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再沉默:直面网络暴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笑容

不再沉默:直面网络暴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笑容

腾讯育儿

2024-06-25 11:11发布于北京腾讯育儿官方账号

《童心结》是腾讯育儿频道推出的一档专注于儿童心理健康疏导的栏目,旨在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案例分析和互动交流,帮助家长和孩子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促进家庭和谐与孩子健康成长。坚持育儿长期主义,父母不内耗,孩子不抑郁,打开心结,孩子不哭!

不再沉默:直面网络暴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笑容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暴力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期腾讯育儿《童心结》节目深入探讨网络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儿童面对网络舆论时的心理状态,以及家长和学校如何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干预。

希望通过本期节目,增强公众对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共同营造更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一条短裙引发的网暴风波

最近,河南一位女生穿短裙和过膝袜参加考试,照片被传至网络后,遭受了大量不理智的批评和攻击。事件发酵后,疑似女生的母亲发声,称女儿因无法承受网络暴力而选择退考。

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环境以及家庭教育的广泛关注。

香港大学心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助理教授史嘉鑫认为,网络暴力与现实的暴力行为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网络暴力的隐蔽性强。对于受害者来说,网络虚拟世界的伤害往往体现在语言、表情等方面,对人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不外显、难以察觉的;对于施暴者来说,他们往往不觉得自己在对他人施加暴力,认为自己只是在开玩笑,但当“玩笑话”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对被害者造成严重的伤害。

第二,网络暴力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施暴者可以在网上辱骂任何地方的人,而且暴力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巨大。

第三,网络暴力具有匿名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把真实的身份隐藏起来时,就更不容易察觉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对他人的伤害。很多人觉得,匿名的行为不会被追究责任,因而这种自我察觉的示范效应会加剧网络暴力行为。

正是基于以上三个特点,网络暴力会造成比我们想象中更为严重的后果。

不再沉默:直面网络暴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笑容

青少年易成网络欺凌受害者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祁雪晶指出,网络暴力在传播学领域也被称为网络欺凌,其主体涉及实施者、受害者和旁观者三种类型。

从受害者的层面来说,由于互联网是没有边界、无时不在的,因此网络欺凌的受害者十分广泛、人员构成复杂,同时逃脱欺凌的难度大,对青少年的风险性也更强。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因此,网络暴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可能起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特别是当孩子处在青春期时,身心发育水平快速变化,其自我敏感性、对周遭事物的察觉力都比较显著,因而对网络负面情绪的敏感性也更强,受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更大。

此外,青春期的孩子接触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介的频率逐渐增加。《2023年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的调查数据显示,当前未成年人上网率已达99.9%,显著高于互联网普及率。

由此可见,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也反映出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深度和广度。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深深嵌入了互联网之中,在享受网络便利性的同时,也会受到网络这把“双刃剑”的反噬。

青少年处在认知能力发育成长、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受教育阶段接触到了网络暴力相关的信息,还可能在不经意间称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不再沉默:直面网络暴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笑容

网络暴力治理:从法治到“家治”

如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从宏观政策层面为青少年保护提供了网络暴力治理的法治基础,但这对于青少年来说还远远不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针对大陆青少年网络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发现30%的青少年曾收到过暴力或辱骂相关的网络信息,但只有一成的孩子会告诉家长和老师。

因此,在保护孩子免受网络暴力侵害的道路上,学校和家庭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祁雪晶老师说:“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我认为我们应该从认知层面上让孩子建立起对互联网的正确认识,提升青少年的网络素养。”

首先,家长应自觉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在家庭环境中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好示范,这样孩子才会去模仿家长的正确行为。

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了解和辨别互联网信息,掌握不良信息的识别处理方法,让孩子明确哪些是可以参与或禁止参与的网络行为。同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建立网络文明使用规则,避免成为网络暴力的实施者。

此外,家长应教会孩子如何在互联网上保护个人隐私,以及如何与陌生人进行网络社交。如果孩子遭受到网络欺凌,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学校,保存好证据,进而采取下一步措施。

最后,由于网络暴力识别的困难性,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如果孩子在短期内发生了性格或行为上的突变,比如突然不愿意分享学校同伴、老师的事情,很可能是他们受到网络暴力或其他暴力行为的信号。

研究表明,当孩子在亲密关系方面存在缺陷时,才会把线下无法满足的情感需求转移到线上,极大增加了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的可能性。

因此,父母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增进亲密关系,给孩子强有力的支持,让孩子有信心去面对网络欺凌。

不再沉默:直面网络暴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笑容

驾驭互联网,不做信息的奴隶

中国心理学会科普讲师方玲发现,当家长和老师试图帮助孩子解决网络暴力伤害事件时,可能会引起一些孩子的反感。

一方面,孩子可能认为家长的介入是一种非必要的支持,导致自己的自主能力遭到了否认;另一方面,家长的帮助可能存在命令式、说教式的口吻,而非采用支持式、帮助型的方式。

因此,家长需要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尽可能耐心地询问和倾听,了解孩子面临的困难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埋怨孩子。

在家长赋能方面,祁雪晶老师协同中国家庭教育研究会、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等机构,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首先,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孩子无法避免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新技术接触,因此,家长不能将互联网视为“洪水猛兽”,或是采取硬性的“断网”计划。相反,家长要认识到青少年享有在数字世界成长的权利,并教会孩子正确运用这种权利。

其次,想要让孩子正确地使用互联网,在网络世界里保护自己,其基础在于提高孩子的网络安全能力。

因此,家长需要形成“数字反哺”的概念和意识,摆脱传统教育中“我来说,你来听”的被动思维,而是教孩子在认识到互联网基本逻辑的基础上,学会驾驭互联网,成为互联网的创新者,让新技术为孩子的发展赋能。

比如说,父母可以向孩子介绍网络节目、互联网游戏的制作过程,当孩子能够通过编程来制作属于自己的互联网项目时,他们就不会轻易掉进网络世界的陷阱,从而建立起互联网使用的规则意识。

最后,父母要让孩子探索发掘互联网的正向价值,通过健康的网络社交,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网络暴力中的媒体和平台责任

《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中明确指出:“网络暴力信息治理坚持源头防范、防控结合、标本兼治、协同共治的原则。”其中,媒体所涉及的就是源头防范的环节。

在互联网内容生产机制中,媒体是其中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具有法定责任与义务。

比如说,在网络平台的青少年模式下,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应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过滤,避免通过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传播侮辱、谩骂、造谣、胁迫和侵犯隐私的不良信息。

如果平台识别到用户的未成年人身份,应注重对其个人隐私的保护,提示并预警相关风险信息,对内容发布进行严格审核。

针对青少年相对集中的网络社群,需要健全一系列的技术保护措施,包括事前保护、事中保护和事后保护,从而对青少年使用网络之前的内容储备、使用过程中的信息发布,以及发生负面事件后的帮助和救济提供保障。

如果平台识别到的信息中涉嫌违法犯罪,则应该第一时间向司法机关进行线索移交。媒体也应及时运用技术手段,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方式,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

此外,政府作为平台的监管部门,也应监督平台履行合规义务和社会责任,加强互联网公共教育科普。

不再沉默:直面网络暴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笑容

构建协同共治的网络暴力防治体系

祁雪晶老师指出:“网络暴力防治应构建起一个多方共治、协同保护、共同提升的生态体系,这需要媒体、社会、学校、家长和青少年个体的共同努力。”

作为学校和老师,首先应对网络暴力做到及时识别。例如观察孩子的学习成绩、日常表现是否发生了突然的变化,进而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其次,老师应充分运用信息科技课、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孩子进行网络使用相关训练,从而提升孩子的网络素养。

学校也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比如从司法机关聘请副校长,通过个案演说等方式,对青少年开展警示教育。

第三,学校应按照国家标准和要求,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为遭受网络暴力的孩子提供专业的心理干预和指导,帮助孩子渡过难关,进入学习生活的正常轨道。

史嘉鑫教授认为,青少年遭受网络暴力后的心理调适十分必要。从认知行为疗法的视角来看,孩子想要摆脱网络暴力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形成对网络暴力的正确认知,看清网络暴力的特点、过程,认识到网络暴力的错误性和极端性。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孩子可以运用感恩训练来转移注意力,从网络暴力的阴影中走出来,看到生活中更美好的事物,提高心理韧性。

从自然疗愈的视角出发,父母可以让孩子把手机和电脑放在一边,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增进亲子互动和沟通,运用自然的力量来疗愈孩子的情绪。

在互联网使用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暴力防治是每个互联网使用者的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持续维护。

只有当我们从点滴做起,不做网络暴力的施暴者,才能营造出一片健康、积极、富能的网络晴空。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育儿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但欢迎转发至个人朋友圈。

查看原图 22K

  • 不再沉默:直面网络暴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笑容
  • 不再沉默:直面网络暴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笑容
  • 不再沉默:直面网络暴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笑容
  • 不再沉默:直面网络暴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笑容
  • 不再沉默:直面网络暴力,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笑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