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诸葛亮死后蜀国出了一战神,用3万人干掉20万魏军,却未被重用

作者:比奇堡悍匪

诸葛亮辞世后,蜀汉朝野震惊,犹如黑夜笼罩。但就在这危机时刻,王平这名战将浴火重生,凭借精湛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指挥智慧,率领区区3万兵马,竟然大破曹魏20万大军!这出乎意料的大捷,不仅拯救了蜀汉陷入绝境的局势,更让蜀汉百姓对王平肃然起敬,称他为"平安侯"。可曾几何,这位赫赫有功的名将,最终却未获朝野重用,就这样默默退出了历史舞台。究竟发生了什么,导致拯救了蜀汉的英雄命运如此堪怜?

诸葛亮死后蜀国出了一战神,用3万人干掉20万魏军,却未被重用

一、舞台布置:时局艰危,曹魏虎视眈眈

西暦263年,蜀汉朝堂里,一派愁云惨雾。大将军诸葛亮驾鹤西去,先帝刘备也已仙逝多年,蜀汉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朝堂上下一片惶惶,就连那些素有骁勇威名的边疆将士,此刻也暗自捏了把冷汗。

大家的焦虑并非杞人忧天。诸葛亮离世的消息一经传开,曹魏朝野无不振奋。在军中,统帅司马师统帅心腹部将,连夜开会,各执一词:"诸葛亮去世,蜀汉腹心虚塌,正是一举攻伐的大好时机!"权倾一时的魏丞相曹爽听闻这一消息,亦兴高采烈,立即下旨大举兵伐蜀汉。

诸葛亮死后蜀国出了一战神,用3万人干掉20万魏军,却未被重用

霎时间,曹魏大兵压境而来,整个关中一带戈戟森森,烽烟四起。由于曹爽年富力强,加之骄傲自负,他竟亲自统帅二十余万大军开拔前往。就连那些久经沙场的元老子侄都忍不住摇头叹息,只当是这位年轻的新丞相高视阔步,偏好浪漫英雄主义而罢了。

面对步步紧逼的曹魏铁骑,蜀汉朝野哗然。一时间朝野上下群情汹汹,几番开会商议,却无一治本良策。甚至还有人主张大撤退千里之说,可见蜀汉内部已一片憔悴失措。就在这万分危急存亡之秋,王平这位宿将豁然而出,挺身而进。

二、惊天一战:王平布防城垣,曹军自信满满

曹魏大军压境而来,蜀汉边关重镇阆中郡的形势危在旦夕。郡守费祎面对突如其来的大敌,几番派人向朝廷求援,却屡屡石沉大海。正当他心如焚薪之际,王平带领三万铁骑从平凉赶到。

王平一到,立即亲自部署阆中城防,严阵以待。他将坚壁巨垒细细检修一番,又令百姓们掘城堑、扩河道,加固城池,以拖延曹军攻势。与此同时,王平并未止步于守城一着,更是身先士卒,率精锐之师出城扫荡,切断敌军粮草供给线。

曹军开始觉察到,这场战局可不像之前想象的那般轻松了。曹爽等人原以为蜀汉诸葛亮离世,内部必然四分五裂,大军一到便可吓破胆惊弓之鸟。谁知王平当机立断,沉着应战,双方逐渐陷入了相持阻击之势。

诸葛亮死后蜀国出了一战神,用3万人干掉20万魏军,却未被重用

时至仲夏,天气炎热,双方都已伤亡惨重。此时蜀汉又一支大军自内地增兵而至,落地即与王平军会师。是役蜀将严颜统领,麾下两万精锐,为王平助战增员。

而曹军也在这时迎来了增援,曹爽的兄长曹珄亲率大军六万赶到,与曹爽会师。然而这一增援的军队却教曹军雪上加霜。原来,兄弟二人向来惺惺相惜,骨肉难两全。及至见面,曹爽便开口狠批曹珄迟到;曹珄亦恼怒交加,数落曹爽之自负无能。二人就连在军中也吵嚷不休,指手画脚,竟无一人能裁。

此时阆中城池坚固无比,蜀军英勇卫国,曹军兵困城下,内部又自相残杀。就连那最初的轻狂自负早已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盲目冒进、彷徨无助。一场本已胜券在握的战役,竟在两军内讧的摧残下,迅速反转为一场危及生死存亡的绝地之战。

三、绝处反击:王平抢占制高点,曹爽指挥荒唐

就在双方你来我往,难分胜负之时,阆中一战突然产生了关键转折。原来,王平在暗中派遣亲信于附近山峦之上秘密扎营。当夜阑人静之际,王平亲率精锐猛士循小路潜袭曹军后营,顷刻间占据了重要的制高地。一声令下,弓弩手陡然狂呼,万箭齐发朝曹营恶狠狠射去。

曹军正沉浸在一日三餐的酣睡中,竟梦也未曾做到会有如此大的突袭。登时箭雨纷飞,惊呼声、哀嚎声此起彼伏,营地一片混乱。王平乘胜追击,手下铁骑如汹涌澎湃的洪流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压境曹营。曹军阵脚根本无力招架,节节失利,不得已四散而逃。

随后曹爽意识到形势危急,方才组织曹军艰难抵御。不过这位年轻的丞相,却因骄横自负积习难改,根本无心系统指挥,反而三心二意。他一面指挥军队奋力阻击王平,一面又着手准备大军撤退归路,生恐被全军覆没于此。很快,他便丧失了统率大军的能力。

曹军上下陷入更加混乱无序,各路将领你一言我一语,部署扑朔迷离,矛盾重重。王平看准时机,乘胜追击疲惫不堪的曹军。蜀汉将士们气壮神奇,浴血杀出一条血路,将曹军主力切断。曹爽见大势已去,只得亲率残部狼狈撤退,退至更远地带重新布防。

在这一战役中,王平不仅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是纵横捭阖,出奇制胜。蜀汉百姓闻风纷纷赶来,为王平军送上粮草,助一臂之力。相比之下,曹爽虽然手下兵多将广,却因骄奢自大而无法真正统率大军。加之对局势临机判断失当,不仅损失惨重,更失去了战略主动权。此役可谓蜀汉一大转机。

诸葛亮死后蜀国出了一战神,用3万人干掉20万魏军,却未被重用

四、大捷图存:曹军溃不成军,蜀汉危机暂解

阆中城下一役,王平大获全胜,曹军溃不成军。然而,这场战役并未因王平制胜而尘埃落定。曹爽虽然被迫狼狈退却,但他并未就此罢兵。相反,他立刻下令全线重新集结并召集增援,誓要扫荡阆中,卷土重来。

双方仍然在阆中城外周旋阵斗,时而遭遇小规模冲突。曹军的压力一直维持着高强度,蜀汉不得不持续加强城防。期间王平奋勇杀敌无数,与手下将士们真可谓与曹军死磕到底。

就在这艰难相持之时,平襄将军合璘带领援军赶到。这为蜀方增添了不少实力,局势终于有了根本缓解。合璘随即升任前锋指挥,与王平亲自部署攻略,运筹帷幄。

二人谋定而动,率三军离城而出,遥遥相攻。曹军见状亦迎击而上,双方在绵亘数里的原野展开决战。合璘任副帅统军,掌控全局,而王平则冲锋陷阵,亲临前线。就在合璘的大战略指挥和王平的英勇杀敌下,蜀军终于攻克曹军重重阻碍,一举冲破敌军中路要垒。

诸葛亮死后蜀国出了一战神,用3万人干掉20万魏军,却未被重用

随后,王平看准时机,集中蜀军主力一鼓作气冲向曹军总帅所在,曹爽目睹大军溃逃,危机万分,只得亲率残军狼狈退避。王平亲力亲为,手下精锐铁骑追击曹军狂奔逃窜。一时间,曹军阵线溃散,如一盘涮凉粉般四分五裂。

经此一役,曹爽彻底元气大伤,他被迫引军远遁,暂时放弃了对阆中的进逼。直到此时,蜀汉终于摆脱了被彻底围困的危险,度过了这一存亡危机。尽管阆中战事仍在继续,但至少眼下曹军威胁已不攻自破。蜀汉军民无不为王平、合璘二帅的战功而欢呼雀跃,称赞他们是保卫蜀国的能人。

五、壮志未酬:王平求重用无门,英雄遗世无闻

阆中之役,王平建立了赫赫战功,保住了蜀汉最后一线生机。当时全蜀上下无不对其肃然起敬,有人甚至专诚为他题写"平安侯"的美名。然而,就在王平手捧凯旋、扬威四野之时,命运的无情嬉笑开始了。

战事平定后,朝野上下都想当然地认为王平将获得重赏重用,毕竟他才是真正拯救了蜀汉于危难之际的谋主帅。可出人意料的是,统治阶级对王平的贡献却有着另一番看法和打算。

当时执政的蜀相从未对王平怀有多大好感,甚至暗中更认为,王平之功高震主而非无心之失。他们认定王平野心勃勃,若重用之必将生祸患。于是,朝野上下对王平遗冷落之,优渥厚禄竟无分毫。

王平见状自是哑然失笑。他屡次求见相国,欲一诚相见以明心迹,却总是被拒之门外。就连他手下几员功勋显赫的将士都前来力陈其情,也无人愿意替他们求情。眼见朝野上下对自己避之唯恐不及,王平知道自己根基浅陋,于是转而决定辞官还乡。

诸葛亮死后蜀国出了一战神,用3万人干掉20万魏军,却未被重用

离开朝廷时,王平携家带口拖家带口南渡,寻了一处僻静所在,打算就此隐居田园。随后数十年无人问津,王平默默无闻地度过余生。直至去世,他那鲜为人知的"平安侯"谥号,竟成了最终的戏谑。全蜀上下,再也无人知晓这曾一度的保国大英雄。

就这样,拯救蜀汉的王平,最终竟成了遗世浪迹天涯的可怜虫。时至今日,即便寥寥无几注意到他,大多人也只记得他那"安平侯"的空谥头衔,却再无人知他曾几度运筹帷幄,杀敌无数,镇压曹军,救蜀于危难之中。这样一位英雄,就这样无声无色地离开了历史舞台,实在令人扼腕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