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兴元将军战争记忆15:六个战术原则,没有文化的大老粗也能搞懂

作者:玫瑰香溢

"步枪零件多,简单分三个,枪身、枪机和枪托。"

"手榴弹,威力大,二三十米达,杀伤人和马。"

八路军里的兵大都是农民,大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国难当头,他们扔了锄头,拿起刀枪。他们学文化,学军事,举手投足都要从最简单的" ABC "学起。他们在战争中学习战争需要的一切,付出的是鲜血和生命的学费。战争中,任何军队都要付出学费。20世纪末,美军提出"零伤亡"理论,可在那之后的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参战的美国军人都皮毛未损地回家了吗?这只不过是一种理论,凭借高科技武器,在特定的不接触战争中,把伤亡最大限度地降低、减少而已。而在本书写到的那时的那个世界上,很难找到一支军队曾经付出过像八路军那样高昂的学费,则是确定无疑的。

肉搏战,开头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也难以对付一个鬼子。后来,主力部队就一对一地干上了,甚至一个人刺杀几个鬼子。

到东北后,那仗更是越打越精明,技战术越来越纯熟了。

赵兴元记不得准确时间,也记不得是谁提出来的,好像四保临江初期就有了"战前五交代"。一是交代敌情,即敌人数量、装备、工事及兵力、兵器配置情况,还有士气、作战特点等等。二是交代地形,是平原,还是山区、丘陵,哪些有利于敌,哪些有利于我,特别是穿插、迂回,更要将沿途地形交代得具体、明白。三是交代任务,进攻什么时间拿下什么地方,防守要坚守到什么时候,穿插、迂回什么时间到达什么位置,到位后干什么,都要交代清楚。四是交代办法,敌人的强点、弱点是什么,如何利用敌之弱点和天候、地利,如何配置兵力、兵器,什么时机突击、反击,如何留置预备队,何时放出去等等。敌变我变,既需临机处置,也需要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断,交代办法。五是交代友邻,左右两侧是什么部队,任务是什么,彼此如何配合,避免误会。自上而下一级级交代,班长对战斗组长也要交代。开头难免交代得简单、粗略,甚至主次不分,抓不住要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

有人会说,这叫什么水平呀?打仗还有不交代敌情、地形、任务的吗?

8年抗战,大小根据地基本是各自为战。山区、平原、水网稻田地区,环境不同,南北气候不同,对手素质不同,打法也就不一样。还有根据地大小,部队多少,历史长短,也决定着技战术水平的高低。"八·一五"后闯关东的部队,几乎囊括了共产党武装力量的所有大小山头,各有各的打法、作风,军政素质参差不齐。有的防御无纵深,一点被破,全线告急。有的进攻碰上强点,不知换个地方,就在那儿死顶硬拱。

有了"战前五交代",就不大一样了。你交代不清楚,遗漏了什么,下边就会提出来,他有尺子量你了。交代得不明白,让下级问住了,实在是没面子的事,就逼着你多思考,不打笨仗、糊涂仗。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谁能不叫真?更何况那时那人原本就特别认真了。

不过对提高官兵技战术水平管用的,还是"六个战术原则"。

第二次临江保卫战后,在通化县三元浦,19团参谋长梁重群传达上级指示,讲到"一点两面"、"三三制",说这是林总的战术原则,照这打仗,就能打胜仗。

之后随着战争进程,"三猛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就陆续传达下来了。

冷不丁听到"一点两面"、"三三制",赵兴元有些发懵。什么"点"呀"面"呀"制"的,只念过半年义学的指导员哪懂得这些东西呀?更不用说那些比他还大老粗的士兵了。听人讲解,反复解释,再仔细琢磨,都是打过仗的人,逐渐就体会出味道了。至于"四组一队",那是一听就明白的,在山东抗战时就是这么干的。那时是火力组、手榴弹组、梯子组、爆破组、突击组,现在是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基本差不多,只是更简练,更适应今天的战争情势而已。

比如"四快一慢",一是向敌前进要快,敌人在什么地方,要抓住他,别让他跑了,急行军,强行军,动作要快,迅速。二是抓住了敌人了,战前准备工作要快,看地形,选突破口,构筑工事,捆绑炸药包,动员,调动兵力,布置火力;要忙个满头大汗,一点时间也不能耽搁。三是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撕开口子后要立即向纵深攻击,向两翼扩张,因为这是决定命运的时刻,敌人随时可能反击,犹豫、停留只会造成更大的伤亡。四是敌人溃退了,这时追击要快,不管三七二十一,猛追猛打。一慢是指攻击发起时机这一下要慢,要沉得住气,一定要掌握火候,准备好了再打。其实,这种战术总结的是规律性的东西。

不过,任何战术用于实战都要有个过程。像"三三制",一个连3个排,一个排3个班,一个班3个战斗小组,一个组三四个人,进攻时连三角、排三角、班三角、组三角,队形疏散,减少伤亡,又可交替掩护,把现成的"三三制"编制用到战术动作上了。在山东时,旧军队出身的军官讲解、训练队形时,有一字形、梯次形、蛇形、锯齿形,比较起来,自然是"三三制"好。特别是面对美式装备的敌人,火力猛,密度大,更见优长。平时训练,正三角,倒三角,用石子在地上排兵布阵,再用实兵演练,也有模有样的。枪一响,眼睛红了,不管三七二十一,还是一拥而上。

赵兴元第一次比较自觉地运用"六个战术原则",是这年夏天攻打南山城子的砬子山战斗。

东北人管悬崖叫"砬子"。砬子山又称南山城子北山,两面悬崖峭壁,是控制南山城子一带的制高点,守军是号称"虎师"的新6军新22师的一个营。山脚下一片300多米的开阔地是片撂荒地,筷子高的蒿草绿油油的,随风伏动。前边杂树丛中,敌人刚挖了野战工事,掀起的黑湿的泥土后边,暗绿色的钢盔在阳光下闪动。

几天前,赵兴元提升为副教导员,新指导员还未到职,就仍留在1连指挥战斗。他和连长郭玉山商定作战方案后,郭玉山布置战斗任务,赵兴元进行战前动员。

赵兴元说:咱们唱歌"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专打新6军",前边就是咱们的老对头新6军。大家看到了那片开阔地,咱们要冲过那片开阔地,才能夺取敌人阵地,吃掉这个"白菜心"。怎么吃?有人会说,冲呗,猛冲过去。对了,这就是"三猛战术",要猛打、猛冲、猛追,特别是这个猛冲。别说停留,慢一点都不行,要一口气儿猛冲过去,把那"白菜心"、"白菜帮子"一锅炖了。这次战斗的第一步,关键就在于通过那片开阔地。那片开阔地就那么大,冲得越快,遭敌火杀伤的机会就越少。但是,光有"三猛"还不够,还要"三三制",保持疏散的队形,来减少伤亡。美国枪炮不是吃素的。动作再快,队形密集,同样利于敌人发扬火力。伤亡小,保持了足够的战斗力,冲进去才能吃掉那"白菜心"。伤亡大了,那"白菜心"就难吃了,甚至可能让敌人吃了"白菜心"。

以往战前动员主要是进行政治鼓励,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开展忆苦活动后,强调我们都是"阶级战士",把仇恨化为力量,奋勇杀敌。这次,赵兴元突出的是战术问题,一定要把平时练的用到战场上,并在实战中提高技战术水平。

下午4点多钟,1连运动到那片开阔地后百把米的树林里。团营炮火袭击,轻重机枪也从两翼开火,压制敌人火力。连长一声哨响,1连一股风般卷过那片开阔地,只有几个轻伤。

捉到的俘虏说:你们打的什么仗,跟着炮弹屁股冲。

接下来攻打砬子山的战斗,上去下来,打了个七退八进。

四进四退后,营长王儒林负了重伤,赵兴元代理营长,全营伤亡已近三分之一了。

敌人是上午到的,20团下午到,3营攻了一夜,伤亡很大,1营接着攻击。3营攻击时,敌人尚属立足未稳,一天过去,工事已经成形。更难的是山陡,山腰以上少说40度左右,头一天又下过雨,腐叶下都是水,一跳一滑的,空手拽着树枝都难爬。敌人全美械装备,以逸待劳,居高临下,轻重机枪刮风似的扫枝叶纷飞,压得你抬不起头。

赵兴元和教导员李洪奎整顿部队,从营连到战斗小组都指定了代理人。再三强调保持队形,以班长为核心,不集中,也不分散,以能听到班长口令为准,利用地形地物,攻击前进。

连攻两次,仍未得手。

第七次,左翼1连已快接近山顶了,伤亡太大,还是不行。

从一开始,代理营长就琢磨"一点两面"。"一点"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的攻击点上,保证打垮敌人,"两面"是包围敌人,在"一点"突破后,歼灭敌人。根据地形特点,兵力多少,也可三面、四面,而"一点"则应是易于突破之处。过去不懂,有时四面包围,有面无点,难以突破;有时有点缺面,好不容易突破了,又打成击溃战。可眼下这位子山,两面悬崖,两面山坡,"点"也好,"面"也罢,有没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只能从两面山坡发起攻击。

在8倍望远镜里,左侧悬崖上的苔藓清晰可见。几乎90度垂直的峭壁上长着些半人高、一人高矮的杂树。顶部飞檐下,垂吊着许多手腕粗细的青藤,随风飘动。

赵兴元已经看过几次了,那两丈多高的悬崖既看不出"点",也望不到"面"。那上面若是有个人,拿根棍子连捅带拨拉,谁也休想上去。可若能从那儿出支奇兵,那不也正是敌人的软肋、薄弱点吗?之前都是从两侧山坡上攻击的,敌人绝不会想到那里会杀出一支人马。

关键是,那里到底能不能爬上去?

已经七进七退了,也实在没别的招了。

和教导员商量,两个人不谋而合:"一点两面",就试试这个"点"。

天蒙蒙亮,赵兴元和李洪奎挑选几名身手敏捷的士兵,清一色冲锋枪,扛着两捆绳子,悄悄来到那堵悬崖下。赵兴元伸手试试几棵青藤,晃晃悠悠有点悬。后来被授予"战斗英雄"的3连4班长鞠永业抓住悬崖上的小树,借助身旁的青藤,向上爬了两米多远﹣﹣行。

战斗打响后,鞠永业带领几个士兵,神不知、鬼不觉攀了上去,从侧后一顿冲锋枪、手榴弹把敌人打懵了,连夺4挺机枪。趁着敌人混乱的当口,李洪奎带领3连从右侧山坡攻了上去,赵兴元带领2连也从左侧山坡杀了上去。

敌人全线溃败了。赵兴元率领1营猛打、猛冲、猛追,一口气儿追出10多里。

听说谁仗打得好,战后见面,就会问你用的什么战术呀?"一点两面",你那"点"、"面"怎么选的呀?"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你那是种什么情况,怎么打的呀?

那时上级对战术问题抓得紧,战术研究气氛也浓,就像庄稼人到一块儿不能不谈庄稼一样。讲的都是亲身经历的战斗,你怎么打的,俺怎么打的,你为什么打得好,俺为什么没打好。嘴里说着,手里拿根树枝在地上画着,有时争吵起来,那也都是实在嗑。那时那人也讲不出什么长篇大套的理论,也没工夫讲这些,讲出来也没几个人听得懂。

"一点两面"的战斗部署,"三三制"的战斗队形,"三猛"的战斗动作,"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的攻击原则,"四组一队"的战斗编组。这25个字,把理性的、概念的,也是枯燥无味的,对那时的基层官兵尤显深奥的战术理论,概括成"六个战术原则",简单明了,通俗易记,再没有文化的大老粗也能搞懂。

为了便于学习、运用,有的部队将"六个战术原则"编成顺口溜,有的编成歌曲传唱。赵兴元当年唱的是一首《林总战术歌》,只记得开头一句是"'一点两面'要牢记",然后解说"一点"是什么,"两面"是什么,接下来就是其他的五个战术原则。

初学乍练,难免手生,有时还生搬硬套。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尝到甜头了,那理解就不一样了,运用得也更得心应手了。

像"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一种是敌人临时占领阵地,一种是修了野战工事,一种是构筑了坚固阵地。进攻战怎么打?一、二、三,原则一条条讲得明白,基本是照打就是了。具体到战斗部署、攻击原则、战斗动作等等,还有"一点两面"、"四快一慢"、"三猛"、"四组一队"、"三三制"。任何战术都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孤立存在。一次战斗,一两个战术可能起主导作用,就像每次战斗都会有支打得特别好的部队,涌现几个英雄人物,但光凭这支部队和几个英雄并不能解决战斗一样。一个优秀的指挥员会将其融会贯通,越打越精明。而由于指挥员的能力、水平,判断失误,把固守之敌当作要退不退,把要退不退之敌当作固守或是撤退之敌,未能对症下药,那仗也难打。其他战术运用不当,也是一样。但是,即便再笨,理解能力再差的人,自己和自己比,有没有这"六个战术原则",那教益和结果都不可能是一样的。

军事科学之所以是门科学,就因为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军事科学又不可能成为精准的科学,因为战争主要是人的活动决定的,偶然性和变数很大。时间变了,空间变了,武器改进了,技术发展了,军队的组织形式和指挥方法也要随之进步、发展。世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但有些基本的东西是什么时候也不会变的。能否从容应变,就看你是否掌握了它的精髓。

四战四平的最后一次攻坚战,战前营长赵兴元提出突破后打巷战时,要靠着两边墙根攻击前进。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林总说的不是"三三制"吗?没等赵兴元回答,有的班长就发话了:"三三制"的核心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巷战不同于野战,街道两边的房屋、围墙,是现成的地形地物,利用它们减少伤亡,符合"三三制"的精神原则。

一个刚拿起枪的农民打巷战也会本能地贴着墙根前进。这样的道理,讲这话的人也不会不懂。只是一生搬硬套起来,那就离题走样了。

1947年春,毛泽东在一封电报中,曾问林彪你说的"一点两面"、"三三制"是什么意思?

到了辽沈战役前夕,东北野战军的班长、骨干对于适用于自己的那些战术原则,也能唱歌儿似的对答如流,并在战场上熟练地操作、运用了。

辽沈战役后进关,平津战役后南下,不用说了。抗美援朝,在异国与美军作战,4野官兵也是这么打。从长白山打到海南岛,就是这么打的。而且,对付现代化装备的美军,愈发凸现了一些战术的重要性。

赵兴元说他不想说这些事,可有时不自觉地就说了出来。

他说,每年都有个9月13日,可解放战争那时候毛主席是信任林彪的,林彪指挥4野打了许多胜仗。林彪集中群众智慧,总结实战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六个战术原则",使毛主席打歼灭战的思想具体落实到战役、战斗中。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中写着的。这本书的总顾问是陈云、彭真,还有26位当年4野的老将军为顾问,是权威的、可信的。像我这样的当年的营连干部就是这么练的,这么唱的,这么打的。

老人说,回头看,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价值观和局限性。像我们40军"三件宝"中的忆苦教育的"谁养活谁"的大讨论,今天应该怎么看?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足迹,我们这代人就是那样走过来的,就是那样把足迹嵌在枪弹呼啸的历史中的。我只希望能把那段历史尽量真实地留下来,留给后人。

赵兴元将军战争记忆15:六个战术原则,没有文化的大老粗也能搞懂

【赵兴元出生于1925年1月,山东人,1939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0年6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指导员、营长、团长、师长、副军长,黑龙江省军区政委,旅大警备区副司令员、政委。1988年,赵兴元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1990年退役。2016年7月13日在辽宁大连去世,享年91岁。赵兴元曾当选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和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