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科普皖军为啥这么牛?

作者:连接徽商

一艘“太空飞船”停靠在美丽的大湾区,寓意驶向未来的“科技之舟”,这是全球首家数字文明创新科技馆——深圳科技馆(新馆),它不仅造型奇特,在设计创意上也对标国际一流。

2022年,该馆面向全球发布“初步设计”六大标段,要求应标必须为国际联合体,一家来自安徽合肥的公司安达创展联合荷兰北极光公司强势入选。如今开馆在即,项目负责人耿青松更加忙碌,“‘初步设计’是科技馆内容建设从0到1的工作,我们的创意架构能输出到改革开放前沿城市,当时是很激动的。2023年,我们又中标了‘深化实施’,两年多来几乎每周一场对接会推进项目进展。”

一份来自第三方的“中国展陈市场2023—2024年度企业评级”显示,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入围全国前十,并且是唯一一家以科技馆业务为主的企业。获得较高评级的安徽企业还有合肥磐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国源展览展示有限公司,其主营业务也都与科技馆承建、综合科普相关。

科创看合肥、科普到安徽,合肥乃至安徽的科普产业起步早、实力强,引领全国。从每年的中标数量、中标金额看,皖军排名全国领先,安达创展、磐石科技、合肥探奥、安徽百达等代表性企业,都处于国内科普展创、综合文博第一方阵。《合肥市科普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8 年)》披露,2022年合肥40家企业承接的科普场馆类业务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4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当下,科普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业态多发、规模快速增长、业务交叉融合、边界日趋扩大的新兴产业。如何充分发挥安徽的比较优势,推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两翼齐飞、协同发展?产业风口之上,科普皖军能否从“开路者”成长为“主力军”?

科创名城的“有趣灵魂”

32年前从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下海”创业的王正前也许没有想到,他将在中国200座城市参与800座科普类场馆的建设。王正前创办的于2023年入围安徽新三板企业市值TOP100,其与中国数字科技馆共同研发的“榫卯的魅力”主题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最早的建筑“科学”。

科普皖军为啥这么牛?

安达创展与中国数字科技馆共同研发的“榫卯的魅力”主题展

同样在1998年,脱胎于中国科大的呱呱坠地,成为国内最早从事科普展品研发生产的企业。1999年,合肥探奥成功研发了中国科普行业第一台磁悬浮地月仪,2010年为上海世博会研发中国科普行业第一台魔方机器人,2011年研制完成中国科技馆流动科技馆首套展品。时至今日,合肥探奥已经为800多家科技馆提供了自主研发的标志性展项和展品,其国内展品市场占有率超60%,标志性展项研发设计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1999年,一位中国科大学子闯入科普行业,他就是的创始人舒玉恒。2022年,磐石科技在新三板挂牌,并将业务拓展到沙特、缅甸、俄罗斯和马来西亚等国家。今年五四青年节,磐石科技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乐队”首次亮相央视,鼓手“寂静”心无旁骛,贝斯手“渡者”忧郁沉稳,他们还“野心勃勃”地准备开专场演奏会。

科普皖军为啥这么牛?

磐石科技承接的沙特阿尔扎米尔绿洲科学中心一体化项目

科普皖军从合肥启程,走向蓬勃兴起的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他们不仅参与了合肥市科技馆新馆、合肥园博园、安徽省科技馆的建设,还为中国科学技术馆、山东省科技馆、深圳科技馆新馆、郑州科技馆等上千个全国乃至全球科普项目贡献了安徽智慧。

科普展教业是目前合肥发展规模最大的科普业态,合肥市科协资料显示,安达创展、磐石科技、合肥探奥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科普展教类企业三强。这里已成为全国科普产品的主要生产和研发基地之一,为科创名城平添一抹“有趣的灵魂”。

科创沃土培育“科普森林”

合肥的科创氛围有多浓?在1997年的一次民意调查中,“建科技馆”竟然位居合肥市民建议的前列,于是,合肥人幸运地拥有了全国第四个现代意义上的科技馆。很多老市民还记得,2002年5月26日,合肥市科技馆正式开放,参观的队伍排了一圈又一圈,一度延伸到了合作化路。

今天,蜀西湖馆区依然一“约”难求,据合肥市科技馆展品研发部副部长曹晓翔介绍,这里的展品综合创新率约达55%,很多都是国内首创,“人造闪电”“复活的蒸汽小火车”等现象级网红打卡点都是自主研发的创新展品。

大型科普场馆是城市科普产业链的中心环节,也是培育科普企业的肥沃土壤。

1998年规划建设之时,有关部门出面邀请了中国科大的学者、教授们参与,才诞生了合肥探奥,勾起一代代人科学好奇心的“方形轮自行车”等大部分经典展品,都出自其手。

科普皖军为啥这么牛?

合肥探奥设计的“方形轮自行车”激发了一代代人的科学好奇心

2000年,全国第一辆科普大篷车从安徽省科技馆驶出,造“车”的是1956年成立的机械部直属国家一类科研院所——,并由此诞生了公司一个新部门:科普装备事业部。科普装备事业部部长邢金龙告诉《徽商》全媒体记者,合肥通用院创造了中国科普领域多项第一:开发第一批车载展品、生产第一套流动科技馆、发布第一项科普展品标准,编写第一部展品科普丛书等,还蝉联9届中国芜湖科博会优秀科普产品金奖,成为唯一蝉联金奖单位。

科普皖军为啥这么牛?

合肥通用院原始创新开发的“动态立体双曲面”屡获大奖,其中包括中国芜湖科博会金奖

据合肥市科普产业联盟统计,2023年联盟成员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亿元。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链条上的重要环节,科普与科创同等重要。科普氛围培厚了科创土壤,科创优势进一步推动了科普产业发展,安徽的“科普森林”生态优越、生机勃发。

“科普+产业”酝酿新风口

科普皖军能够率先起跑,不仅源自科技创新能力,也得益于政策引领。安徽省在全国开“发展科普产业”先河,2003 年印发了全国第一份支持科普产业发展的重磅文件——《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发挥科协作用的决定》(皖发〔2003〕17 号),明确要求“发展科普产业”,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包括支持鼓励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类资本进入;对科普产业和科技咨询产业实行税收优惠;科普产品研究开发项目应纳入省计委、省科技厅的项目计划;积极扶持科普企业创立知名品牌,做大做强。

在政策红利释放下,安徽迅速形成了一项国家级展会品牌——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从2004年至今,芜湖与科博会已牵手20个年头,芜湖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目前创新能力居全国第27位。安徽还拥有国内唯一面向科普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的国家级科普创新平台——“科普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发展科普产业需要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社会团体、基层组织、科学共同体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大院大所云集,科教资源丰富,正是安徽发展科普产业的强大优势。最新数据显示,省会合肥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升至第13位。

安徽具有的科创属性和科研优势,也吸引着科普产业全链条资源集聚,推动科普与教育、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5月18日,“中国科大2024年科技活动周”上,万名游客打卡科普项目。5月19日,“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来自省内外3.5万余人走近合肥科学岛“人造太阳”。

发展科普产业,安徽曾先人一步,积累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科普经验。然而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科普产业面临重新洗牌,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迅速捕捉科普产业发展的“黄金期”,密集出台一系列法律、文件及具体政策,大有后来者居上态势。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大陆科普产业的产值规模约1000亿元,而国外科普产业从20世纪 60年代就开始发展,2016年美国博物馆业对经济的贡献就达到500亿美元,日本的丰田汽车博物馆、德国的矿业博物馆、冰岛的塞尔福斯水电博物馆科普场馆成为城市地标。

传统意义上的科普事业往往由政府主导,以供给推动需求,而新时代下,发展科普产业是实现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未来的科普将形成“事业”与“产业”机制互补、融合发展的态势。培育壮大科普产业,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科普投入,安徽还需要加速构建特色科普产业体系,重新理解“科普、产业化、城市创新”之间的跨界共生的关系,方能把握“大科普”的时代使命。

《徽商》全媒体

文 | 宣岚

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责任编辑 | 吕品田

责任校对 | 张涛

一审 | 戚飞

二审 | 梁爽

三审 | 鲍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