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分田到户,我家不是薄田两亩,而是良田8亩多,我是一个“地主”

作者:我的春风何时来?

今天翻箱倒柜,找到了一本泛黄了的《土地承包使用证》书。

分田到户,我家不是薄田两亩,而是良田8亩多,我是一个“地主”

这本书,是农村农田分田到户后,记录自家田亩数量的凭证书。

它清楚地记录了作为一个农民,自己家田地的数量有多少亩?田地所处的地名(小名),田地相邻者的名字,应缴公粮数量,购置粮数量,换购粮数量等各种信息。

此书颁发的单位,是原临桂县人民政府。

由于岁月流逝,时光荏苒,昔日的临桂县人民政府,如今,已经升级成了临桂区人民政府。

虽然,我这里已经由县,升级成为了桂林市的一个区(临桂区),但是!这本《土地承包使用证》,仍旧没有更换过,还属于最原始的资料证书。

透过它,我们还能了解到,农村刚刚结束集体生产(吃大锅饭),实行单干后,分田到户之初那段尘封的历史。

这段历史,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现如今,许多当时的经历过的人,都已经相继离世,这段历史,也渐渐地淡出了现代人的视野。

我翻开了这本泛黄了的证书,让我去重温一下这本书上所承载的历史,也看看当初我家到底分到了多少亩的田地?

那时候,我毕竟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子,我对它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跟好奇的欲望。

我翻开了第一页,上面写着四塘乡,✘✘✘村(我们村),承包户姓名✘✘✘(我爸的名字)。

按照当初刚分田到户的时候,我家总共七口人,但是劳动力却只有两个人,我猜,应该是指我的父亲跟母亲俩人。

分田到户,我家不是薄田两亩,而是良田8亩多,我是一个“地主”

至于,还有另外五个人,却不是正常的劳动力,应该是我们兄妹五人,还都是小孩子的缘故?

我最关心这本书颁发的时间是哪一年?

它的发证日期是:1985年元月27日,距今已有39年的时间。

证书上清楚的记载着,当年我家需要缴纳公粮的数量,每一年需缴纳167斤的公粮到乡粮管所。(如下图)。

分田到户,我家不是薄田两亩,而是良田8亩多,我是一个“地主”

书上所写的购粮503斤,指的应该是当时乡粮管所,按当时粮食局规定的行情价格,收购我家503斤的粮食,也就是当时所说的订购粮。

至于换购665所指的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

这本《土地承包使用证》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民们的名字,他们分别与我家分到的农田,是四邻的邻居。

东邻是谁?南邻是谁?西邻是谁?北邻是谁?上面都清楚地写有。

我认真地看了一下名字,这部分人有些我不认识,有些已经离世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还活着。

由此可见,几十年的时间,它可以改变许许多多事情,转眼之间,一些当年的参与人,就已经与我们阴阳两隔了。

分田到户,我家不是薄田两亩,而是良田8亩多,我是一个“地主”
分田到户,我家不是薄田两亩,而是良田8亩多,我是一个“地主”

证书的背面,已经弯曲变形,年代感久远,它在向我们诉说着,它当年那段尘封的历史。

分田到户,我家不是薄田两亩,而是良田8亩多,我是一个“地主”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与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每当有人问我:“你家里有多少亩田,今年种植了几亩的粮食作物?”

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家里良田两亩,今年种植了两亩薄田。”

每当我这么回答时,我都不知道正确与否?

那就让我对着这本《土地承包使用证》上的田亩数量,逐一核实我家的田地,看看到底有几亩?

凤木底0.17亩;三角塘0.15亩;岭仔底0.6亩;大桥头0.4亩;洞上2丘0.64亩;沟塘里0.5亩;周志岭0.4亩;大岭底0.2亩;水口2丘0.61亩;田基板2丘0.55亩;茶院门1.4亩;乔苟冲0.75亩;油麻赊2丘0.4亩;沙屋背0.35亩;菜地冲3丘0.48亩;田基板0.15亩;岭仔头0.3亩。

合计8.05亩。

分田到户,我家不是薄田两亩,而是良田8亩多,我是一个“地主”
分田到户,我家不是薄田两亩,而是良田8亩多,我是一个“地主”

如此一算,我家并非良田两亩,而是8.05亩,我是一个妥妥的“地主公”。

我家里有田又有粮,如果有哪位女士相中我,我包你一生锦衣玉食,让你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