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雍正王朝:一向足智多谋的八爷,为什么两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作者:燕雀曰
雍正王朝:一向足智多谋的八爷,为什么两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大家好,我是燕雀君,本期来聊聊八爷与老十三的“相爱相杀”。

说起两个人,就不得不提贯穿整部剧的两件大事,一个是九子夺嫡,另一个是雍正新政。

在这两件大事中,八爷自始至终都扮演着明面支持暗中破坏的角色,无论是前期他和太子之间的争斗,还是后面夺嫡时与四爷三位争斗,抑或是雍正登基之后,他处处使绊子阻挠新政,最后不惜发动“八王议政”,企图逼迫雍正禅位给弘时。

一直作为雍正阵营的老十三,一方面为了他与太子、四爷之间的情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从心底里就看不上八爷的缘故,处处与之周旋,且在每一次的关键时刻,将其击败,彻底粉碎他的阴谋。

也正因于此,老十三与八爷虽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私下里两人之间的交集是非常少的,甚至老十三经常当众拆台,让八爷颇为头疼。

比如说,在刚开始的时候,黄河发大水,八爷借着给洪水治理献计献策的机会,对着康熙就是一通彩虹屁输出,说康熙期间在治理洪水方面尤为突出,古往今来无人可以超越,就连康熙都因此差点上了八爷的当,而就在这时,老十三直接站出来说,康熙年间也发生过洪水。

虽说这局被八爷巧妙化解了,但也不难看出,老十三是从心底看不上八爷那套假仁假义的,这也就奠定了在接下来的岁月中,两人必然相争的局面。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只不过有一点,以八爷的智慧与手腕儿,为什么会在老十三手中连续栽了两次,以致最终功败垂成,成为了皇族的罪人,成为了耻辱的阿其那?

如果说一次失败尚且情有可原,但两次都栽在同一人手中,就委实有点说不过去了,难道八爷不懂得吸取教训的道理吗?

1.

雍正王朝:一向足智多谋的八爷,为什么两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我们先来说说八爷第一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八爷第一次栽在他手中,是在康熙传位当夜,九子夺嫡已进入“决赛圈”的时候。

当时,康熙因为“毙鹰事件”而一病不起,八爷也好,四爷也罢,他们虽没有得到确切的消息,但基本已经猜到康熙即将崩逝,传位之事只在这几日了。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十四爷的呼声最高,而康熙也有意将他立为“挡箭牌”,为真正的继位人保驾护航。

一直以来,十四爷都属于八爷阵营的,虽然因为老十四当了大将军王,又打了胜仗,让八爷等人不痛快,甚至设计陷害他,但老十四终归是他的人。

在八爷看来,康熙选他当继位人固然好,即使当不成,也绝不能让四爷当,因为他知道一旦四爷登位,他们几个以及辛苦建立的八爷党,一定会面临倾覆的风险。因此,在最后的关键时刻,八爷等人积极部署一切。

八爷党此时已然遍布朝野,因此在“人望”方面,八爷是不愁的,如果说这是一场选秀节目,整个评审团都是八爷的人,一旦投票,八爷一定是人气第一。

但这不是选秀节目,这是大位交接。除了人气之外,八爷更需要兵权,只有兵权在手,才能在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也就是康熙选择四爷的时候,逆风翻盘,扭转乾坤。

当时能够起到关键作用的兵权,一共分为三块,掌管九门的步军统领衙门首当其冲,也是最重要的,其余两块驻守在城郊,一为丰台大营,一为西山锐健营,这二者相较而言,丰台大营更为重要。

也就是说,谁能掌握了步军统领衙门与丰台大营,谁就能稳操胜券,即使皇位没传给他,他也依旧可以夺得皇位。

对于这两处兵营的重要性,八爷一早就知道了,因此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布局,让自己人成文运执掌丰台大营,至于步军统领衙门,八爷也自认为有八成的把握拿下,因为执掌此处的正是隆科多。

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侄子,而佟家一直在暗中扶植八爷,小编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过,八爷党之所以能够在康熙的眼皮子底下发展壮大,这里面少不了佟国维的暗中帮忙。

虽说现在佟国维退休了,换成了他的侄子,但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的。

无论是从实际利益,还是从远近亲疏来看,隆科多都会延续佟国维的老路,选择八爷。如果不是康熙棋高一着,率先用两道圣旨与一番言语“锁住”了隆科多,隆科多必然会倒向八爷,当然从隆科多的心里,也是选择八爷的。

也就是说,从表面来看,八爷已经基本掌握了大局,即使康熙没将皇位传给他,或者是老十四,凭借他的能力,也足以将皇位抢过来,至少在八爷心中是这么认为的。

正是这样的认知,以致八爷在关键时刻掉以轻心,看似万无一失,实则漏洞百出,正如他之前为了扳倒太子,连夜诱供肖国兴一般,凡事只顾眼前,却忘了善后,但凡他留个心眼儿,也不至于让康熙知道真相,连说两遍“其心可诛”。

这次也是一样,他只顾着表面上的兵权,却独独忘了被康熙关了十年的老十三,或许在他看来,如今的老十三已经形同废人,就连康熙都忘了有这么一个儿子。

然而,他的疏忽,正是康熙想要的,或者说是康熙针对八爷的性格,在十年前布下此局,为的便是出其不意,打他一个措手不及,以此为四爷的上位铺路。

这也就是四爷去宗人府找老十三时,可以见到他的根本原因。

2.

雍正王朝:一向足智多谋的八爷,为什么两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剧中,四爷一共去宗人府找过老十三两次,第一次是西北有战事,传尔丹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康熙需要从皇子中选择一位作为大将军王坐镇西北,当时四爷想保举老十三当这个大将军王,一方面是因为老十三的能力在那摆着,另一方面也是找机会救老十三离开宗人府。只不过这一次,四爷被看守的官员挡了驾,只能在门缝中看老十三一眼。

至于第二次,康熙即将崩逝,四爷拿着名单去找老十三,目的是想让老十三画出上面的可用之人,由这些人在关键时刻帮自己稳定朝局。按理说,四爷也应见不到老十三的才对,但令他没想到的事,自己竟然见到了老十三,拦着的人也从官员变成了小太监,虽说过程有些曲折,但终归是见到的。

大家不妨试想一下,为什么前后两次的差别那么大?很显然,第二次是康熙在暗中授意的,专门放了一个无权无势且是个新来的小太监,目的就是促成这次见面。康熙知道,如果这次再不让他们见面,四爷的皇位恐怕就真的悬了,而自己多年的隐忍与布局,也就彻底毁之一旦了,所以他们见到了彼此。

这一次的见面,算是给四爷吃了一颗定心丸,同时也让老十三了解到外面的局势,为最后的夺嫡做好准备。

也正是由于这次的会面,让四爷在传位当夜,可以抓住时机,用金牌令箭将老十三从宗人府里赦出来,并让其顺利赶赴丰台大营,从成文运手中夺得兵权。

不得不说,老十三在调兵遣将方面的确有一套,之前他曾和四爷说,只要放他出去,天底下有多少兵马都不在话下,小编乍听时,以为只是一种自信的表达,但事实上他说的都是真的。

成文运虽是朝廷钦封的丰台大营主帅,但在老十三面前,却一点作用没有,单从威慑力来看,丰台大营的将领们,也是拥护老十三,多过拥护他。

这十年的圈禁,虽然磨掉了老十三的些许棱角,但却也让他更加稳重行事。

他先是拿出金牌令箭,以证明自己是奉皇命而来,而非自己偷跑出来,确保自己名正言顺,让成文运一时间没有攻击的口实,而后又当众升了三位心腹的官。

此时,无论是理,还是势,全都牢牢掌握在老十三的手中,成文运但凡敢说一个“不”字,立即血溅五步,事实上成文运在逼不得已之际确实率先拔了剑,自此走上毁灭之路。

就这样,老十三不废一兵一卒,便接手了八爷最为稳操胜券的丰台大营。

至于此时的八爷,还在畅春园,并不知道丰台大营的事,直到老十三赶到,他们才意识到丰台大营可能已经丢了,但为时已晚。

也正是老十三顺利拿下了丰台大营,才使得作为墙头草的隆科多,在关键时刻拿着遗诏出现,确立了四爷的合法地位,并扶保其登上九五之位。

事情发展到这里,四爷基本已经掌控了局势,八爷方面几乎全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四爷登基,并要对其行三拜九叩的大礼。

回顾这一局,我们不难发现,康熙在整个过程中的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像隆科多、老十三都是他计划中的一环。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作为夺嫡者的双方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犯的错误。

八爷这一次错在求虚不求实,以为换一个自己人当将领,就能掌控整个丰台大营的兵权,殊不知带兵打仗,最需要的是兵尊将将知兵,上下一心才能如臂使指。

除此之外,他过于轻敌了,以为老十三在宗人府,康熙对其不管不顾,便构不成威胁,然而实际上猛虎终归是猛虎,只要他活着,只要让他走出樊笼,照样不容小觑。

老十三之所以能够胜利,一方面是由于他在军中无与伦比的威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懂得利用手中的权力,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把握。

3.

雍正王朝:一向足智多谋的八爷,为什么两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说完了八爷第一次的失败,我们再来说说第二次。

从这部剧来看,自四爷成为雍正帝以来,八爷等人无一日不将他当作敌人。

只不过,他们的方式不同,老九、老十、老十四三人全都和雍正明着不对付,尤其是老十四,至于老九、老十则在暗中派门人散播谣言,各种诋毁雍正,说他的帝位不正。

当然,这所谓的暗中,根本经不起查,很快就变成明牌了。

八爷则与他们相反,表面上为雍正尽心尽力地办事,实际上利用一切机会对付雍正,比如弘时联手张廷璐科举舞弊之事。

在他得知真相后,不仅没有上报,反而用它和弘时套近乎,目的就是为拉弘时下水。

除此之外,雍正但凡有新的举措要推行,他就会暗中支持相关的大臣们,阻碍其推行,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也就是说,自始至终,八爷都没有真心臣服于雍正,他所等的只是一个可以扳倒他的机会。

当然,在整个等待的过程中,八爷也没有闲着,而是将目光锁定在了老十三身上。

由于上一次的失败,以及雍正对老十三的重用,让他意识到若想扳倒雍正,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老十三。

那么,老十三该怎么解决?论君臣信任,雍正与老十三古今少有,想要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实在太难太难了。论武力压制,莫说是八爷等人手上并无兵权,就算是有兵权在手,也无法对抗老十三。

因此,他只有一条路可走,搞垮老十三的身体。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老十三在进入宗人府之前,身体是没有问题的,但从宗人府出来之后,他的身体就不行了,而且每况愈下,尤其是在面临朝廷大事,比如西北用兵,老十三的身体就出奇的差,屡屡咳中带血。

究其原因,这很有可能是老十三身边人在其饮食上动了手脚,目的就是让他无力辅佐雍正,断其臂膀。

这个人很有可能是阿兰。阿兰是张五哥的妹妹,老十三随雍正,也就是四爷下江南时,途径江夏镇时结识。那时,他们全都乔装改扮,并没有说出自己的姓名与来历。

然而,后来阿兰竟然自己一个人,找到了老十三的府邸,可见其背后是有高人指点的。再结合当时的情况,刑部出了换死囚的丑闻,而太子恰好主管刑部,八爷与太子早已势成水火,几番相加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阿兰极有可能是八爷的人,目的就是监视并在必要时暗害老十三。

只不过,阿兰很小心也不忍心,因此每次给老十三的饭菜都动一点点的手脚,以致老十三病了这么久都没有死。

也正是由于布置了阿兰,八爷才在第二次硬刚雍正,当众提出八王议政时,再一次忽略了老十三。在八爷看来,此时的老十三纵使想管,也有心无力。

所以他在暗中开始了积极部署,并说自己有九成胜算。他先说服弘时,让弘时向雍正谏言,请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进京商讨旗务,而后他一面派人说服隆科多加入自己,一面借“整顿”之名,让四位王爷的亲兵接手丰台大营与西山锐健营的兵权,最后再在朝会上,以讨论之名,行逼宫之实,妄言恢复太祖时期的八王议政。

4.

雍正王朝:一向足智多谋的八爷,为什么两次栽在老十三手中?

从整个布局来看,八爷所说的九成胜算,的确是不是平白说的。如果不是张廷玉的仗义执言,如果不是老十三的恰好赶到,八爷的八王议政或许就真的成功了。

从整个事件来看,张廷玉的出现其实是在拖延时间,同时从名义的角度否决八爷的正当性,让“八王议政”这个提法根本站不住脚。

虽说这的确可以阻止八爷的逼宫,但却只是暂时的,关键还是要看实力,简单来说,谁掌握了兵权,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因此八爷与雍正的较量,实际上是他与老十三的较量。

这也就是雍正在感觉自己快要顶不住的时候,频频看向老十三的座椅,暗问“老十三去哪了”的原因。

此时的老十三已经赶赴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抢夺兵权去了。

其实,在朝会开始之前,老十三就从弘昼口中,得知两大兵营的异变,也意识到了八爷此番行为的目的,所以他谁都没告诉,只说去太医那里瞧病,暗自去了两大兵营。

在这里有个问题,要知道此时的九门还是在隆科多的掌控之下,隆科多且已倒向了八爷,而两大兵营都在京郊,需要出九门才能到,那么老十三是怎么出去的呢?难道是隆科多私自放走了老十三?显然不是。

答案很简单,此时的隆科多带着自己的人马,已经趁机进驻皇宫,目的是控制图里琛带领的御前侍卫,所以此时的九门只是一个空壳子,加上老十三在朝野的威望,自然没有人敢挡他的驾。

老十三顺利出京之后,就立即赶赴了两座兵营。

虽说此时两座兵营已经被四大铁帽子王的亲兵进驻了,但有一点他们之所以能够进驻成功,是因为他们奉了所谓的“圣旨”。

其实,圣旨上只说让他们商讨军务,并没有提到进驻一事,是八爷的误导,以及弘昼被弘时哄骗着说了错话造成的,也就是说八爷巧妙地利用了这个空当,让四大铁帽子王的亲兵进驻了两大兵营。

但实际上,兵营的兵权,以及将领依旧是雍正与老十三的人,八爷还是犯了求虚不求实的毛病,他以为如此进驻,就等同于自己将两大兵营攥在了手里,殊不知两大兵营始终在雍正与老十三的手中。

从当时交接的过程来看,两营主帅本就对这道圣旨存疑,只是一时间无法求证,而老十三只要一到,立刻就能得到证实,且无论是以老十三在两大兵营的人脉,还是人数方面的压制,四大铁帽子王的亲兵根本不是其对手,必然是束手就擒的结果。

正如之前那般,老十三一到,不费一兵一卒,两大兵营的兵权顺势重新回到雍正的手中。

此时的八爷,先是在道理上输给了张廷玉,后又在兵权上输给了老十三,这场蓄谋已久的八王议政此时已是岌岌可危,只剩下一个隆科多了。

待老十三带着铁帽子王的亲兵主将赶回来的时候,其局面立刻得到了逆转。

在这里还有一点要说明,图里琛所带领的御前侍卫之所以被隆科多的人“制”住,不是因为他们战力不行,别忘了图里琛可是带他们去查过诺敏案,他们可都是百战余生之人,就凭隆科多步军统领衙门的兵是不可能打得过他们的。

他们之所以被控制了,是因为隆科多是领侍卫内大臣,是图里琛的直属上司,图里琛在这里耍了小聪明,假装被其控制,其实是为了等等看,不做无谓的牺牲。

当他们看到老十三的时候,就知道大局已定,此时若再不拼命表现,就要被牵连了,所以他们立刻反制了隆科多的人,以及看住了隆科多。

隆科多一被制住,八爷最后的希望也就破灭了,这也就意味着八王议政的彻底失败。

回顾这一局,八爷依旧败在了“求虚不求实”这个问题上,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会在临死前总结自己的一生,什么人望、什么贤德,都是虚的,毁就毁在一个“贤”字上的原因所在。他虽然知道兵权的重要性,却从未真的争取到兵权,他虽然知道老十三是关键,却依旧没让人看死他,以致最终功败垂成。

如果雍正与他易地而处,必然会先将老十三除掉,这也就是当八爷逼宫、雍正没看到老十三时,第一反应是老十三被八爷所害的原因,因为以雍正的手腕儿,绝不会单单只求虚名,而是从实际处解决问题。

至于老十三,在听完弘昼所说的话,就立即想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症结所在。

在他看来,朝堂上固然需要他的支持,但相较而言,两大兵营才是关键所在。如果他当时去了朝堂,而没有赶赴兵营,那么极有可能会出现两大兵营发兵京城的情况,届时更是难以收场。

除此之外,他比任何人都知道自己的定位,在领兵打仗方面的才能要远远大于朝堂辩论,且辩论还有张廷玉、马奇,根本轮不到自己上场,倒不如趁着这个机会,釜底抽薪,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夺回兵权,从而稳定朝堂。

写在最后

八爷之败在于他过分执着于名望、人脉这些表面的事物,而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想要打败雍正,仅靠朝堂辩论、百官拥戴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拥有绝对的实力。

老十三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凡事能够看清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的擅长与不足之处,同时更注重问题的本质,求实不求虚,一切以抓住兵权,稳定朝堂为第一要务。

八爷之败于老十三、败于雍正真的一点都不亏,这也印证了他在写给雍正的诀别信中,发自真心地佩服雍正的那段话。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老十三虽与八爷不对付,也分属两个阵营,但老十三一直将他当作骨肉兄弟,他最不想见到的便是骨肉相残。因此说,无论世事如何变化,他始终是那个侠义为怀的老十三,这一点从未变过!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