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将凯恩斯主义玩到极致:难道会是一场大通胀?

作者:戈多的叹息

我们为什么只在问题层面谈经济?不仅仅是因为问答无用

将凯恩斯主义玩到极致:难道会是一场大通胀?

  北大的张维迎教授在谈到需求不足最优解时,提到了林毅夫式的凯恩斯主义,或者说中国式凯恩斯主义。

  为什么说是中国式的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多少有点国家资本主义的倾向,都是强调国家干预,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投资来拉动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稳定物价。但是他并没有强调国家投资全部扔给了国企,而不是市场,更不是市场需求,凯恩斯的前提不是全民所有制,而是彻头彻尾的竞争的市场经济,希望张教授不要为了反驳林毅夫,把凯恩斯也绕了进来。

   林先生的“有为政府”与凯恩斯的建立在市场经济私人产权、公平竞争的资源分配关系,完全是两回事,当然也会是不同的结果。

将凯恩斯主义玩到极致:难道会是一场大通胀?

  在国内的学者中,张维迎与林毅夫多次的辩论,且不去论胜负,只谈门户,实际也代表了学界的两大分野。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两派归结为计划经济派与市场经济派,比如,卢麒元的公有股份制与温铁军的小社会国企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我们很难做归类,那就做投资型经济与消费型经济的比较。

  真正的焦点其实很现实,既然是需求不足,那就思考怎么去解决有效需求。

  林先生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以至于给消费派学者直接扣了一个大帽子,意思是说,中国的很多学者,不是真不懂经济,但是,企图从消费端而不是从生产端去解决问题,那就是“别有用心”了。

  实话实说,林先生并不是左棍,观点不同就争辩,争辩出真理;任何真理都是对传统真理的突围,这很公平;但是,突然拎起一根棍子打人,那就是左棍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在国库不那么充实的时间窗口,强调消费驱动经济,或者发钞准备通胀,或者财政大幅降低行政管理性开支,用于社会保障的提升,用庙堂的视角看,真的是“别有用心”了,明摆着都搞不惦,提了也是白提。你知道国库缺钱,还哪壶不开提哪壶,是不是有点“坏”。

将凯恩斯主义玩到极致:难道会是一场大通胀?

  姚洋也是消费派,他提出发行特别国债。

  由地方财政扛着,全国每人发2000元,这个量级不算大,二万多亿;而美国在疫情期间发了8万亿美金;这是什么量级?不要比了,国情不同,姚洋的建议没有采纳;清华李稻葵没说具体发多少,只是举了一个发行10万亿消费券的三倍乘数,消费过程中的税收转一转又回到了财政手中,当然,还是没采纳;最悲催的任泽平,一直鼓励创造生命,提出对二胎家庭每年国家拿出2000亿做补贴,连续十年,这个量级对中国来说太小了。结果,封嘴二周。

  其实,对中国经济来说,用凯恩斯主义解决需求不足,在二元结构的经济形态下,一定是本末倒置。

  中国经济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有外部环境的问题,交的全是穷朋友,富国挖空心思地对付你;这不是我们单方能改变的;但是,中国的投资与财赤字扩大,并不是投向一个公平的竞争性市场,从而体现为效率;也完全不是市场提出了需求,在内蒙调高铁,并不是运力不够,是为了扩张国企在经济总量中的权重,是为了完成GDP而GDP,资金投出去了就回不来,成了异质资产,还要定期换座垫。

将凯恩斯主义玩到极致:难道会是一场大通胀?

  市场没这个需求,也无助于充分就业,生产与消费就背离了;国家钱没少花,居民的收入的增长追不上GDP,从而引起了有效需求不足。

  新的会议精神结束了张维迎与林毅夫的争论。

  中国式的凯恩斯理论上在中国结束了。未来到2035年,目标是从投资型转向消费型。这是逻辑目标,现实中能不能扭的过来,仍然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

  因为,中国经济靠消费驱动,很可能没这个底气。

  中国是典型的投资型经济体,投资在GDP中的占比一直高达40%以上,,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20%;居民消费的占比,从来也没有过权威的数据,说是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大陆居民消费总额在GDP中的占比为28.6%,也有说是38%,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是在70%以上,总之,差距显而易见。

将凯恩斯主义玩到极致:难道会是一场大通胀?

  经济缺少内生力,依靠消费是困难的,三年了,消费者价格指数基本是原地踏步。

  2022年消费者价格指数目标是3%,摆明了是想来个弱通胀;结果实现了0.2%,与目标差了15倍;今年再接再厉,《报告》又一次把目标定在了3%,结果1-4月消费者价格指数为0.3%,还是差了10倍,今年已经不太可以达到预期,仅次一条,年内大的经济格局可以定调了。

  在这种背景下,政策的主要动作还是在做有限的投资拉动。

  2024的年地产量价齐跌,与以往的情况不同,2024年的房地产表现为政策失灵,有强烈的回归市场的冲动,政策是在托需求端吗?应该说主要是在供应端上砸,以旧换新、政府收购、不分国企民企一视同仁,支持流动性。

将凯恩斯主义玩到极致:难道会是一场大通胀?

  大约也只能如此,否则,楼市立马就是雪崩。

  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还是在靠投资阻止经济衰退,否则,就应该地方财政大比例降低体制成本,特别是行政性管理性开支;原则上停止土拍;三年内不盖新楼盘;五年内没有特批不拍地。省下巨大的土地出让金,大手笔支持消费,不发钞就学日本,降房贷款息率到1.4%,学美国,首付降到3%,交易税减半,楼市的预期立马就回来了,不就是分蛋糕的事吗?

将凯恩斯主义玩到极致:难道会是一场大通胀?

  如果财政做不到,体制成本也下不来,结果还是要回到中国的凯恩斯。

  大规模的设备以旧换新,大规模地托死跌幅超过30%的一,二线城市的新楼盘,让二手房自由地坠落吧;老百姓做消费降级,消费品价格升不起来,那就行政性涨价,国企也玩一手盐铁论,水电煤气,高铁涨,基本生活资料涨了,多少能“刺激”一下消费。

  为此,张维迎认为,这种凯恩斯主义的解决需求不足的方案,是本末倒置。这个方案是通向通胀之路,也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最后一招:货币贬值。

将凯恩斯主义玩到极致:难道会是一场大通胀?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

     “相信中国绝对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大通胀会发生吗?元芳怎么看?

  有人说收入在降低,怎么可能通胀?这个逻辑不对,会不会通胀不是因为你月收三千就能阻止,阿根廷的大通胀,并不是因为给劳动者钱发多了,而是政府相关的部分太庞大了,

  相信中国不至于出现大通胀,但是3%的弱通胀指标必须实现,否则经济就不能真正复苏,那中国经济将陷入一个漫长的盘局。

中国文化中的封印:是一道民营资本难以跨越的沟壑

将凯恩斯主义玩到极致:难道会是一场大通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