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他是"兵家四圣",一生未尝一败,死前一计让杀他的人给自己陪葬

作者:老狼谈历史

世人皆知兵圣孙武、谋圣鬼谷子,却不知还有一位亚圣,他的智慧与谋略丝毫不逊色于前两位。这位亚圣不仅是兵法天才,更是练兵高手,他训练的特种部队在当时可谓所向披靡。他辅佐君主变法图强,使一个偏安一隅的诸侯国一跃成为令群雄畏惧的强国。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变法得罪了旧贵族,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但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用一计让那些想要他性命的人给自己陪葬。这位智勇双全的亚圣究竟是谁?他是如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扭转乾坤的?

吴起的早年生涯

世人皆知吴起是"兵家四圣"之一,却鲜有人知他的早年生涯竟如此传奇。吴起,字武信,乃卫国左氏之后,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其祖上曾为卫国大夫,但到了吴起这一代,家道中落,已沦为平民。

吴起自幼聪慧过人,六岁能诵《诗》《书》,十岁便通晓《春秋》。然而,他并非只会读书的书呆子。有一次,邻居家的牛闯入吴家菜园,吃光了菜地里的蔬菜。吴起不慌不忙,拿起弓箭,一箭射中了牛的左眼。邻居找上门来理论,吴起不卑不亢地说:"我家菜园在左边,牛若是右眼瞎了,怎会吃掉我家的菜?"这番话让邻居哑口无言,从此再也不敢欺负吴家。

十八岁那年,吴起离开家乡,游学四方。他先后拜访了孔子的弟子子夏、子张,学习儒家经典。后又师从孙膑,潜心研究兵法。在这段时间里,吴起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亲身参与了几场战争,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

然而,真正让吴起声名鹊起的,是他在魏国的经历。当时的魏国正值文侯在位,大力推行变法。吴起看准时机,投奔魏国。初到魏国时,吴起并未受到重用。有一次,他在街头遇到一位老者,老者见他衣衫褴褛,便问:"你是何人?"吴起答道:"我是吴起。"老者大笑道:"我听说吴起是个很有才能的人,怎么会落魄至此?"吴起不以为然,反问道:"老丈以为何为才能?"老者说:"能使国家强盛,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真才能。"吴起听罢,恍然大悟。

从那以后,吴起开始潜心研究治国之道。他发现魏国虽然地处中原,但军事实力却不够强大。于是,他向魏文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组建一支精锐部队,专门训练,以应对各国强敌。

魏文侯对吴起的建议颇感兴趣,便让他试一试。吴起立即着手组建这支部队,他亲自挑选士兵,制定严格的训练计划。每天天不亮,士兵们就要起床训练,直到深夜才能休息。吴起还创造了许多新的训练方法,如让士兵背负重物行军,以增强体力;在悬崖边练习射箭,以锻炼胆量。

经过三年的艰苦训练,这支部队终于成型。魏文侯为之取名"魏武卒",意为魏国最强悍的士兵。为了检验魏武卒的实力,魏文侯下令与其他部队进行对抗演习。结果魏武卒以少胜多,大获全胜。魏文侯大喜,当即任命吴起为大将军,统领魏武卒。

有了这支精锐部队,魏国的军事实力迅速提升。在吴起的率领下,魏武卒先后击败了强大的齐国、楚国,甚至攻下了被称为"万夫莫开"的函谷关,将秦国的势力范围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然而,随着吴起在魏国的地位日渐显赫,一些大臣开始对他心生嫉妒。有人向魏文侯进谗言,说吴起功高震主,恐怕有不臣之心。魏文侯虽然没有完全相信,但也开始对吴起有所防备。

吴起察觉到了魏文侯的态度变化,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他明白,自己在魏国的日子恐怕不会太长了。正在此时,楚国派使者来魏国,邀请吴起前往楚国任职。吴起看准时机,决定离开魏国,开始他人生的新篇章。

楚国岁月:从宛城太守到令尹

他是"兵家四圣",一生未尝一败,死前一计让杀他的人给自己陪葬

吴起离开魏国后,辗转来到了楚国。当时的楚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急需一位能人异士来振兴国运。楚悼王听闻吴起大名,立即派人邀请他入朝。

初到楚国,吴起并未急于表现自己。他先是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在一次微服私访中,吴起遇到了一位老农。老农不知他的身份,向他抱怨道:"我们楚国地大物博,却总是被其他诸侯国欺负。若有能人出现,一定要好好治理国家啊!"吴起听后若有所思,决定从基层做起,为楚国谋划长远之策。

楚悼王见吴起初来乍到就能洞察国情,十分赞赏,便任命他为宛城太守。宛城位于楚国北部,地处要塞,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吴起上任后,首先整顿军纪。他规定,士兵不得擅自离开驻地,违者重罚。起初,许多士兵对此颇有怨言。有一天,一名士兵的母亲病重,他请求回家探望,吴起严词拒绝。不久,那名士兵的母亲去世了,士兵悲痛欲绝,却仍不敢离开岗位。

吴起的做法引起了众人的不满。有人向楚悼王告状,说吴起残酷无情。楚悼王召见吴起,问他为何如此。吴起答道:"为将者,当以国家利益为重。若人人都以私事为由离开岗位,军队还如何保卫国家?"楚悼王听罢,深以为然。

在吴起的严格管理下,宛城的军纪大为改善。不到一年,宛城就成为了楚国最为强大的军事要塞。周边诸侯国闻风丧胆,再也不敢轻易侵犯楚国边境。

看到吴起的能力,楚悼王决定委以重任。公元前386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相当于今天的宰相。吴起上任后,立即着手进行一系列改革。

首先,吴起改革了楚国的军事制度。他仿照魏武卒的做法,组建了一支精锐部队,名为"楚强士"。这支部队经过严格训练,战斗力极强。在一次与秦国的边境冲突中,仅三千楚强士就击退了秦国一万大军,让楚国在军事上扬眉吐气。

其次,吴起改革了楚国的政治制度。他打破了世卿世禄的传统,实行任人唯贤。一次,有一位名叫屈原的年轻人来应聘朝廷官员。当时的楚国贵族们都认为屈原出身寒微,不该担任要职。但吴起看中了屈原的才华,力排众议,将他任命为左徒。后来,屈原果然成为了楚国的重臣,为楚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次,吴起还改革了楚国的经济制度。他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他还开发了楚国的矿产资源,发展冶金业。在短短几年内,楚国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吴起的改革成效显著,楚国很快就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强国。在他的带领下,楚国多次击败强敌,疆域不断扩大。楚国的势力范围一度扩展到了洞庭湖、苍梧郡一带,成为当时最为强大的诸侯国之一。

然而,吴起的改革也触动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这些贵族们失去了世袭的特权,对吴起怀恨在心。他们多次向楚悼王进谗言,说吴起功高震主,有谋反之心。但楚悼王深知吴起的才能,始终没有采纳这些谗言。

就在吴起的改革如火如荼之际,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秦国任用了一位名叫商鞅的改革家。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与吴起在楚国的改革如出一辙。这让吴起意识到,楚国的强盛地位可能会受到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局面,吴起再次向楚悼王提出了更加激进的改革方案。他建议进一步削弱贵族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一提议立即引起了楚国贵族们的强烈反对。一时间,朝廷内外风声鹤唳,一场针对吴起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

吴起之死:一代兵圣的最后谋略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驾崩。这个消息如同一道惊雷,在楚国朝野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对于吴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失去了楚悼王这个强有力的后盾,他在楚国的处境顿时变得岌岌可危。

他是"兵家四圣",一生未尝一败,死前一计让杀他的人给自己陪葬

楚悼王的葬礼上,吴起作为令尹,按照礼制应该主持仪式。然而,就在他走向灵柩的那一刻,一群手持利刃的贵族突然冲了出来,将他团团围住。这些人都是因吴起的改革而失去特权的旧贵族,他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刺客,吴起并未慌乱。他迅速跑到楚悼王的灵柩后躲避。按照楚国的传统,在国君灵柩前杀人是大不敬的行为。刺客们一时不敢轻举妄动,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吴起突然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他高声喊道:"大王在世时曾说过,如果有人要杀我,就让我抱着大王的尸体。现在我就实现大王的遗愿!"说完,他一把抱住了楚悼王的尸体。

这一举动让刺客们更加为难了。如果强行杀死吴起,就等于亵渎了先王的尸体,这在楚国是重罪。可如果就此罢手,他们多年的谋划就会付诸东流。就在刺客们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年长的贵族突然喊道:"吴起此人诡计多端,我们不能再给他机会!"

这句话仿佛给刺客们吃了定心丸。他们不再顾及礼法,一拥而上,将吴起乱刀砍死。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正中了吴起的下怀。

原来,吴起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他知道,自己的改革得罪了太多人,一旦失去楚悼王的庇护,必定会遭到报复。因此,他精心设计了这个计谋。通过抱住楚悼王的尸体,他不仅延缓了自己的死亡时间,更重要的是,他让刺杀自己的人也犯下了亵渎先王的重罪。

果然,吴起被杀后不久,楚国朝廷就下令严惩参与刺杀的贵族。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权贵们,如今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吴起用自己的死,拉着仇人一起下了地狱。

吴起之死,在楚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吴起死得其所,因为他的改革动摇了楚国的根基。也有人为吴起惋惜,认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改革家,他的死是楚国的巨大损失。

无论如何,吴起的死标志着楚国改革的终结。在他死后,楚国很快就恢复了原来的政治体制。那些曾经被废除的世袭制度又重新被恢复,楚国再次陷入了贵族统治的局面。

然而,吴起的影响并未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他在楚国实行的改革,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为后来的变法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吴起死后的几十年里,楚国的实力逐渐衰退。曾经威震诸侯的楚国,最终沦为秦国的囊中之物。有人不禁感叹,如果当初楚国能够坚持吴起的改革,或许历史会有不同的结局。

吴起的一生,可谓传奇。他从一个落魄的卫国贵族之后,一步步成长为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军事家和改革家。他的才能得到了魏文侯和楚悼王的赏识,为两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最终却死于自己的改革。但即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展现出了惊人的智慧,用一计让那些想要他性命的人给自己陪葬。

吴起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传奇,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反映了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改革者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吴起的生平,至今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他的智慧和勇气,也永远留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兵法传世:《吴子》的诞生与影响

吴起的一生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的智慧并未随之消逝。他的军事思想被后人整理成书,形成了著名的兵法经典《吴子》。这部著作不仅是吴起军事思想的结晶,更是战国时期军事理论的重要代表作。

他是"兵家四圣",一生未尝一败,死前一计让杀他的人给自己陪葬

《吴子》的成书过程颇为曲折。相传吴起在世时曾口授兵法,由其弟子记录整理。然而,由于吴起的突然离世,这些珍贵的军事思想险些失传。幸运的是,吴起的一位忠实弟子冒着生命危险,将这些记录秘密带出了楚国。

这位弟子名叫田忌,他原本是齐国人,后来跟随吴起学习兵法。在吴起遇害后,田忌意识到留在楚国已经不安全,于是决定返回齐国。他将吴起的兵法记录藏在衣襟中,日夜兼程,终于安全抵达齐国。

回到齐国后,田忌将这些珍贵的兵法呈献给了齐国的将军孙膑。孙膑是当时齐国最著名的军事家,他对吴起的兵法极为赞赏。在孙膑的主持下,这些零散的记录被整理成书,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吴子》。

《吴子》全书共六篇,分别是《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和《励士》。每一篇都凝聚着吴起的军事智慧和实战经验。

在《图国》一篇中,吴起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著名论断。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被后世誉为兵家至理。

《料敌》一篇中,吴起详细阐述了如何观察和判断敌情的方法。他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思想,这一思想后来被孙子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兵》和《论将》两篇,重点讨论了如何训练和管理军队,以及将领应具备的素质。吴起认为,一支优秀的军队需要严格的纪律和科学的训练。而一名合格的将领,则应该"智、信、仁、勇、严"五德兼备。

《应变》一篇,吴起强调了军事行动中灵活应变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观点,认为战争中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

最后的《励士》一篇,吴起详细阐述了如何激励士气的方法。他认为,只有让士兵明白战争的意义,才能激发出他们的最大潜能。

《吴子》问世后,很快在诸侯国间传播开来。许多国家的将领都争相学习这部兵法。据说,秦国的商鞅在变法之前,曾专门派人到齐国学习《吴子》。后来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军功爵制,就有吴起思想的影子。

在此后的战国纷争中,《吴子》的思想多次得到了实践。特别是在齐国,孙膑就曾多次运用《吴子》的策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最著名的要数马陵之战,孙膑运用《吴子》中"示弱诱敌"的战术,大败魏国军队,一举奠定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子》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到了汉代,它与《孙子兵法》、《司马法》等一起,被列为兵家七书之一,成为官方认可的军事理论经典。

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吴子》一直是中国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军事家都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发。即使在今天,《吴子》中的许多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子》的成书和流传,使得吴起的军事思想得以永世流传。虽然吴起本人的政治改革以失败告终,但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却得到了后世的充分肯定。可以说,《吴子》的诞生,是吴起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

历史评价:一代兵圣的功过是非

吴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功过是非也一直是后世历史学家和军事家讨论的焦点。从战国时期到当代,对吴起的评价经历了多次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在战国时期,吴起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支持变法的人士普遍认为吴起是一位杰出的改革家和军事家。他们赞颂吴起在魏国和楚国推行的改革,认为这些改革大大增强了两国的国力。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吴起的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他训练的"吴起兵"成为当时最精锐的部队,多次在战场上取得辉煌胜利。

他是"兵家四圣",一生未尝一败,死前一计让杀他的人给自己陪葬

然而,在保守派眼中,吴起却是一个危险的"乱臣贼子"。他们指责吴起的改革破坏了传统秩序,动摇了贵族统治的根基。尤其是吴起在楚国推行的"尊贤"政策,更是被视为对贵族特权的严重威胁。这种对立的评价在吴起死后仍然持续了很长时间。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吴起的改革思想开始得到更多的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力推行法家思想,而吴起的很多做法恰恰与法家理念不谋而合。因此,在这一时期,吴起被视为法家先驱之一。

汉朝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吴起做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他既肯定了吴起的才能,也指出了吴起性格中的缺陷。司马迁写道:"吴起为人,廉洁公平,不惜己以惠人。"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吴起的为人。但同时,司马迁也批评吴起"少恩而刻",认为这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文人政治的兴起,对吴起的评价出现了新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学者更多地关注吴起的军事思想,《吴子》被列为兵家七书之一,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许多文人在评论吴起时,往往将重点放在其军事成就上,而对其政治改革则较少论及。

著名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就曾这样评价吴起:"古之善将者,莫若吴起。"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吴起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宋代的欧阳修则在《新五代史》中将吴起与孙武并列,称他们为"古之善用兵者"。

明清时期,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吴起的改革思想再次受到重视。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就曾高度评价吴起的政治理念,认为他的"尊贤"思想对于选拔人才、治理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吴起持批评态度。他们认为吴起虽有才能,但为人处世过于激进,缺乏灵活性。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就曾批评吴起"才高而德薄",认为这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社会变革的需要,吴起又获得了新的评价。许多维新派和革命派人士将吴起视为中国古代改革的先驱,赞扬他敢于打破传统、推动变革的勇气。孙中山就曾多次引用吴起的言论,来论证变革的必要性。

到了当代,对吴起的评价更趋向于全面和客观。历史学家们既肯定了吴起在军事和政治改革上的贡献,也指出了他的局限性。他们认为,吴起的改革虽然在短期内增强了魏国和楚国的实力,但由于触动了贵族的根本利益,最终难以持续。这个教训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改革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吴起的军事思想仍然受到高度重视。许多军事专家认为,《吴子》中的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例如,吴起强调的"知己知彼"、"因势利导"等思想,在现代战争中仍然适用。

总的来说,历史对吴起的评价经历了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由主观到客观的过程。这种评价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吴起认识的深化,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历史观念。无论如何,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改革家,吴起的功过是非将继续成为后人研究和讨论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