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何能彬将军简介

作者:资深媒体人journalist

何能彬,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湖南省平江县嘉义镇人,1912年3月出生。192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7月参加平江起义后由地方游击队转为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5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八军八团班长,红三军团二师卫生队指导员,红三军团随营学校指导员,红军大学上干队指导员。参加了第一至五次反“围剿”,在长征中参加了直罗镇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骑兵团总支书记,晋察冀军区第二分区区队长,独立营营长,冀东军区十八分区司令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平型关战斗、晋察冀春季大扫荡、秋季大扫荡。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东十四旅旅长、十七旅旅长,1946年11月任冀察热辽热北军分区司令员,1947年7月任第四野战军骑兵五师师长。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1月任天津公安总队总队长,1951年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学校校长,1951年7月任武汉公安总队司令员,1953年2月任湖南省公安总队总队长,1956年2月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1958年起,兼任湖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和省体育学院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是湖南省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一,英勇善战 开拓进取——记开国将军何能彬二、三事

 2012年是湖南省第三任体委主任,开国少将何能彬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何能彬同志秘书曾纪荣、叶光扬,在何能彬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前夕,特撰文回忆,并提供了大量第一届全运会期间的珍贵照片。

2012年是建军85周年,又是开国将军何能彬少将百周年诞辰,特地撰写何将军二三事以飨广大读者。

  何能彬,湖南省平江县人,1912年6月29日(农历五月十五日)出生在平江嘉义区,谢江乡荷包州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何景春,母亲吴友兰,生四男二女,何能彬排行第五,因家庭贫苦,只读到高小半年被迫停学,开始放牛、砍柴和做田里工夫。1926年春(14岁)开始跟叔叔何明初,地下党员涂正坤一起打土豪分田地,“二月朴城”1928年11月,何明初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6月参加红军,开始了戎马生涯,同年9月由邓南、聂俊介绍转入中国共产党,历经一至五次反“围剿”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历经千辛万苦为创建共和国建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8年离职修养,为副兵团待遇,在长沙东湖干休所安度晚年。1989年1月25日长沙陆军医院病逝终年77岁。笔者曾经在他身边工作多年,虽然离开23年了,但他那种慈祥的面容,和亲切的语言,依然历历在目,深深刻在我们的心坎里,在他百周年华诞之际,撰写此文以此表达我们深切的怀念。

  创建骑兵师

  1946年12月中央军委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决定组建骑兵师,并调热北军分区司令何能彬任师长,部队由热北分区林东骑兵支队(6个连,每个连人马各100余人建1个团);从热河分区机关抽调大部分干部和各县抽调一些骑兵部队组建一个团,从冀察热河军区骑兵独立团抽调6个连组建1个团,还从冀察热河军政干校两个骑兵干训队等组建成骑兵师,辖3个团,共4000多人,骡马3000多匹。那时,正值朱德总司令60寿辰,军区领导为给总司令祝寿献礼,将新组建的骑兵师,叫朱德骑兵师,冀东北区广大群众都爱称朱德骑兵师。骑兵师广大指战员都以朱德骑兵师为光荣,鞭策、激励自己,鼓舞自己,去战胜一切艰难,争取更大胜利。何能彬骑兵师参加辽沈、平津等大小战斗百余次,为建立新中国屡建功勋,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1949年2月3日受中央军委命令,何能彬率领骑兵师参加了北京入城仪式。何能彬骑着铁骑,身背大刀,威武雄壮,从永定门入城,绕城一周,受到军委领导和广大群众热烈的掌声和鞭炮声等历史性的欢迎,何能彬也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骑兵师师长。

  1958年,何能彬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同时任湖南省国防体育协会会长。1958年7月,按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的要求,兼任湖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直至1968年5月。何司令到任伊此,面临三方面的艰巨任务。首先是迎战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湖湘当时仅有在1957年成立的女子体操、女子排球和男子篮球三支运动队。面对无运动员、无教练、无训练场地设施的困难局面,何能彬同志积极筹划,四方动员,一方面从全省大专院校和部分中学借调体育教员担任教练,选调数百名大、中学生进行各项集训,从中选拔运动员;一方面积极组织于1959年5月在长沙举行的湖南省第一届体育运动会,进行了24个项目的竞赛和6个项目的表演,2市6专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南省军区的1366名运动员参加了运动会的决赛和表演。在省运会竞赛选拔和集训的基础上,组成了有396名运动员的湖南省体育代表团,在何能彬团长的率领下,参加了如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运会,湖南运动员参加了29个大项的预决赛,取得包括3金2银4铜在内的52个前12名,是湖南首次在新中国全运会上展示的成果,也是何老心血的结晶。

  第二是推动湖南体育事业的发展,组建湖南体育学院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1958年9月,在迎战第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同时,经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湖南体育学院,何能彬兼任院长。学院下辖体育系和运动系,将自1956年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体操、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技巧、跳水等8个项目运动队归属运动系建制;同时将射击、无线电、摩托车、航空模型、滑翔、跳伞、皮划艇等7个单项运动队,分别划归1958年7~12月成立的湖南射击摩托俱乐部、湖南无线电俱乐部、湖南省岳阳航空俱乐部、湖南省衡阳航空俱乐部,从而奠定了湖南竞技运动的基础。

  何能彬同志坚持贯彻党的体育工作方针,始终抓住以民兵为骨干的群众体育和实施“劳卫制”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体育工作不放,使湖南的群众体育活动在20世纪50~60年代掀起2次大高潮,形成了湖南群体活动的传统和地方特色。

  第三是加强体育系统的组织管理,理顺全省体育管理体系。一方面加强省体委机关建设,从部队多批调干部充实省体委科、处室的骨干力量,使机关由1958年的3个半共产党员发展到10多名党员的干部队伍,同时协调好省体委和省国防体协两方面的工作,使之合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

  一方面积极推进全省地市州和县的体育管理机构建设。1958年底经报告省委、省政府批准,被精简机构撤并的地市体委全部恢复。在何能彬同志的努力之下,体育组织管理机构的健全和加强,保证了湖南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经过几代体育人的艰苦奋斗,湖南体育事业已焕然一新,出现了大批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诸如李小鹏、熊倪等一批体育顶尖人物,创造了中国体育史上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老将立新功

  何能彬将军1968年离职休养,为副兵团职待遇安置在长沙市东湖离休干部休养所安度晚年。他入住东湖干休所起,担任党支部书记,在这个红军摇篮、开国将军众多的干部休养所里,他兢兢业业的大抓精神文明和物资文明建设,让每个老红军战士愉快地度过幸福的晚年生活。苦口婆心地教育干休所工作人员为大家服务,劝告战友们保持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精神,为后一代留下美满印象。当八十年代初,党中央、中央军委号召老干部撰写革命回忆录,为党史、军史留下宝贵资料,他多次深入动员每个红军战士发挥作用,受到广州军区有关单位多次表彰,其中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独有的党史资料和省以上报刊发表的多篇回忆录。例如:红军战士王群撰写的:给毛委员送信;钟明标将军撰写的:抗日战争时赐予“金刚钻”团称号的来历。袁福生将军事迹撰写的将军传奇:智斗群妖,为广州军区战士报、湖南省党支部生活杂志连载。何能彬将军撰写:骑兵师的几次战斗等,所有这些资料和回忆文章,都为党史、军史留下宝贵财富。

二,何能彬率骑兵师参加的几次战斗

1945年12月,中央军委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需要决定组建骑兵师,开始叫朱德骑兵师,后授骑兵第五师。并调时任热北军分区司令员何能彬担任骑兵师长,辖3个团,共4000多人,骡马3000多匹。骑兵师组建后,参加大小战斗近百次,在此仅记其中几例。

参加辽西战斗

1947年秋,翼察辽军区以围城打援,包围了占领我承德的国民党军第十军石觉部队,准备歼灭由辽西朝阳西进增援的国民党第九十二军侯镜如部队。并派骑兵师进到朝阳西南山区李家沟附近,准备在敌东退时予以迎头阻击,全歼敌人。

何能彬率领骑兵师连夜赶到指定地点,立即布署,以二团向东阻击朝阳可能出击之敌,以一、三团埋伏大陵河南边山村里。当天夜里,我步兵部队与敌激战于九宫舌门一线、炮火彻夜不停。第二天天刚亮,由沈阳飞来数架飞机掩护敌人东撤。何能彬命令一、三团以连为单位波浪式向敌冲击,拦腰斩断了敌人。就在此时,我八、九纵队的主力追了上来,将敌分割包围,基本上达到了全歼敌九十二军的预定计划。

第二天,何能彬接到军区电话,说由义县向锦州有一部较强之敌南撤,要求骑兵师在余家屯车站将敌胶着,另有步兵部队配合将敌聚歼。当夜何能彬指挥以三团为前卫,师部和一、二团随后跟进、沿山间小道向余家屯车站前进。三团于拂晓进到余家屯以西山区待命。

这时,发现余家屯附近村庄晨烟四起,似有敌征候。何能彬立即命令发起猛烈冲击、敌人毫无准备,恐慌万状,成连成营跪地缴械求饶,仅一个多小时就结束战斗,共俘敌3000余人。

当时,延安新华社向全国广播:我东北铁骑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乘马战术全歼敌暂编一七四师于锦州以北余家屯车站附近,我骑兵部队只轻伤几人,开创了我军骑兵战史上的奇迹。

参加魏峰山战斗

1948年秋,辽沈战役即将开始,中央决定先打锦州。为阻止敌六十二军林伟等部队由津、唐增援锦州、上级命令何能彬率骑兵师在一周内彻底破坏山海关至唐山的铁路桥梁。

何能彬率骑兵师当即在昌黎以西,沿北宁线北侧以魏峰山为依托占领阵地,居高临下,打徒步阻击战。在一周时间里,曾8次击退敌人在重炮掩护下的进攻。骑兵师以二团从魏峰山右侧猛袭敌人,终于将敌阻于滦河铁桥以西,使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增援锦州的计划彻底破灭。

这次魏峰山战斗,还阻击了天津、唐山增援辽沈之敌,有力配合了友军,完成了滦县至昌黎、山海关100多公里铁路的彻底破坏,使铁路完全中断、阻止了平津之敌向东北的增援,从此,我冀东广阔地区通行无阻,广大群众称骑兵师为“英雄的铁骑”。

参加牛栏山战斗

1948年10月,何能彬被命令配合友军步兵部队攻打密云,以扫清北京外围之敌。牛栏山是密云与北京之间的一个重要据点,此处有敌人一个营的兵力。

10月的一天晚上,何能彬率领骑兵师急行军赶到离牛栏山七八里的一个村子里,敌人从北平方向的通州、顺义运来了3列火车的军用弹药物资,火车上有押运的敌人3个连,以增援密云之敌。何能彬立即指挥一团在前、二团、师部在中间。三团为后卫。过了潮白河后,我先头部队就把敌人火车打了回去。第二天何能彬指挥3个团同时发起攻击,打死敌人100多人、俘敌50余人。打开牛栏山,一团随即占领顺义县城,上级命令何能彬率骑兵师向张家口方向行动。

1949年2月3日,军委命令何能彬率骑兵师参加进驻北平入城仪式。何能彬骑着铁骑,身挎大刀,威武雄壮,率师从永定门入城、绕城一周,受到军委领导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三,传奇平江抗日英雄之——何能彬

何能彬出生在连云山下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5月,15岁的他在著名烈士涂正坤的带领下投身革命,与土豪劣绅、地主进行武装斗争。有次奉命在嘉义侦察时不幸被捕,在家乡父老的营救下,逃出了虎口,临走时,他向乡亲许下誓言:“只要何能彬能活着回来,定要报答乡亲!”“七七事变”后,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保护华北的民众,将军由陕北东渡黄河来到了山西,与晋北乡亲一道,与日寇浴血奋战了7年。在晋北,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在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中,左臂不幸中弹,经晋北参战老乡的抢救,虽然保住了生命,但却痛失了左臂。伤愈后,将军不愿离开前线和一起战斗了多年的晋北老乡,谢绝了组织调回后方的安排,就地出任了晋北地方武装——河南区队队长。晋北成了将军的第二故乡。1949年2月,中央决定抽调华北各解放区大批干部随军南下,解放江南大地。时任冀热辽军区骑兵师长的何能彬,传信给晋北战友,向大家介绍了湖南的革命斗争历史和风土人情,期盼同志们认清形势,打消顾虑,响应中央的号召,解放江南的乡亲。晋北干部没有辜负将军的心愿,踊跃报名南下。忻县南下干部被定为接管将军故乡———平江的使者。1949-1952年,何能彬怀着对故土的一往情深,两次从就任天津、武汉公安总队司令员岗位上回来探望亲人,乡亲和烈士的遗孀遗孤。同时,也想看望从晋北南下的同志和战友。将军每次回来,都要向区委、县委反映乡亲们的呼声和要求,对工作中的缺失和错误,也毫不客气的提出批评与建议。1955年,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

革命生涯

1946年1月至3月,何能彬率冀东十四旅一、五十七、六十一团参加第一次和第二次承德保卫战,曾在桲椤树川村围歼敌五十四师,在平泉小沟阻击国民党四师的进攻,歼敌1100人,受到中央军委通电嘉奖。而后率部在绥中、山海关间战斗。8月下旬,经七沟、六沟、三沟转至高寺台、中关一线,在中关参加了热河军区召开的临时作战会议,指挥十四旅在高寺台、中关一线抗击敌五十四师的进攻,掩护热河省机关和军区直属队向隆化撤退。9月17日率十七旅同十三旅强攻乃林之敌暂十八师一、二团,歼敌650人。23日至25日率十七旅与十三、十六旅协同作战解放宁城,歼敌十八师三团千余人。

1947年初夏,率朱德骑兵师,同五、十三旅、热河骑兵大队,在围场锥子山全歼敌1个整团。6月,率骑兵师同十七旅、十八旅配合追击从赤峰逃到三十家子的敌人,获辎重百余马车,歼敌4000人,而后解放天义。6月29日至7月1日,十七旅担任主攻,同十六、十八、十三旅解放北票,歼敌九十三军十八师2176人。11月9日,率骑兵师同八、九纵队在义县以西、朝阳寺、九关台门歼敌九十二、九十四军两个师6500人,生俘九十二军侯镜如部l000人。

1948年1、2月间,配合蒙古骑兵团孔飞部在乌丹剿匪。4月23日配合独七师解放坝上重镇多伦,歼敌2000多人。10月11日,率骑兵师参加辽沈战役,同四纵、一纵三师进入黑山、大虎山地区,首先与敌接战,26日至28日,配合四野主力部队全歼敌廖耀湘“西进兵团”5个军,为辽沈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