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灭武士阶层的?

作者:猫南北

自古以来,武士一直被视为日本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佩刀束发、骄傲自持,誓死捍卫荣誉和忠诚。然而,随着时代变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认为,武士阶层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绊脚石,必须予以扫除。那么,明治政府是如何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剥夺武士的特权,最终彻底消灭这个曾经辉煌的阶层呢?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灭武士阶层的?

I. 武士阶层的兴起与没落

1192年,源赖朝在镰仓建立幕府,开启了日本武士政权的序幕。为巩固统治,他将心腹家人散布于全国,负责地方警察、征税和土地管理等事务。从此,原本低微的武士阶层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名副其实的统治阶级。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灭武士阶层的?

几百年间,武士凭借剑术和勇猛精神,维系着整个封建社会的运转。他们骑马佩刀,颐指气使,是社会上层的至高无上的存在。普通农民见了武士,必须低头闪避,否则便会受到严惩。这种优越的地位和特权,令武士备受崇敬,也滋生了极大的骄横气焰。

然而,十八世纪中期之后,武士阶层开始走向没落。由于财政拮据,幕府不得不大幅削减武士的俸禄,许多武士沦为赤贫,仅靠微薄的禄米度日。与此同时,商人阶层通过经济活动积累了大量财富,地位逐渐超越武士,金钱扭转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位置。

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压境,迫使日本开放国门,接纳西方文明。来自海外的冲击,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国内的矛盾,成为导火索,最终引发了武士阶层发起的倒幕维新运动。1868年,明治新政府正式取代德川幕府,开启了日本近代化的进程。

II. 明治政府消除武士政治特权的艰难之路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灭武士阶层的?

作为削弱武士阶层特权的第一步,1870年,明治政府颁布《平民苗字容许令》,允许平民使用姓氏,打破武士拥有姓氏的垄断。次年,《户籍法》将华族、士族和平民统一登记,进一步瓦解了身份等级制度。

为彻底剥夺武士的特权,明治政府还发出指令,提倡士、农、工、商一视同仁,不再梳发髻、武士不再佩刀。这引发了武士的强烈不满,他们视佩刀为荣誉和身份象征,决不能轻易放弃。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灭武士阶层的?

1872年和1873年,明治政府陆续颁布《征兵诏书》和《征兵令》,规定年满20周岁的男性无分阶层均有服役义务,终结了武士垄断军人身份的特权。

面对政府的改革,武士阶层引发了一系列反抗运动,试图维护自身利益。其中"神风连之乱"是规模最大的一次,170多名武士袭击熊本县厅和兵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很快就被军队镇压。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灭武士阶层的?

1876年,明治政府颁布《废刀令》,除特定人员外,禁止任何人佩刀。这无疑是对武士阶层的最后一击,彻底剥夺了他们的政治特权。从此,武士的身份、荣誉地位和政治权力荡然无存,只能融入平民百姓之中。

III. 明治政解府决武士经济特权的殊死较量

明治维新后,除了剥夺武士政治特权,明治政府还着手解决武士经济特权问题。1869年,政府颁布《家禄全废令》,宣布取消德川时代武士世袭的俸禄制度。这一舍弃传统的做法,无异于将武士阶层的经济命脉直接切断。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灭武士阶层的?

但很快,明治政府发现单纯取缔家禄并不可行。毕竟倒幕功臣中不乏武士出身,他们的家禄地位更加特殊。于是政府采取赎买家禄的方式,用一次性偿付的方法,换取武士放弃家禄的特权。

针对普通武士,明治政府推出了"秩禄公债证书"。武士可将其家禄折价换取国债,政府则承诺每年支付一定利息。这种渐进式的做法,避免了直接取缔家禄可能引发的巨大动荡。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灭武士阶层的?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还鼓励武士投身新兴产业谋生,并提供创业资助。例如成立"武士俸给资金"和"殖产资金"等机构,为武士提供生产资金和贷款,支持他们从事农业、工业和商业活动。

经过多年努力,到1876年,家禄制度基本被废除。但这并不意味着武士经济问题就此终结,许多原武士家庭陷入赤贫,成为明治时代一大社会难题,政府不得不耗费大笔资金进行救济。

IV. 明治政府为武士阶层重建生计的努力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灭武士阶层的?

为解决武士失业问题,明治政府在废除家禄制度的同时,大量吸纳武士进入新兴的公务员、军警和教育等系统。凭借其过去的经历和教养,武士们很快掌握了必要的知识技能,成为政府机构中的骨干力量。

针对那些无法进入公职的武士,明治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富国馆"和"就学助行会"等机构,免费为他们提供各种实用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学习新的谋生手段。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灭武士阶层的?

同时,政府积极鼓励武士移民北海道等边远地区,从事开垦、农业和矿业等生产活动。为此专门成立了"拓殖使馆"和"开拓使"等机构,向移民武士提供土地、资金和技术指导。

有不少武士抓住机会,毅然离开故乡,放弃家族世袭的土地和家产,前往人烟罕至的北海道等地区谋求新的生路。他们白手起家,凭借过人的毅力和韧劲,在荒凉的原野上开疆拓土,纷纷成为地主和企业家。

这股移民潮,对北海道的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从1869年到1912年,约有6万多名武士移民北海道,占当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他们为北海道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勤劳勇敢的精神,成为北海道地区发展的生力军。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灭武士阶层的?

V. 西乡隆盛反叛与武士阶层的覆灭

尽管明治政府为武士阶层重建生计做出了种种努力,但仍有一些武士对新政权怀有不满。1876年10月,他们发动了最后的反抗——西乡隆盛反叛事件。

事件的发端是政府颁布《废刀令》,禁止佩刀。武士视此为对传统习俗的无情践踏,认为这是对武士精神和荣誉的重创。由此,旧辟斋藩主西乡隆盛挺身而出,号召前辟斋藩武士拥护自己,推翻新政权。

隆盛曾是倒幕运动的功臣,因此得到不少武士响应。10月24日,他们在庆应义塾进行密谋,拟定行动方案。次日一早,隆盛等人就火并推广秩禄公债证书,以引导武士融入新社会。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灭武士阶层的?

但隆盛等人并未就范,他们决定发动政变。10月30日,一支由武士组成的数千人队伍包围东京,占领相模原城。政府立即派出大军前去剿灭,双方在武藏野阵地展开激战。

经过数天的激烈交火,政府军最终于11月8日占领相模原城。隆盛等人战死或自杀,这次反叛就此被彻底平息。此役给予武士阶层致命一击,标志着这个曾经辉煌的统治阶层终于走向了完全的覆亡。

此后,明治政府继续努力消弭武士残余的影响力,于1876年全面取缔武家言行,到1878年将武家完全并入平民,彻底终结了武士阶层在日本历史上的存在。残存的武士只能沦为赤贫平民,或者孤军奋战直至壮烈牺牲,一切特权地位归于尘土。

武士不灭,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灭武士阶层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