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作者:蜀山史道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前言

御史大夫,作为秦朝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重要官职,本应成为国家治理的中流砥柱。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一职位竟成为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权力的象征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阴谋与矛盾?在历史的迷雾中,御史大夫的职权运作如何从稳定政权变为动摇国本的力量?

这一角色的复杂性,不仅影响了朝廷的决策,更成为了引发内乱的导火索。秦朝,这个曾经一统天下的强盛帝国,为何会在巅峰时刻走向衰败?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御史的前世今生:从诸侯国到大一统帝国

在周朝时期,所谓的"史官"才初露头角。他们主要负责监察、机要、财会、礼仪等事务,在当时诸侯国中地位并不高。

不过随着周朝统治者的日益昏庸腐败,史官们渐渐在朝野间崭露头角。在这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们或充当君主的秘书,记录君主的日常;或作为史官,见证那动荡的岁月。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直到秦朝统一天下,御史这个职位才首次被明确确立。秦始皇下令"秦无司空,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这标志着御史大夫这一特殊官职的诞生。御史大夫下设两名丞,一为御史丞,另一为御史中丞。

而御史中丞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朝廷内负责对百官的监察弹劾,称为侍御史;另一部分则在朝廷外负责对各郡进行监督控制,称为监御史,又称"监郡"。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可以说,御史大夫作为皇帝的机要秘书,掌握了诏书发布、律令图书等诸多重要职权,其权力之大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地方的监御史更是构成了秦朝地方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郡守、郡尉一起共同管控各地的百姓和官吏。可以说,御史大夫及其下属官员们,构筑起了一个覆盖中央与地方的庞大监察网络。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御史大夫:皇帝的耳目,百官的噩梦

在这样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拥有如此强大权力的御史大夫无疑成为了最受关注的对象。他们代表着皇帝的意志,时刻对百官和百姓进行监察,这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惧与反感。

尤其是当御史大夫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直接听命于皇帝时,他们的权力更是无所不能。无论是在朝廷内部还是地方,只要有违秦王朝统治的迹象,御史就会立即加以检举揭发,绳之以法。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连地方官员想要筹措资金偿还兵士的薪饷都需要向御史大夫请求"禁钱"。可以说,这种高度集权的监察体系,彻底剥夺了官吏和百姓的任何自主权与隐私。

与此同时,御史大夫在司法领域的干预也让人不安。他们可以直接对司法判决进行干涉,这势必破坏司法的公正性和独立性。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可以想见,在御史的滥用职权下,法律的威慑力必将大打折扣,这对整个政权的稳定无疑构成了巨大隐患。正是这种滥用职权、践踏法律的现象,加剧了秦朝内部各方势力的对立和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无不在御史大夫的身上找到了发泄口。而这些矛盾的激化,最终成为了秦朝覆灭的导火索。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从"史官"到"御史大夫":权力的蜕变与背后的制度弊端

要说御史大夫身上的弊端,恐怕也是历史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归根结底,这些弊端都源于其特殊的来源和选拔机制。

作为从"史官"演化而来的御史大夫,他们本应继承先前史官的专业性与公正性。然而在现实中,御史大夫的选拔却更多地依赖于门第和皇帝的任命。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这种简单直接的选拔方式,使得御史大夫缺乏必要的考核和培养环节。再加上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完全摆脱不了皇权的制约,这造就了御史大夫极易腐化堕落的命运。

不仅如此,御史大夫职责的设置也多出于临时性质的工作需求,缺乏制度上的稳定性。

而他们又可以凌驾于既有法律之上,这更使得政策的连贯性和法治建设备受冲击。更何况,御史大夫还兼有司法权力,这也加剧了整个政权内部的混乱。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可以说,这些制度弊端的存在,造就了御史大夫权力的蜕变。从最初的专业史官,到后来的皇帝爪牙,御史大夫的角色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的行为自然也更多地服务于皇权,而不是为民谋利。

而这种权力的扩张,也必然会引发其他利益集团的抗争。在秦朝这个集权度极高的王朝,御史大夫作为皇帝的耳目,不可能不成为其他势力的眼中钉。

从而加剧了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激化,最终酿成了秦朝覆亡的悲剧。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走向灭亡:矛盾的激化与制度的崩溃

秦朝的迅速崩溃,无疑令人唏嘘不已。而在这一过程中,御史大夫制度扮演的角色也不容忽视。

就在秦始皇刚刚统一天下不久,御史大夫这一特殊官职就已经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对既有法律秩序的破坏,这很容易被野心家利用。

其次是加剧了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且御史大夫缺乏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更容易滥用手中的权力。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更令人担忧的是,御史大夫在司法领域的干预,直接导致了法治的崩溃。他们凌驾于法律之上,任意裁决,这必然造成司法的不公正和失序。一个缺乏法治基础的政权,又怎能长久立足?

此外,御史大夫的高度集权也令整个社会笼罩在恐慌之中。百姓与官吏之间的隔阂日深,政策的执行缺乏柔韧性,使得皇帝的意志直接渗透到政权的方方面面。

而当这位皇帝本人又是个昏庸无能的统治者时,问题就更加严峻了。就在这种种弊端不断积聚之时,外部压力也不断增大。长期战争、沉重的赋税,终于激发了百姓的强烈不满。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与此同时,郡县一级的监御史也渐渐脱离了皇帝的掌控,开始效忠于割据势力。种种迹象都预示着这个集权王朝的迅速崩坏。当张良、陈平等人发动秦越王起义时,御史大夫也无法再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反,他们反而成了其他势力的筹码。秦朝的统治彻底瓦解,短短几年就从鼎盛走向覆灭,这其中御史大夫制度的失衡作用可见一斑。

上承皇权,下监百官的“御史大夫”,为何成了秦朝灭亡的加速器?

结语

御史大夫从最初的专业监察官演变成了皇帝的耳目,这一过程折射出了权力蜕变的本质。它的崛起固然巩固了秦朝的统治,但最终却成为其灭亡的加速器。

历史的教训令我们深深认识到,任何制度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制衡机制和执行保障。只有在法治的基础上,权力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