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乾隆为了杀一罪犯,当场改大清律,多大仇多大怨

作者:老狼谈历史

北京城命案疑云:一夫杀妻牵出皇家阴谋

当年乾隆二十六年清宫之外,北京城中发生了一桩离奇命案,引起轩然大波。当时在京师最热闹的地儿——阜成门大街上,有一家名叫"祥和缘"的小酒馆,门可罗雀却香火不断。作为京城里赫赫有名的"放鹰馆",这家酒馆的主顾可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些由权贵人家的公子哥们组成的所谓"绿林好汉"。

酒馆的掌柜名叫张三,是个脸上长着疙瘩、凶神恶煞的家伙。看着憨厚实则阴谋毕露,张三早年丧失父母,混迹于京城肮脏的红尘之中。一双熟门熟路的眼睛在妓院、青楼间流连忘返,最擅长的就是教唆富人家的少奶奶出逃,骗取重金。有时也会让自己的妻子赵氏伪装成闺女,以期蒙骗富贵人家的财物。

赵氏风姿绰约,闭月羞花,堪称京城中数一数二的美人儿。只可惜她一出手就嫁给了这张三,一味陪着张三干那些勾当。不过赵氏心中暗自期盼,只要有一天能遇上一位相佑自己的贵人,说不定就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了。

就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一位衣着光鲜亮丽的公子哥儿踏进了"祥和缘"酒馆。公子原是远在山西的一位富商之子,姓名李四。张三一见这位公子财主儿相貌英俊,衣着考究,当即做起小算盘来。于是便让赵氏伪装成自己的亲妹妹,骗李四出手相娶。

开初赵氏和张三商定,只要骗到李四的重金彩礼就溜之大吉。哪料李四对赵氏的美色果真动了心,不但交了重金聘礼,还热烈追求赵氏欲纳为妾室。赵氏见李四如此风流倜傥,自己也被李四的财富所诱惑,竟与李四暗生情愫,遂背着张三与李四私通了。

鸳鸯夫妻赌局生变:赵氏与李四奸情曝光

张三与赵氏的这一摊子"放鹰"买卖,算算日子也做了有七八年头了。他们每每在宽敞的阁楼上布下天罗地网,引蛾蝶投火。只消赵氏装扮得花枝招展些,那些富贵公子哥们便如同蛾子飞蛾扑火,七窍生烟了。

大凡方圆几里之内,无一富贵人家的公子哥儿不曾被张三夫妻二人所骗过。他们这一手"放鹰"的伎俩,行家里无人不晓。可每每公子哥们被骗了一次,或者几次之后,依旧不以为耻,反而对赵氏那妖精一般的容颜魂牵梦萦。赵氏貌美如花,风情万种,加之张三怂恿撺掇之下,自是无一人能抗拒得了那无边的诱惑。

这一回又轮到了李四这位衣着华贵的富商公子中了赵氏的圈套。李四自从见了赵氏那绝世容颜之后,就如同着了魔似的,魂不守舍,整日思念赵氏。尤其是在那个良辰美景的日子里,赵氏更是穿戴得美艳绝伦,簪花点翠,满面嫣然含笑之态。李四一见之下,顿时心猿意马,口干舌燥,几乎要当场对赵氏拔头筋而下跪求婚了。

张三便将赵氏打扮一番,粉黛勾勒,身上穿着大红锦缎衣裙,罩上一件蓝丝绸长裘。两耳佩戴的是对眼大放光的明珠耳坠,冰雪聪明;腰束一条碧翠欲滴的金丝腰带,闪耀生辉。张三又嘱咐赵氏以最诱人的姿态对李四卖弄风骚,千万不能放过这一个重金沉香的大买家。

果不其然,赵氏这一番装扮打扮,立时就让李四为之神魂颠倒了。他只觉得赵氏别有一番风情,不同于寻常闺阃。眼儿如黑蓝寳钿般水灵盈盈;唇儿不施脂朱却自然含冰含霜,红扑扑的好看;皓腕温香软玉,肌肤白皙胜雪,可馋人一亲芳泽了。

乾隆帝突改大清律:命斩罪犯引发疑窦

这桩凶案发生在京城阜成门大街上的一家"祥和缘"酒馆内。张三夫妻二人因勾心斗角,最终酿成了惨案。当时只因张三妻子赵氏与一位富商李四暗生情愫,二人情意绵绵,竟生出逃之心。张三恼羞成怒,遂与赵氏争执不下,双方大打出手,最终张三一气之下杀死了赵氏。

案发后,张三落入了官方的法网,被困在大牢之中等待审判。牢狱中,张三对自己的行为虽有些悔意,却也认为按律自己只需服绞监后刑,不至于遭严刑拷打。此案既无贪污受贿,也无杀害平民的重罪,按常理审理后只须绞监示众,并不会遭到极刑。

然而张三的判词却让他大吃一惊!御旨一出,乾隆皇帝竟然下令将此案重新审理,破格追加一条"故意杀人罪",判处张三当斩立决。这简直就是杀鸡用牛刀,乾隆皇帝显然是对张三怀有深重的私怨,才会如此决绝。

此番由乾隆御批直接改判,先斩后奏,乃是逆行了大清律例。按律张三的罪行原应判绞监后刑,即缓期执行,只需示众道歉,并非要处极刑。然而乾隆皇帝却屡次催促刑部大臣,要求必须将张三斩首以正天威,丝毫不留情面。

这简直就是颠覆了大清王朝数百年来奉行的法统,引起整个朝野哗然,皆困惑不解。前朝康乾盛世,除了大案要犯方可判斩,小案从轻发落从未开这个恶例。即便是那些贪腐受贿的大员亦多是削去爵位,发配边疆或充军当差。但鲜少有如此小人物,小案件却遭如此严刑峻法,处以极刑的先例。

惊天内幕浮出水面:皇室宗人遭毒手所伤

这本是一起普通的杀妻案件,理应按律只需判处绞监后刑,却被乾隆御旨直接加重为极刑,当斩立决。这不啻于是一枚重磅炸弹在朝野之间投下,掀起滔天巨浪。所有官员无不私下议论纷纷,认为此案必有内情隐藏其中。

果不其然,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天的阴谋!原来这一切都与乾隆子嗣皇室宗人们的生死存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半个月前,在距离阜成门大街不远的一处官邸中,发生了一起令人触目惊心的凶案。当时乾隆第五子和硕亲王的府邸内,突然传出阵阵惨叫,接连有数名亲贵们倒在鲜血之中,显然是遭人暗算。

和硕亲王作为嫡亲王脉,自幼便被乾隆溺爱有加,视为储君人选。可谁料亲王府竟然遭人投毒,其三位夫人和多名嫡传亲贵全部丧生。所幸亲王当时并未在府中,命从天逃。然而嫌疑犯的行踪却一直没有着落,眼看就要一案未了,乾隆自是震怒非常。

好在出了这桩阜成门大街上"祥和缘"酒馆杀妻案,警察查出了一条疑线,竟与亲王府遭投毒案有关。据两名便衣太监探查,当时赵氏与李四密谋之时曾说过一番狠话,似乎与阴谋有关。张三听后如获至宝,趁机向御前哭冤,诬赖是李四指使赵氏投毒亲王府,算是为了报复自己并图谋不轨。

张三如此一诬,乾隆当即大怒,下令格杀勿论!乾隆有意加重处罚这起杀妻案,就是为了从张三口中套出幕后真凶的下落,一网打尽这起毒害亲王府的阴谋。否则如此小案而处极刑,实在有违常理。只有乾隆当朝储嗣问题如此敏感,他才会如临大敌,不惜铲除这起阴谋的一切嫌疑分子!

大快人心:阴谋嫌疑犯伏法

乾隆为了一网打尽幕后真凶,对张三处以严厉的极刑,这无疑是对朝野上下一记重磅炸弹。自从乾隆御旨下达之后,张三的案子就如同燎原野火般在京师传开。整个大清朝臣几乎无一人不在窃窃私语,对此案的来龙去脉上纷纷猜忌评论不一。

有人猜测此案必是乾隆皇帝多疑作怪,小题大作。也有人推测,背后一定另有隐情,否则皇帝焉能如此破格而动。无论怎样,这起看似平凡的命案最终还是引起了轩然大波,闹得满城风雨。

狱中的张三也不知皇上如此决绝是出于什么原因,只是在牢狱之中摸不着头脑。刑部大臣数次上书禀报,征求乾隆的旨意。然而乾隆却一再下令,斥责大臣们办事无能,逼问张三就是此案的幕后主使。

大清律法向来重视"诘问"这一环节,通过刑讯逼供倒豺狼的伎俩屡见不鲜。张三自知如若被逼无奈,难免会自己伤害了自身。于是在押狱中主动向御前哭冤,要求准许自己坦白一切内情。乾隆闻讯后大喜过望,当即派遣钦差大臣赶赴监狱,讯问张三始末。

张三见钦差大臣亲自来审,就如数交代了案情的全部经过。他供述说,自己虽然与赵氏狼狈为奸,暗中勾引富商李四,意图敲诈钱财,但绝无任何谋害皇亲国戚的阴谋。而当日他听到赵氏与李四谋划逃跑之事,恼羞成怒才一时失手杀了赵氏。

大臣们听后不禁面面相觑,认为此案与亲王府中遇袭案毫无关联。张三的这一供词,似乎也可以让他免受极刑。然而乾隆听后却破口大骂,污秽不堪,当即发落狱吏将张三重重拷打一顿,逼供真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