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真正能成事的人,靠的不是能力,不是人脉,而是……

作者:夜读

你发现了吗?

生活中大部分人总是这样:

按父母做的去做,按老师教的去走,跟随本性娱乐,去逛街、刷视频……

偶尔间歇性振作,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却又在“想变好”和“想偷懒”之间拉锯。

知道读书很好,但是没读几天,就读不下去;

知道跑步很好,但是买完装备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太多太多人,习惯了这种被动的状态:被动学习、被动工作、被动生存……

《认知驱动》的作者周岭却说:

“成事,是最高级的成长。”

他认为:主动做成一件事”可以列为人生的一项目标去执行。

因为只有做成一件事,你才有可能做成第二件、第三件事……

否则人生只能在“做”与“放弃”之间徘徊。

人生是由一件件完成的事堆积而成,人生信念也是在事情完成后的成就感中凝结而生。

真正能成事的人,靠的不是能力,不是人脉,而是……
真正能成事的人,靠的不是能力,不是人脉,而是……

主动思考,是“成事”的起点

想要做成一件事,首先应该想清楚“我想做什么”。

周岭认为,“做一件事”的定义是,这个事应当是在没有外力的要求下,自发地做一件事,并让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这是一项自发的长远目标。

但,大多数人却不愿思考“我要做什么”,因为思考很累。

人会本能地避开“思考”这件痛苦的事,而是随波逐流做选择。

就像《认知驱动》说的:

“人们喜欢上来就一头扎进具体事情的细节里,喜欢在饱和的行动中感动自己。

但对事情本身的思考却避之不及。”

“想”与“做”的时间配比严重失调,而大多数人对此毫不在意。

想要主动做成一件事,就要首先改变这种“想少做多”的认知模式,主动去思考自己想做的是什么。

周岭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写出了100多篇深度文章,并且出版两本书。

期间还养成了“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跑步”的习惯。

但曾经的他其实是一个懒散、懈怠的人,是36岁的觉醒改变了他,让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是:

觉醒自己,唤醒他人。

而也正是这个目标,带领他自发地走出舒适区,去尝试新的挑战。

主动去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这是“做成一件事”的起点。

真正能成事的人,靠的不是能力,不是人脉,而是……
真正能成事的人,靠的不是能力,不是人脉,而是……

身份建设,是“成事”的内在力量

身份建设的背后是“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关乎人生定位的信念问题。

詹姆斯·克利尔在《掌控习惯》一书中写道:

“人的行为改变可分为身份、过程、结果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努力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盯着“结果”的人,会给自己设定完成任务,最终为了做而做,不了了之;

盯着“过程”的人会思考自己行为的意义,但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意志力去坚持;

盯着“身份”的人,主动思考自己在这件事背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以读书为例,盯着“身份”层面的人,会思考通过阅读,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最终,他得出自我暗示:

“我就是要成为以书为伴,追求新知、乐于探索的人。”

而事实上,只有极少数人会看到“身份”这个层面。

《认知驱动》说:

“那些能明确自己身份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

他们肯花时间进行心理建设,能从上而下或从里而外地改变自己。”

周岭的朋友,作者“剽悍一只猫”,经常对自己说:

“我是个干大事的人。”

不仅如此,刚毕业的时候,为了提醒自己做事大度,“猫”就在房间挂上“气度”两字;

在焦虑的时候,为了提醒自己专注当下,他又挂了“今天”两字在墙壁上;

在还没有富裕的时候,为了先让自己像个富人,他的办公室挂着一副字:“我们很贵”。

他说,这是用富人的心态、富人的思维在武装自己。

其实,这就是“身份建设”,从潜意识上去改造自己。

拿破仑说:

“所谓信念,就是根据自我暗示,在潜在意识中被宣布或反复指点所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如果连你都认为自己是平庸之辈,那你的内心很难强大起来,更无法让别人相信你。

《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高中弃学,却对写作有着强大的身份建设。

年龄尚小时,她就认为,写作是她能做好的事情,且唯一。

即使没有读大学,没有好的教育,但是在李娟心中,她很早就认定了:

“我是一个写作者,我为写作而生。”

这个念头她从小就根深蒂固,并且坚信自己可以。

潜意识的力量是巨大的,善用之,则是成长的推力。

主动进行身份建设,是“做成一件事”的内在力量。

真正能成事的人,靠的不是能力,不是人脉,而是……
真正能成事的人,靠的不是能力,不是人脉,而是……

三点技法,实现“成事”

如果说“我要做什么”,“我是什么样的人“的认知思维是做事的心法,那么“我该怎么做”就是做事的技法。

周岭2017年开始兼职写作,他并非专业出身,也非天赋异禀。

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是因为他获得“做成一件事“的技法。

简单来说,就是这三点:

1、敢于假设

敢于假设,就是在困难之际,直视模糊,敢于面对不确定性,做出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假设”。

假设,是一切进步的开始;

而现实,是一切成果的评判师。

周岭在给女儿辅导作文时,不会直接帮她,而是让她先说出一个自己认为的答案,或是口述一下作文的大致想法。

他鼓励女儿:

“没关系,哪怕能说出一个词也行,不管怎么样,你得先有一个自己的答案。”

渐渐地,这种办法帮助女儿找到思路,凭借极少的外力完成了任务。

这就是“先假设”的魅力,无论怎么样,先假设一个答案,不在于对错。

学习是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先有一个“想法”,去尝试,然后等待现实评判。

2、降低期待

过多期待只会带来焦虑,降低期待则是让自己丢掉精神包袱。

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允许自己在开始时的进步是缓慢的。

周岭在学习三阶魔方时,学到魔方达人的“高级公式”:在30秒内还原魔方,很酷。

但太难了,共有119条公式。

学习到第三四天时,他已经沮丧想要放弃了。

这时,他想起刚学习走路的小外甥,蹒跚不稳,突然意识到:

虽然慢,但他终会学会的,不是吗?

于是,他按下急躁,反问自己:

为什么不允许自己反复失败呢?

为什么不能给自己多点时间呢?

对“做成一件事情”的结果要学会降低期待,因为这个过程在初期必然是非常缓慢的。

但只要持续练习,就会越来越强,实现突破。

真正能成事的人,靠的不是能力,不是人脉,而是……

3、“七年即一生”

在书中,周岭提出了一个“七年即一生”的概念。

漫画《11辈子》说:

“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7年时间,而很多人一辈子通常只学一项技能。”

如果以7年为一个周期来看,从今天开始转变,7年后,你就将收获全新的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工作也好、成长也罢,看懂“7年周期”,也就告别了焦虑,不再急于求成。

不要在过早的时候就误判结局,试着给自己的人生多一点时间。

周岭在《认知觉醒》中提出了改变人生的底层认知。

又继而推出《认知驱动》,提出改变人生的技法,它是一本堪称经典的“方法论手册”。

它告诉我们:成事,是最顶级的成长。

人生,是一场成长的旅行,旅行路上没有白走的路,白看的风景。

不在“想”和“做”之间徘徊,不在“要”或“不要”中犹豫,在自己心力范围内去主动做成一件事。

那些流过的汗,那些熬过的夜,都将反哺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