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苏茅垅四角楼

作者:昇夫

苏茅垅四角楼

作者 昇夫 字数 1588

去年6月11日,骑行去乌头山绿道,经过白花镇时,发现了一座老屋——苏茅垅四角楼。

四角楼在惠州并不鲜见,特点就是四合院式的四角修有高出主体的角楼,角楼一般有三层。修这样角楼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可以看出,四角楼的建造者是有实力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一般平民人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苏茅垅四角楼更为特别之处,它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罗仲霍的故居。记得当时读到他的诗,还蛮有印象:

《感怀》:十年浪迹天涯路,阅历多时忧患深。敢说处囊能见未,几经投磐孰闻音!为怀家国频挥泪,不了恩情未称心。读罢离骚三五遍,剑光灯影两沉沉。

苏茅垅四角楼

白花镇苏茅垅四角楼全景

那是我第一次涉足白花镇,偶然发现,出于好奇,便进去看了看。

苏茅垅四角楼位于惠东县白花镇苏峰村。苏峰村,也称苏茅垅,是今白花镇联丰村下的一个自然村。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名叫罗必英的人从广东兴宁县移居于此,命名苏茅垅军田村,购置数十亩田产,在这里繁衍生息,成为这里的开山鼻祖。解放初期,苏茅垅军田村改名为苏峰村。

苏茅垅四角楼是罗仲霍烈士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抗日战争胜利后,曾是“惠东行政督导处”的办公地址。

它现存有两个门楼。第一道门楼在大路边,距主体建筑有二三十米,门上有联,用的是旧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二三十米的地带,原有风水池,现已填平成草地。第二道门楼,修于女儿墙一体,与主体建筑形成一个院落。联曰:楼依青山孕壮士,深闺古村如蓬莱。

院门石阶新草鲜绿,夯打的墙体剥落。主体建筑正面完好,开三个大门。中门最大最完好,进去三进两井。内里环境与那些老屋差不多,墙体斑驳,灰暗破损,檐顶生草,地面潮湿,一股阴气。

据了解,苏茅垅四角楼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座东北向西南,背山而建,前有一小溪自右向左流过,楼高出路面数米。建筑平面中轴对称,长方形,砖木结构,四个角各置三层碉楼,外墙体首层用三合土夯筑,二层以上用青砖砌筑。正面设三个拱形大门,门上方分别阴刻“八卦”图、“福”和“寿”字,周边再刻夔龙、蝙蝠图案。内设有厅廊、房间、天井、厨房、走廊和水井等。

这座建筑是罗氏族人花了近20年时间修建,最多时居住有三四百人。据说,这座四角楼里诞生了一个连续六代的书香世家,走出了三名清朝举人、一名秀才、两位黄埔军校生。

苏茅垅四角楼现为惠州市文保单位。

苏茅垅四角楼

主体门楼

罗仲霍(1881-1911),名坚,字璋,号则军,清归善县白花苏峰村(今惠东县白花镇联丰村)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同盟会会员。其堂叔祖是太平天国时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幼年丧父,兄弟三人,居长。聪明过人,爱好文学,擅长诗文。他的习作文笔生动,被誉为“神童”。为生活所迫,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远赴南洋,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地做工谋生。

到达南洋后,罗仲霍勤奋好学,刻苦攻读,以优等成绩毕业于槟榔屿(今马来西亚)师范学堂。罗仲霍兴趣广泛,曾任吉隆坡中学校长、报馆主笔。以纸笔代刀枪,在文章中指出列强侵欺,清廷腐败,号召海外赤子为国赴难。结识孙中山后,在孙中山启发下,1906年8月在槟榔屿加入中国同盟会,来往于南洋诸岛,宣传革命,不少华侨在他鼓动下走上革命道路。

中国同盟会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911年1月,罗仲霍受孙中山委托,与黄兴、赵声等在香港成立广州起义统筹部,被委任为第十路指挥,负责攻打广州电信局。后改期为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

1911年3月29日,这是一个历史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百多名革命党人凭着满腔热血,冲出广州小东营五号和莲塘街吴公馆,向着两广总督署冲锋。罗仲霍配合黄兴进攻总督署,战斗中不幸左脚负伤而被清军逮捕。临刑时,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宣传革命,震惊敌人,最后英勇就义,年仅30岁。罗仲霍牺牲后葬于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在过去的革命岁月里,像罗仲霍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如果不是经过偶然碰到,我哪里会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呢。

对比当今,科技无限进步,但人似乎是退化了。罗仲霍牺牲时才30岁,想到很多志士的早慧,不由惭愧万分。

苏茅垅四角楼

罗仲霍雕像

苏茅垅四角楼
苏茅垅四角楼
苏茅垅四角楼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广东40人名单(来自网络)

苏茅垅四角楼

碧雪黄花(图来自网络)

苏茅垅四角楼
苏茅垅四角楼

联丰村一角(除注明外,图片实拍于202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