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星堆遗址为什么说不是夏王朝都城遗址?

作者:朴买麻酱H2013

Y染色体主干的类型分布,也就成了直接追溯群体或者家族的父系起源的最佳方法。

三星堆遗址为什么说不是夏王朝都城遗址?
三星堆遗址为什么说不是夏王朝都城遗址?
三星堆遗址为什么说不是夏王朝都城遗址?

NGDC(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在其官方网站,定期公布古代人类DNA数据。

65个古人DNA显示,青藏高原西部的古老人群,至少自3500年起,就是由汉藏语人群占据的,它们的远祖是来自于黄河流域的仰韶人群和原始青藏高原土著的融合。其中父系N和O是典型的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人群,其迁徙伴随着彩陶文化的扩散和西迁,而D类型在新石器时代的黄河上游地区也有相当比例的存在。其中古老的Gebusailu遗址,十个男性个体中,D的比例高达80%,显示D类型在青藏高原扩散的年代更早,这一类型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上游的大地湾、宗日、马家窑遗址都有发现。

(1)大地湾文化之矮黑人

在中国,各类Y基因的特征族群中,矮黑人D-M174:较早期到达东亚的人群,在西藏、日本等地将近一半;D1-M15:藏族及周边民族较高频;D3-P99:青藏高原东部(康区)、白马人及纳西族等高频。青藏高原上最早出现的现代人类就是由D系人群构成的。这项分析显示,西藏藏族的D单倍群基因比例高达48%,这让他们在藏族中显得与众不同。而在甘肃,这个比例为37%,四川为34%,云南为30%,青海则最低,仅为27%。这个让人震惊的消息其实并不新奇,因为这个D3血统现在已经被正式更名为D1a2-M533,它与古老的羌氏族群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遥远的过去,D系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大地湾文化。当然,现代的陕西人、甘肃人的父系单倍体未必是大地湾古人的D系。

复旦大学的李辉教授在一个纪录片《探秘东亚最古老的部族》中透露,大地湾文化的居民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他们100%都是D系。

需要指出:古代主要粮食作物产区地几乎都在黄河中下流域,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都是游牧民族的主要养马地区,对于东方农业文明构成严重的威胁。

(2)东海古大陆架人O3*-M122+

原始东亚人(东亚农业人群)起源于黄淮海大平原,向西北/西南、华北/北亚、华南/东南亚、东北亚/日韩迁徙扩散,与当地土著游牧人群或渔猎人群混血,形成了亚洲各族。

根据考古调查报告,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华北地区及其山东一带发现了很多N-M231,晚期开始出现了O-M175,南方新石器中期至末期出现了很多O-M175、但N-M231极为稀缺。

从山东地区古人的父系类型看,在新石器早期的9000-8000年前,山东地区N类型占比达到100%,常染数据上看大汶口文化族群拥有大量日本成分、鄂伦春成分,可能是现代日本人祖先来源的重要源头!这些数据与9000-8000年前的扁扁山、小荆山遗址相类似,显示了在新石器早期和中期,山东人群父系曾经以N类型为主的基本事实。在距今6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中期,N类型的比例仍然有80%以上。

至具体45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由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人群、长江流域人群的迁入,O类型上升为第一大类型,并长期维持在50%以上的比例,原有N等类型被显著稀释。

O3-M122早在3万年前就已到达东亚,掌握了农业种植技术,在来东亚之后才开始其新石器时代的扩张,与中国农业的东部本土起源是一致的。如今,O3-M122强烈人口扩张的Y染色体支系在中国东部的广泛分布,由于中国东部大平原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地区,当初从事稻粟混作,后来引进了小麦,致力于在中原地区推广小麦种植,奠定了黄河农业文明的基础,小麦最终称为北方汉人的主粮。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O-M175:较晚期到达东亚的人群,广泛高频分布于东亚,占汉族75%以上。

对东亚地区现代人口分布影响深远的Y染色体单倍群O*-M175的突变,其下游突变形成的单倍群O3*-M122、O2a*-M95、O1a*-M119在东亚群体中所占可达50%以上。东南亚O1a-M119和O1b1a1-M95长期生活在热带森林从事半农半猎,远不如黄河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湖南、浙江一带最早出现水稻,但生产规模不大,也不是商周秦汉的主粮。

O2a1-M95:属于孟高棉人群,华南、南方少数民族、中南半岛及印度Munda人群分布较多。

O1a-M119:中国东南沿海、壮侗族群、台湾原住民分布较集中,东南亚岛屿也有广泛分布。

O3-M122:中国最常见的单倍群,遍及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占汉族50 – 60%左右。

在6800到5400多年前,在中国出现了三个超级祖先,一个在O3a1c-002611下游(即F11),另两个在O3a2c1-M134和O3a2c1a-M117下游。

O3a1c-002611、O3a2c1-M134和O3a2c1a-M117是O3下的三个主要支系,各占到汉族的12-17%左右。

STR多样性模式表明O3a1c-002611可能来自东南亚,然后向北迁移,O3a1c1-F11的多样性也表现出几乎相同的模式。

这类人群的父系Y-DNA单倍群,绝多数是O3*-M122、O3a4-002611,显然是东夷集团的主体类型,因为这个单倍群在藏缅语人群中很稀少,但是在汉族里的比例却能占到较大的比例;母系mtDNA多数均为B4、D*。

中国现代汉族的主体,是9000至7000年前的古东夷人的后裔,你我都是。

9000年前,O3系人群的先头部队开始迁徙到河南舞阳,在这里形成了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遗址,考古学者把他归类为裴李岗文化。贾湖居民的身高,男人平均是1.70米,高的甚至在1.90以上,女人平均1.67。另外,根据论文“张帆、金建中(2002),中国贾湖遗址古人骨遗骸dna初步研究”去推测,贾湖人的Y-DNA就是O3-M122+,即属于O3系。

这三个中国人的超级祖先中,最古老的是O3a1c1-F11这一支,大约在6800年前,这一时间与考古学上大汶口文化的兴起时间竟是完美契合。

东夷族群的父系Y染色体代表类型是O3a1c-002611,在约1万2千年前开始从东南亚大陆向北迁徙进入中国,其下的支系O3a1c1-F11在约6千多年前在中国东部地区经历了强烈的人口扩张,O3a1c-002611及其下游支系并没有参与藏缅族群的形成,而是与原始汉藏祖先人群交流融合而逐渐形成了现今汉族的主体成分之一。

这类人群均属远东人种环渤海类型:面部既高且宽,眼眶高,下巴骨宽,鼻型高挺,内眦赘皮一级,胡须较多,身材高大。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在山东、豫东、冀东、辽东半岛和淮海地区都有广泛分布,留下了东夷先人的活动遗迹。大汶口文化及其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人骨表明:面部既高且宽,眼眶高,鼻型高挺,颌骨较宽,多数表现为长方脸或者国字脸型,成人男性平均身高172.25M,女性平均身高163CM,在全国新石器时代居于首位。大汶口文化组平均身高172.25厘米,在全国新石器文化时代居于首位。大汶口文化居民脑容量平均为1527.6毫升,是新石器时代最大的。

现代,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最高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100%,如独龙族等。

O3*的关键类型都来自于中原的河南磁山-裴李岗文化,是汉藏同源的关键类型。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Y染色体的研究结果显示,汉藏两个民族的共同祖先在约10000年前生活在北京周边东胡林遗址的桑干河-永定河流域,是小米的驯化所孕育出来的。汉族和青藏高原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同一种Y染色体单倍群O3*-M122,就来自从北京发源的人群。

现代藏族群体的主要单倍群O、D比例占78.64%;夏尔巴人群体占95.41%;僜人群体占93.67%;珞巴族群体O、D比例占56.16%。

O3*-M122下游的亚单倍群有:O3a3c*-M134和O3a3c1*-M117。

Y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体O3a3c*-M134和O3a3c1*-M117都来自新石器时代的中原地区,迁入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区可能有东、北两条路线。东线是从四川省、云南省迁徙至喜马拉雅山区域;北线是经过青海省到喜马拉雅山区域。

看看三星堆人像服饰,左右交领,妥妥的中原文化!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在中原地区可以看到的,包括玉璋、玉戈、玉琮、玉璧、铜尊、铜罍、铜牌饰、陶盉、陶鬶等。

三星堆迄今发现八个器物坑,就每一个器物坑而言,都是一次性埋藏的。

三星堆一号、二号器物坑出土的玉璋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同类器物相同。八个器物坑中这些属于夏代的器物,如玉璋等礼器,属于三星堆王族守护的代代相传的传世礼器,它表明在夏代时三星堆人即与中原地区有文化上的交往,由交往而来的这些礼器一直保存着。

但是,在出土的器物中,有和商代殷墟文化同期的青铜礼器。在一号器物坑出土的龙虎尊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与同时期之间的文化交流。人虎组合题材在殷墟也出现过,例如妇好墓出土的铜钺和后母戊铜鼎耳上的纹样就是两只老虎的口中有一个人头。

甲骨文中南方的“虎方”,其祖先诞生神话的题材能够出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和河南安阳殷墟。对于殷商王室来说,在商王武丁的王妃兼女将军妇好使用的铜钺上以及后母戊鼎耳上铸造人虎结合的纹样,则是通过认同虎方部族始祖诞生神话,以达到在军事上驾驭和控制虎方乃至与虎方有联盟的南方诸族。

所以,虽然器物年代有的属于商代晚期,有的属于夏代,但埋藏年代一定是商代晚期。

2022年6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通过对三星堆出土的近200个样品进行碳14测年,测年数据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公元前1012年,为商代晚期。

三星堆主体的文化因素是本土的,又源源不断地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因素——青铜器铸造技术源自夏商时期的中原地区,从二里头到殷墟这些核心文明区域。

但是,迄今为止在三星堆遗址还没发现铸铜作坊,所以又有人就猜想,这些青铜器会不会是从别的地方搬运过来的呢?

商朝晚期是三星堆遗址以及三星堆文明的繁荣时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沉睡3000年”这个时间标尺的起始点。

周灭商后,商朝一些人可能把当时皇宫宝贝带着逃亡到了三星堆。

三星堆是商朝晚期,而且宝贝众多,但是范围规模不大,里面还有权杖之类的,象征皇权那些东西。

但是三星堆遗址目前只是部落规模,没有达到都城规模。

(3)姬周的N

N1-CTS2959如今在中国男性人口中占比1.02%,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地区。如今中国男性当中大约每 100 人里就有 1 人可能是姬周王室的后裔。

石峁文化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西北地区,包括今天的陕西、甘肃和宁夏,这与N1-CTS2959的古DNA分布是吻合的,N1-CTS2959在新疆西南部、甘肃北部、内蒙古南部是极为常见的,比如甘肃马鬃山青铜时代遗址古人就测出过N1-CTS2959。俄罗斯外贝加尔湖新石器古人则测出过N1-CTS2959上游支系N1-F1101。

石峁皇城台统治阶级来源于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付巧妹的古DNA检测结果被宁超、王传超、崔银秋等人共同发布论文的信息披露,石峁皇城台编号为SM-K4-1的个体,父系单倍群类型为N1-F963(因为古DNA降解问题测的不是太深,实际可能为N1-CTS2959,姬周王族上游类型)。

2021年8月20日,以马鹏程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中发布了距今2700年前山西长治市黎城县西关周代墓地的两个古代DNA个体信息,两个贵族人骨均为N1a2b1a1a2-F710下的子类型。这是姬周王族首个公开的数据,周王家族属于N1a2b1a1a2-F710下游子类型已经实锤。此前已有山西长治市长子县西南呈姬姓周墓的数据在考古年会上非正式发布,周王家族的另一支系毕公家族墓,属于N1a2b1a1b2a-F1998,文少卿教授)。

河南三门峡地区虢国由周文王弟弟虢叔后人建立,其国人墓葬父系以N和Q为主,常染色体上与现代汉族具有延续继承关系。

#西安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