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马懿谋反,本可万无一失,却全被曹丕杀了

作者:初心以变8h1s

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操离世,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和无数未尽之事。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了父业,废汉帝、改国号,正式开启了三国鼎立的时代。然而,在这看似辉煌的背后,却埋藏着一个足以颠覆整个曹魏政权的隐患。曹操临终前曾再三叮嘱儿子,要提防一个叫司马懿的人。为此,他还特意留下四员虎将,本可确保江山永固。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四人最终却都没能发挥作用。他们究竟是谁?又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曹丕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的春天,曹操病重卧床,已经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这位叱咤风云数十载的枭雄,此时最为担心的不是他即将失去的生命,而是他辛苦打下的基业。

曹操一生识人无数,但最让他忌惮的,却是一个名叫司马懿的年轻人。这个看似忠厚老实的家伙,曾经在曹操面前装疯卖傻,躲过了一劫。但曹操却洞若观火,他知道司马懿绝非等闲之辈。

有一次,曹操与众臣饮宴,酒过三巡,他突然问道:"诸位以为,谁是当世奇才?"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有人说是郭嘉,有人说是荀彧,还有人拍马屁说是曹操本人。曹操听后,摇头笑道:"都不是。"众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云。曹操缓缓道出一个名字:"司马懿。"

这话一出,满座皆惊。有人不解地问:"明公何出此言?"曹操不答,只是意味深长地说:"此人志大才疏,若不加以防范,恐怕日后必成大患。"

正是因为如此,曹操在临终前特意留下了四员虎将,以防不测。这四人分别是:张辽、曹洪、曹彰和夏侯尚。

张辽,字文远,是曹操麾下著名的五子良将之一。他曾在合肥之战中以八百骑兵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威名远播。曹操对他推崇备至,曾说:"张辽等十人,皆万人之敌,但张辽最强。"

曹洪,字子廉,是曹操的从弟。他曾在宛城之战和潼关之战两次救曹操于危难之中,忠心耿耿,深得曹操信任。有一次,曹操出巡,遇到大雨,衣服尽湿。曹洪二话不说,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曹操穿上,自己却淋着雨护送曹操回营。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马懿谋反,本可万无一失,却全被曹丕杀了

曹彰,字子文,是曹操的第三子,也是曹丕的弟弟。他勇猛善战,有"虎痴"之称。曾经在battle of 官渡之战中,率领轻骑突入敌阵,杀敌无数,立下大功。曹操对这个儿子极为喜爱,常说:"吾家必兴,在此子也。"

夏侯尚,字伯仁,是曹操的外甥,夏侯惇的儿子。他文武双全,深得曹操器重。在一次讨伐马超的战役中,夏侯尚临危受命,率军击败了马超,立下赫赫战功。

这四人各有所长,或忠心耿耿,或勇猛善战,或智谋过人。曹操精心挑选了这四人,就是为了在他百年之后,能够牵制住司马懿,保卫曹魏江山。

在弥留之际,曹操将曹丕唤到床前,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丕儿,为父留下这四员大将,他们都是忠心可靠之人。你日后若遇到什么难题,一定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尤其是要提防司马懿,此人不可小觑啊!"

曹丕连连点头,泪眼婆娑地应承下来。谁知道,这番叮嘱最终却成了一场空。曹操留下的这四员虎将,本可以成为曹魏政权的中流砥柱,却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曹操驾崩后,曹丕继承了父亲的基业,成为了魏国的开国皇帝。然而,曹丕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远见卓识和用人之术。他对父亲临终前的警告置若罔闻,反而对那四员虎将产生了深深的猜忌之心。

曹丕登基后不久,就开始逐步削弱这四位大将的权力。他首先对付的是自己的弟弟曹彰。曹彰作为曹操的第三子,勇猛善战,在军中颇有威望。曹丕担心曹彰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便借口"太过骄纵",将其调离中央,外派到边疆镇守。

这一决定引起了朝中不少大臣的不满。有人上书劝谏,认为曹彰乃是国之栋梁,不应被疏远。但曹丕却不为所动,反而责骂那些进谏的大臣"不懂事"。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为曹彰说话了。

接下来,曹丕将目光转向了张辽。张辽作为五子良将之首,在军中威望极高。曹丕虽然不敢直接对付张辽,但却暗中压制其势力。在一次讨伐东吴的战役中,曹丕本应让经验丰富的张辽统领大军,却偏偏自己亲自挂帅。结果因指挥不当,导致大军惨败,张辽为救驾而身负重伤,不久后便郁郁而终。

张辽之死,对魏国军心士气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许多老兵纷纷感叹:"若是老将军在,我们何至于此啊!"但曹丕却似乎并不在意,反而暗自松了一口气,仿佛除掉了一个心腹大患。

至于曹洪,他虽是曹操的堂弟,但曹丕对他却没有丝毫亲近之意。原因竟是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据说,曹丕年少时曾向曹洪借钱,却被拒绝了。这件事在曹丕心中留下了阴影,登基后便对曹洪百般刁难。他先是剥夺了曹洪的军权,然后又以"贪污受贿"的罪名将其软禁起来。

曹洪曾多次上书申辩,称自己对曹氏家族忠心耿耿,绝无二心。但曹丕却充耳不闻,甚至在朝堂上公开嘲笑曹洪:"一个连钱都不愿借的人,还谈什么忠心?"这番话一出,满朝哗然,但无人敢言。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马懿谋反,本可万无一失,却全被曹丕杀了

最后一位虎将夏侯尚,本是曹操的外甥,夏侯惇的儿子。按理说,他与曹丕应该是亲密无间的堂兄弟。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原来,曹丕曾想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夏侯尚,但夏侯尚却婉拒了。这让曹丕大为光火,认为夏侯尚是在藐视皇权。

从此以后,曹丕对夏侯尚处处刁难。在朝会上,每当夏侯尚提出建议,曹丕总是冷嘲热讽,甚至当众呵斥。久而久之,夏侯尚也不再主动献言献策,只是默默地完成自己的职责。

曹丕的这些行为,不仅废除了父亲曹操的遗愿,更是严重削弱了魏国的军事实力。那四位本应成为国之栋梁的大将,要么被贬,要么被杀,要么被软禁,要么被边缘化。这为日后司马懿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与此同时,曹丕对司马懿却格外优待。他不仅没有提防司马懿,反而对其委以重任。在一次朝会上,曹丕甚至当众宣布:"司马懿乃国之干城,朕视之如手足。"这番话无疑给了司马懿极大的信心和支持。

就这样,曹操苦心经营的政治格局被曹丕一手打破。那四位本可以制衡司马懿的大将,最终都成了曹丕猜忌心的牺牲品。这不仅为日后魏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更是为司马懿的崛起创造了绝佳的机会。

随着曹丕对四员虎将的逐步打压,司马懿的政治地位却在不断攀升。这位曾经被曹操视为潜在威胁的年轻人,在曹丕的统治下如鱼得水,逐渐成为魏国朝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司马懿的崛起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他善于把握机会,在关键时刻总能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在曹丕即位初期,魏国面临着来自蜀汉和东吴的双重威胁。正是在这种危急关头,司马懿提出了"金城之计",建议魏国在边境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以抵御外敌入侵。这一建议得到了曹丕的高度赞赏,也为司马懿赢得了朝中大臣的认可。

不仅如此,司马懿还在军事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在公元223年的汉中之战中,司马懿率军击败了蜀国名将赵云,成功守住了汉中要塞。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魏国的西部防线,也让司马懿在军中树立了威信。

然而,司马懿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在政治斗争中的老辣手腕。在曹丕打压四员虎将的过程中,司马懿始终保持着低调和谨慎。他既不公开支持四将,也不急于表现自己,而是静静地观察局势的变化。

有一次,朝中有大臣为曹彰求情,希望曹丕能够重用这位勇猛的将军。司马懿在朝会上却表现得异常沉默。事后,有人问他为何不发表意见,司马懿只是淡淡地说:"此乃皇室家事,我等外臣不便置喙。"这番话既表现出了对皇权的尊重,又巧妙地避开了可能引起曹丕猜忌的话题。

在张辽病逝后,朝中许多大臣都在暗自议论,认为这是曹丕的过失所致。但司马懿却公开表示:"张将军为国捐躯,实乃我魏国之幸。"这番话不仅平息了朝中的不满情绪,也让曹丕对司马懿更加信任。

对于曹洪被软禁一事,司马懿同样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他既没有为曹洪辩护,也没有落井下石。相反,他建议曹丕:"曹将军虽有过失,但毕竟是先帝亲族。不如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既可显示陛下的仁德,又可安抚军心。"这一建议既照顾了曹丕的面子,又给了曹洪一线生机。

至于夏侯尚,司马懿更是采取了巧妙的策略。他私下劝说夏侯尚:"陛下对你有所不满,不如主动请缨去边疆守备,既可避开锋芒,又可立功自赎。"夏侯尚采纳了这个建议,果然得到了曹丕的赞许。

通过这一系列的政治操作,司马懿不仅成功避开了权力斗争的漩涡,还赢得了曹丕的信任和重用。在短短几年内,他从一个普通的朝臣,晋升为魏国的重臣,掌握了朝中大权。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马懿谋反,本可万无一失,却全被曹丕杀了

更为关键的是,司马懿还在军中培养了一批忠实的部下。他善于发现和提拔人才,对下属既严格要求又给予信任。在他的麾下,逐渐形成了一支以司马氏家族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这支力量在日后的魏国政坛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在弥留之际,他将年幼的太子曹叡托付给了司马懿。这一决定,无疑是对司马懿最大的信任,也为司马懿日后掌控朝政奠定了基础。

曹丕驾崩后,七岁的曹叡继位。作为辅政大臣,司马懿的权力达到了巅峰。他不仅掌控了朝政,还成为了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那四位曾经被曹操视为制衡司马懿的虎将,此时已经全部失去了影响力。

就这样,司马懿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被曹操警惕的潜在威胁,变成了掌控魏国命运的实际统治者。这不仅是司马懿个人政治智慧的体现,更是魏国政局变化的缩影。

曹叡继位后,司马懿作为辅政大臣,权力达到了巅峰。然而,随着曹叡逐渐长大,他开始意识到司马懿的权力过大可能会威胁到皇权。为了制衡司马懿,曹叡开始重用曹操之子曹宇的儿子曹爽。

曹爽作为皇室宗亲,年轻有为,很快就得到了曹叡的信任。公元235年,曹叡任命曹爽为大将军,与司马懿共同辅政。这一决定,标志着魏国朝廷中形成了以曹爽和司马懿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

起初,曹爽和司马懿还能保持表面的和谐。两人在朝堂上相互客气,甚至还联手平定了公元238年的毋丘俭叛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

曹爽作为皇室宗亲,认为自己才是魏国的正统继承人。他开始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如何晏、丁谧等人,逐步扩大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同时,他还积极拉拢军中将领,试图削弱司马懿在军中的影响力。

公元239年,曹爽提出要亲自率军讨伐蜀国。这个提议得到了曹叡的支持,但司马懿却极力反对。他认为蜀国地势险要,贸然出兵恐怕会有危险。然而,曹爽坚持己见,最终还是率军出征。

结果正如司马懿所料,曹爽的军队在汉中遭遇蜀军伏击,损失惨重。这次失败不仅让曹爽在朝中失去了一些支持,也让曹叡对他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看到曹爽的失误,司马懿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他主动请缨,要求出兵东吴。曹叡同意了他的请求。司马懿率军东征,在寿春大败吴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次胜利不仅巩固了司马懿在军中的地位,也让他在朝中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

面对司马懿的崛起,曹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他开始在朝中散布流言,说司马懿有谋反之心。然而,这些流言不仅没有动摇司马懿的地位,反而让一些大臣对曹爽的品行产生了怀疑。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马懿谋反,本可万无一失,却全被曹丕杀了

公元239年冬,曹叡病重。在临终前,他将年仅8岁的太子曹芳托付给了曹爽和司马懿,希望两人能够共同辅政。这个决定,实际上是在延续两人之间的权力平衡。

然而,曹叡刚刚驾崩,曹爽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排挤司马懿。他以司马懿年事已高为由,建议让司马懿致仕。虽然这个提议没有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但司马懿还是主动请辞,表示要退居幕后。

曹爽误以为司马懿真的退出了政坛,开始肆无忌惮地扩大自己的权力。他不仅大肆任用亲信,还开始干预军事决策。在他的主导下,魏国多次对蜀国和东吴发动进攻,但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与此同时,司马懿虽然表面上退居幕后,但实际上一直在暗中观察局势,等待反击的机会。他通过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继续掌控着朝中和军中的一部分力量。

公元249年,曹爽决定陪同年轻的曹芳皇帝前往高平陵祭祖。这本是一个普通的祭祀活动,却没想到成为了改变魏国命运的转折点。

就在曹爽离开洛阳的当天,一直装病在家的司马懿突然出现在皇宫,宣称要清君侧。他迅速控制了洛阳城,并派人追击曹爽。

消息传到高平陵时,曹爽大惊失色。他虽然带着军队,但却不敢贸然与司马懿对抗。在权衡再三后,曹爽选择了投降。

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处死了曹爽及其家族和亲信。这场被后人称为"高平陵之变"的政变,彻底改变了魏国的政治格局。司马懿一举铲除了最大的政敌,成为了魏国真正的掌权者。

从此以后,魏国的实际控制权落入了司马氏家族之手。虽然曹氏宗室仍然保留着皇帝的名号,但实际上已经沦为了司马氏的傀儡。这也为日后司马氏篡魏奠定了基础。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彻底掌控了魏国朝政。然而,他并没有立即废黜曹氏,而是选择了继续扶持年幼的曹芳为傀儡皇帝。这一决定显示了司马懿的政治智慧,他意识到贸然篡位可能会引起朝野震动,反而不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马懿谋反,本可万无一失,却全被曹丕杀了

司马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权力。首先,他大规模清洗了曹爽的旧部,将朝中重要职位悉数交给自己的亲信。其次,他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分别任命为重要的军事职位。最后,他还通过赏赐和封爵等手段,拉拢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朝臣和将领。

在司马懿的统治下,魏国表面上看起来依然强盛。公元251年,司马懿率军击退了吴国的进攻,巩固了魏国的南方边境。然而,这场胜利也成为了司马懿军事生涯的终点。同年年底,年事已高的司马懿病逝,留下了一个由司马氏家族掌控的魏国。

司马懿去世后,他的长子司马师继承了父亲的权力。司马师虽然没有父亲那样的威望,但他继承了父亲的政治才能。他继续推行父亲的政策,一方面巩固司马氏家族的权力,另一方面也注意维护魏国的统治。

公元254年,司马师发动了一场政变,废黜了曹芳,改立曹奂为帝。这次政变标志着司马氏家族对魏国的控制达到了新的高度。虽然曹氏宗室仍然保留着皇帝的名号,但实际上已经完全沦为了司马氏的傀儡。

然而,司马师的专权也引起了一些旧臣的不满。公元255年,魏国大将毋丘俭和文钦发动叛乱,试图推翻司马氏的统治。司马师亲自率军平定了这场叛乱,但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不久后病逝。

司马师去世后,他的弟弟司马昭接管了魏国的实权。司马昭比他的哥哥更加果断和有野心。他意识到,要彻底掌控魏国,仅仅控制朝政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以赢得民心。

公元263年,司马昭决定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攻打蜀汉。这次行动不仅是为了扩大魏国的领土,更是为了展示司马氏家族的军事实力。司马昭亲自统筹全局,派遣邓艾和钟会分别率军从不同方向进攻蜀国。

曹操留下4人防止司马懿谋反,本可万无一失,却全被曹丕杀了

这场战役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邓艾出奇制胜,攻破了蜀国都城成都,俘虏了蜀主刘禅。蜀汉就此灭亡,三国格局变成了魏吴对峙的局面。

蜀汉的灭亡让司马昭的威望达到了顶峰。然而,就在他准备进一步巩固权力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个意外的挫折。钟会和邓艾在蜀地发生了争执,最终导致两人相互攻击,双双身亡。这一事件不仅让司马昭失去了两员大将,也给魏国的统治带来了一定的动荡。

尽管如此,司马昭仍然坚定地推进着自己的政治计划。他开始为自己的儿子司马炎铺路,让他逐步掌握军政大权。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权力。

司马炎比他的父亲和叔父更加急于篡位。在继承权力仅仅几个月后,他就逼迫魏帝曹奂禅位,自立为帝,建立了晋朝。这标志着魏国的正式灭亡,也宣告了曹氏统治的终结。

从曹丕建立魏国到司马炎篡位,魏国存在了整整45年。在这45年里,魏国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的过程。曹操留下的四员虎将被逐一打压,曹氏宗室的权力逐渐旁落,而司马氏家族则从一个普通的臣子家族逐步崛起,最终篡夺了魏国的统治权。

这段历史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它不仅是一个王朝兴衰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权力更迭的深刻教训。司马氏家族的崛起,既得益于他们的政治才能和军事实力,也得益于他们善于把握时机的能力。然而,他们的成功也伴随着魏国的衰落,最终导致了这个由英雄建立的王朝的灭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