东北的历次重大战役的后方供给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何敬之任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运输部部长。1955年起任武汉军区后勤部部长,并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8月起任武汉军区后勤部政委。1965年离职休养。

二,何敬之回忆我军解放本溪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共产党、国民党,还有苏联势力都开始角力东北地区

1945年11月1日,国民党13军在美军31艘军舰护运下在秦皇岛登陆集结,开始进攻山海关;13日国民党52军也在秦皇岛后续登陆,16日占领山海关,随后又海陆空并用,将新六军运抵东北。

东北局调兵遣将,高崇民出任安东省主席,闫宝航出任辽北省(四平)主席,张启龙出任吉林省工委书记,周保中为军区司令,万毅为第一副司令,陈大凡在北安任黑龙江省主席,于毅夫任嫩江省委书记,郭维成任护路军司令,王鹤寿任黑龙江省工委书记,陈云任北满分局书记,高岗任吉黑军区司令,林彪到辽西前线指挥作战。

11月21日国民党军占领兴城,22日占领锦西,苏军又同意将中心城市沈阳、长春移交国民党军接收。林彪为避免我军被各个击破,彭真、罗荣桓同意林彪的意见,23日将东北局迁往本溪。

11月13日山东军区司令罗荣桓率军区机关和警卫队4000人,罗华生率二师7500人,一师梁兴初7500人,罗舜初9000人,松田支队1000人,大批山东兵进入东北,与国民党全美装备的部队拉开大战的序幕。

小山城本溪成了东北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新闻中心。

东北局迁往本溪这也是震动东北的大事,东北的心脏在本溪开始跳动,全国全世界的目光开始关注这座山城的一举一动。

1945年11月25日,东北局、辽宁省委、省政府迁入本溪市,分别在宫原工字楼、溪湖东山鹤友俱乐部、河西街日本寻常学校办公。小小山城成了东北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东北日报》、《本溪新报》创刊发行,本溪也成为东北的新闻中心。

16军分区、本溪市委、市政府、保安司令部都积极行动起来,培养青年干部和国高未毕业学生,组建了本溪军政干校,由市委书记李力果任校长,朱诚是工作人员。一大批军政干校学员如施承芳、朴明霞、朴文放、刘咸一、朴风、刘金犁、马熙刚、尹传圣等,都从此走上革命道路,担任了比较高的领导职务。本溪也成了培养革命青年的摇篮。

东北局要来,军政干校须迁出鹤友俱乐部,赶紧找房子搬家,政府事务由王玉波去办。王玉波是本溪人,东北大学学生,流亡北平,后在山西参加薄一波领导的“牺盟会”工作,把“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光荣传统也带到那里。此后,一生致力于本溪的发展建设。

11月24日,彭真、陈云还在沈阳三经路,待本溪安置好才能迁到本溪。主持辽东管辖本溪军事党务的是后来的肖华,由肖华任辽东省委书记、辽东省军区司令,江华为副书记,程世才、白坚、张学思、刘澜波、罗舜初为常委。肖华掌握的军队有主力第三、第四二个纵队(韩先楚、胡奇才均在其中),三个军分区,有6万多人。

掌握驻本溪16军分区部队的是曾克林和唐凯二位将军,肖华是我党我军著名的少年将军,肖华到本溪部署任务后,又匆忙赶往凤凰城去了。不久,我党的高级干部彭真、陈云、罗荣桓、林枫、凯丰、伍修权、李富春、林彪云集本溪,又分头到一线。辽宁省政府主席张学思、高崇民也住在本溪。山城一时色彩纷呈。

一)、彭真、肖华巧对军调处调查组

1946年新年前,美蒋为了得到喘息时间,平息毛主席代表全国人民建立联合政府的要求,美国特使马歇尔的北平军调处成立。由美国特使马歇尔、蒋介石代表郑介民、共产党代表叶剑英组成,人称“三人小组”。东北调停执行组第二十九小组由共产党代表许光达、国民党代表郭崎、美方代表德莱克三人组成。随行有一大批中外记者。

从沈阳出发,经抚顺到达本溪。本溪市组织了上千人在本溪湖火车站广场举行欢迎大会,夹道欢迎“三人小组”来本溪。群众手中舞动彩旗,高呼口号:“欢迎三人小组!”“要和平,要民主!反对内战!”“还东北和平!本溪和平!”随行二十多位各国记者见到这既热烈又有秩序地欢迎队伍,既惊喜又感动。

“三人小组”到宫原北地工字楼下榻,受到了东北局、辽宁省政府、驻军的热情接待,本溪特产小鸡炖蘑菇、猪肉粉条、小河鱼让美国佬喜上眉梢。东北局首长彭真、肖华在一间会议室接见了“三人小组”,汇报了我党我军渴望和平、反对内战,以及蒋军频繁的军事进攻,欲攻打本溪的现状。最后商定第二天由“三人小组”和各国记者接见群众代表。

第二天,群众代表团二十多人到达工字楼。团长是市委宣传部长李澄,副团长是民主建国会主任王家尧,教育界老前辈、“东北甘地”车向忱(后任辽宁省副省长)、青年代表李侃,妇女代表张和、王觅、朴苇,工会代表王宝仁、高崇一,教联代表高玺山、李振泰,原国民党青年军人贵州未毕业大学生张筑贵、冉金山、邓先德,农民、工人、学生代表早已等候那里。

当迟来的美蒋代表高傲地听取意见时,原来被抓来当兵的大学生陈述了国民党把他们当炮灰进攻共产党的事实。代表们提出:既然要和平,新六军、二十五军、五十二军为什么要进攻沈阳,准备攻打本溪,请蒋方作出解释,美蒋代表无言以对,许光达将军立即向他们提出严重交涉,郭崎万分尴尬,第二天就取道辽阳返沈阳了。

二)、丁铁石出任市议会议长,车向忱向程议员致哀

战争,是手术刀,使社会顽疾手到病除。执政,是住院疗伤,抚平创伤才能康复。

刚刚光复的山城需要人民政权来领导,抚平社会创伤。

在东北局、省、市委领导下,各界推选了59名临时议会代表,特邀9名知名人士,于1946年1月18日在本溪市民主政府楼上召开了“本溪市第一届临时会议”。

主席台上坐着三位令代表瞩目的人物,一位是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身着一身合体的军装,端坐在那里。张学思时任辽宁省政府主席、辽宁军区司令员、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任,是张作霖八儿六女中唯一的共产党员。1933年就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3年任晋察冀平西军分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建国后任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海军参谋长,少将军衔。)

另外两位,一位是高崇民副主席,辽宁开原人,时年55岁,留日学生,早年加入同盟会,46年入党,后任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一位是教育家车向忱,都是辽宁籍在全国有影响的著名人士。

会议宣布开幕,王玉波市长满脸沉痛地向代表讲话:“各位代表,刚刚接到公安局报告,大峪选区的农民代表程宗海同志今早在来此开会的途中,行至张家堡子新立屯水泉子时,遭国民党特务暗算,被黑枪打死牺牲。请全体代表起立,为程代表默哀三分钟。”代表们很惊讶,纷纷起立默哀,以示哀悼。

代表落座后,王玉波心情悲愤地向大家介绍:“程宗海同志原籍山东省富县人,伪满时在本溪湖矿当矿工,受尽三年多的欺凌,“9.3”胜利后被选为大峪区工农会长,为工农谋利益。这次来开会途中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说明蒋介石非要把反人民的内战打下去,在这小小山城国民党特务何等猖狂!我们全体代表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坚持团结合作,保卫和平、制止内战!”张学思、高崇民、车向忱都在大会上做发言。

车向忱讲话有声有色,很吸引人。他先从重庆大后方国民党要员怎么“接收”发国难财说起,讲他们“五子登科”的丑剧,蒋介石怎样认贼作父,下峨眉山摘桃子,打内战的罪行。他的讲演使与会代表耳目一新,更认清了蒋王朝的反动本质,更加对共产党民主政府拥护。

大会由王玉波市长宣布了民主政府的施政方针,通过了贯彻中共中央《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指示精神,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支持和保卫解放区,救济贫苦农民,开展除奸、清算伪满债权债务、清算血债累累的封建把头、汉奸。

会议通过了成立市清算委员会的决议;通过向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发出的通电;通过了拥护林枫同志提出的《中共对东北时局的十条具体主张》,以实现民主政治。

会议选举由冀返乡的溪湖回民革命军人(回民支队司令马本斋入党介绍人)丁铁石为本溪市议会议长,荆可独为副议长,拥护王玉波继任本溪市市长。

三)、程世才与医护人员联欢

1945年9月末解放军驻进了本溪,把钢铁公司工源、彩屯、湖山三个医院改为陆军一、二、三医院,专门治疗伤员。

纵队卫生部长和曾克林司令到医院来给员工讲了话,大家很受鼓舞。药品、白菜、土豆、大豆腐都有的吃了,增加了医师、设备、汽车。伤员多是战场上下来的,工作虽然忙但很有新气象。

1945年初冬一个晚上,来了一批首长,有程世才司令、卫生部白坚副部长、白希清教授、刘毅协理员,与医院的主要医生护士们,在医院最大一个房间(现本钢总院制剂室)举行了一次首长和医护人员的联欢餐会。

程世才司令当年只有34岁,已经是有名的高级干部。他是湖北省大悟县人,少年参军,土地革命时期就担任团长兼政委、后任师政委、红军三十军军长,参加长征。时任东北军区三纵司令,安东军区司令(解放后任沈阳卫戌区司令,解放军装甲兵副司令,1953年授中将军衔)。

程司令向大家讲了话,一点架子没有,医护人员又跳舞又唱歌,首长和医护人员打成一片,真是心里暖暖的,觉得共产党和国民党、小日本真是不一样,官兵一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大家无拘无束,谈笑风生,觥筹交错。

事隔多年,程世才将军的音容笑貌还留在本钢医院见过他的老一代医护人员的脑海里。

四)、舒群一进本溪

舒群是一个大作家,与林枫、伍修权先后来到本溪。舒群是带着东北文艺工作团从延安来的,伍修权是东北局迁本溪时来的。

林枫是黑龙江望奎人,早在1927年入党,担任过北平、天津市委书记,当过刘少奇秘书,到东北后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组织部长,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副秘书长,是个文人。

伍修权则是位文武兼备的人才,湖北武汉人,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1933年任共产国际李德的翻译,长征时任三军团副参谋长,到东北后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军调处执行部27小组组长,与美蒋谈判,1947年还当过沈阳卫戌区司令员,著有《我的历程》、《往事沧桑》、《回忆与怀念》,所以很支持舒群的文艺工作。

舒群是全国文艺界很有影响的共产党员,在延安毛主席召开文艺座谈会时就是组织者,建国后任全国文联副秘书长,以后他又长住本溪,是本溪人很熟悉的大文人。

延安文艺工作团的骨干都是非常有名气的文艺工作者,如《兄妹开荒》的主演王大化,张平、于兰、刘炽、田芳、李百万、欧阳秋等都随舒群来到本溪,在本溪公演《东北人民大翻身》、《气壮山河》、《血泪仇》等大型话剧和活报剧、街头剧。

本溪市从礼堂到大街、从机关到学校,热热闹闹,文化气氛很浓。青年工人、市民、学生热血沸腾,青联、学联、联中、总工会、妇联相继成立,吕正操、张学思、兼任了本溪市总工会的名誉主席。

东北局主要领导分合有序地从本溪到东北各地去,张学思到小市参加群众大会,刘澜波给青年干部谈话分配工作,三地委三分区王一伦、张捷勋、焦若愚组织建军,任志远组织部队卫生工作,市县领导李力果、王玉波、丁铁石组建本溪保安团,赵俭组建县大队打击日伪残余和国民党特务,准备迎接本溪保卫战,真是热热闹闹,这段珍贵的历史时期使本溪成为真真切切的东北跳动的革命心脏。

五)、罗荣桓深情教诲罗舜初

进入东北的部队以山东部队为主,山东军区司令兼政委罗荣桓已患肾癌多年,仍坚持在前线指挥作战,他的妻子林月琴还把先期去东北的肖华的女儿肖雨代养着。肖华的妻子王新兰随肖华担任电台台长。

罗荣桓接到中央电令,12月24日,从临沂出发,第二天到诸城,因尿血,只好坐担架从黄县龙口乘船从貔子窝登陆,先到沈阳与彭真、陈云、林彪见了面,这次移师本溪,他们几位又先后从沈阳来到本溪。

在本溪宫原北地一个高岗上,有一座巨大的工字型连体楼房,一楼有一条封闭通道,将前后二栋长形四层办公楼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工”字,所以叫“工字楼”,每层楼临窗是一条长走廊,每层有近30间房间,前后楼加在一起有170多间办公室,餐厅设在一楼,大小会议室,取暖锅炉自备,一应俱全,是日伪留下的建筑,日本人叫它“大和寮”,东北局机关就选在这里。

尽管东北菜酸菜白肉粉条初吃不太习惯,吃久了也很爽口,后勤处长何敬之也就坦然了。一天,山东三师师长罗舜初到本溪罗荣桓家里汇报请示工作,罗荣桓对罗师长说:“现在东北的部队是从各地调过来的,叫做民主联军。因此,要特别注意兄弟部队之间的团结。山东来的部队较多,是个大山头,要特别警惕,防止山头主义。以后汇报请示工作,不要老是找我,要多找东北局和总部的其他领导同志。”

罗舜初将军生于1914年,福建省上杭县人。1929年参加闽西农民武装暴动。1931年冬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总参谋部二局局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参谋处长、山东纵队参谋长、鲁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鲁中区委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驻扎本溪时任山东部队三师师长,后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政治委员、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第二副司令,沈阳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解放战争期间驻扎本溪、战斗在本溪的中国著名将军之一。罗荣桓的教导使罗舜初同志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应该怎么做。

六)、罗荣桓夫妇深夜为战士送寒衣

有一天深夜,本溪飘起了鹅毛大雪,室外寒冷,有零下二三十度,罗荣桓在家里挑灯起草一份文件,妻子林月琴在一旁为孩子缝补一件衣服。从窗外传来嘎吱嘎吱踏着冰雪的脚步声。罗荣桓放下笔,凝神听了一会儿,脚步声一会儿近,一会儿远,这是哨兵来回踱步取暖。

罗荣桓连忙对林月琴说:“你去招呼卫兵进来烤烤火。”林月琴放下衣服,出去喊哨兵,谁知那哨兵说什么也不肯进来,他说:“连里有规定,哨兵不准进首长屋。”林月琴回来向罗政委报告,罗政委摇摇头,走到床前,拿起自己那件旧羊皮大衣,林月琴明白,接过来出门去给哨兵穿上。罗荣桓又给管后勤的何敬之和叶季壮指示:“要设法搞几件羊皮大衣、几顶狗皮帽子,给岗哨专用,以免夜间把岗哨哨兵冻坏。”

1946年2月10日新六军占领了台安、辽中,进而又占领了法库、大虎山、新民。

3月13日,国民党军占领了沈阳。杜聿明把东北剿总司令部设在了现在的太原街一号。

4月,国民党13军89师四个营进驻阜新东北方向的鹜欢池、彰武、法库间的秀水河子。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二个主力师,六个团的兵力发起秀水河子战役,一举歼敌1500余人。又在盘山以东沙岭子与新六军22师发生战斗,歼敌400余人。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马歇尔又到东北视察,而蒋介石命令杜聿明大举向我军进攻。

陈云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指出:“美蒋全力北来,而东北我军已无独占东北可能,下决心放弃独占东北打算,应立即执行中央创建根据地的指示,除将适当数量的主力以迟阻蒋顽北进为目的引进作战外,将必须数量的主力和干部分散到东、西、北满带领新部队,清除反动势力,创建根据地,如有犹豫,将既不能独占东北,又无依靠的根据地。”

在东北局的领导下,这些指示从本溪传遍东北,整顿部队,清剿土匪,反奸清算,建立政权,发展党组织,吸收新兵,建立根据地,既阻止国民党军北进四平,又在东北全境尽可能的巩固阵地。本溪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1946年2月底,东北局在本溪近四个月,由于形势发展,由本溪迁往抚顺,后迁梅河口、长春、哈尔滨。

中央东北局迁到本溪的日子里,这也是本溪历史上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