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作者:小萤文学社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2014年1月31日,绍兴的冬日寒气逼人,却挡不住前来送别"南猴王"六龄童的人群。追悼会现场,上千人肃立,其中一位身着唐僧服饰的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是迟重瑞,曾与六龄童合作多年的"唐僧"。

灵前,金箍棒和戏服静静躺在六龄童身旁,仿佛在等待再次大闹天宫的号令。

六小龄童站在父亲的灵前,眼神中充满不舍与忧虑。他深知,父亲的离去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落幕,更预示着中国传统戏曲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位"美猴王"的谢幕,似乎也为绍剧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章氏家族的猴戏传奇可追溯至元朝末年。当时,随着蒙古军队南下,章氏先祖从北方草原来到了江南水乡。然而,命运的转折在明朝初年降临——章氏家族被贬为"堕民",失去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也无法与平民通婚,只能在社会底层艰难求生。

面对如此困境,章氏家族并未屈服。他们在艺术中寻找出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章氏猴戏"。这门艺术在街头巷尾间传颂,成为他们谋生的重要手段。

到了清朝末年,六龄童的祖父章廷椿凭借精湛的猴戏表演技艺,赢得了"活猴章"的美誉,为家族赢得了声誉。然而,真正将章氏猴戏推向巅峰的,是六龄童的父亲章益生。

章益生原本只是绍兴上虞道墟镇一位普通农民,居住在八字桥畔。这里是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地方,常有戏班子乘船在此演出。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受此熏陶,章益生对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不满足于只在节日时表演猴戏,而是利用农闲时间经营小灯笼店,同时不断磨炼自己的猴戏技艺。

凭借着对艺术的热爱和不懈努力,章益生的猴戏表演很快在当地声名鹊起,赢得了"赛活猴"的美誉。怀揣着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在20世纪20年代只身前往上海,创立了"老闸大戏院"。

随后,他不断吸纳家乡的戏曲人才,最终将其发展成为著名的"同春舞台",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戏班之一。

章益生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更是一位热爱艺术的父亲。他经常带着儿子章宗信(七龄童)和章宗义(六龄童)观看戏曲表演,从中午一直看到黄昏。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虽然年幼的章宗义常常看得疲惫不堪,但在哥哥的带动下,他也逐渐对戏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章氏家族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艺术家族的崛起史,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逆境中顽强生存的缩影。他们用智慧和勤奋,将一门被视为"下等"的艺术推向了艺术的巅峰,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章宗义,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六龄童,从小就对戏曲艺术展现出非凡的热情。然而,戏班中的前辈们出于各种考虑,并不愿意主动教授这个年幼的孩子。

面对这种情况,小章宗义并未气馁,而是选择了一条独特的学艺之路——"偷师"。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每天清晨,当其他人还在熟睡时,小章宗义就悄悄溜到练功场。他躲在角落里,专注地观察师傅们的每一个动作,然后独自默默练习。

这种刻苦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有一天,他被戏班中的海师傅发现了。海师傅被这个小男孩的天赋和勤奋所打动,决定打破常规,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

就这样,六龄童开始了他的正式学艺之路。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和天才开玩笑。在青春期时,六龄童遭遇了变声期问题,这对一个戏曲演员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正当他陷入迷茫之际,著名京剧演员盖叫天的一句话给了他新的启发:"形似不如神似"。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六龄童的艺术道路。

从此,六龄童开始深入研究猴子的行为习惯。他不仅观察街头卖艺者的猴子,甚至亲自饲养了一只猴子进行长期观察。

在表演中,他不再局限于简单模仿猴子的外形动作,而是追求将"人、神、猴"三者完美融合。在妆容造型上,他大胆创新,首次采用金色颜料勾勒面部轮廓,为"猴脸"注入了神秘的"仙气"。

六龄童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961年,他主演的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经上映就引起轰动。这部影片不仅荣获第二届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还成功发行至全球72个国家,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更令人振奋的是,1957年,周总理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陪同缅甸客人观看了六龄童的表演,并将其推荐给毛主席。

毛主席观看后深受感动,挥笔创作了著名的《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其中"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一句,让六龄童获得了"南猴王"的美誉,与京剧大师李万春并称为"南北猴王"。

六龄童的成功,不仅是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对传统艺术无限热爱和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他将猴戏从单纯的模仿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赋予了猴子形象以智慧和尊严。

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缩影,激励着无数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继续前行。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在六龄童的带领下,绍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1956年,标志着这一辉煌时期开始的重要事件发生了——"同春绍剧团"正式升格为国营体制,成为浙江省五大国营剧院之首。

六龄童肩负重任,担任了首任团长,开启了绍剧发展的新篇章。

绍剧,尤其是其中的猴戏表演,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快成为各种重大活动中的常客。在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中,猴戏凭借其生动形象、夸张动作和丰富表情,跨越了语言的障碍,深受外国友人喜爱。

它成为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为增进国际友好关系做出了独特贡献。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1961年,绍剧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由六龄童主演的绍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震撼上映。这部影片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荣获第二届百花奖最佳戏曲片奖,更是成功走出国门,在全球72个国家发行。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部电影不仅传播了中国文化,还为国家赢得了宝贵的粮食资源,可谓一举多得。

绍剧的成功不仅限于艺术领域,它还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通过绍剧,特别是其中的猴戏表演,世界各国的观众得以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进了对中国的了解和友好。

这种文化交流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然而,辉煌的背后也隐藏着危机。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戏曲面临着观众减少、年轻人兴趣缺失等问题。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与时俱进,成为摆在绍剧人面前的一大挑战。

尽管如此,这段黄金时期仍然是绍剧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它不仅见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六龄童和他的同仁们的努力,让绍剧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丰富了中国戏曲艺术的宝库,也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化发展的长卷之中。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随着六龄童的离世和六小龄童在电视剧《西游记》中的成名,绍剧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断层问题日益严重,能够胜任猴戏表演的年轻演员越来越少。

在绍剧班子里,20多名男演员中,能被选中扮演猴戏的可能只有寥寥三人。这个数字令人忧心忡忡。

曾经跟随六龄童学习多年的弟子如钱小宝等人也逐渐步入老年,无法再胜任高强度的演出工作。这些老艺术家们虽然技艺精湛,但已难以将自己的绝活传授给下一代。

年轻演员们只能依靠观看视频自学,遇到问题时才能向老师傅们请教。这种学习方式难以系统地传承猴戏的精髓。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演出机会的减少也成为一大问题。以往在农村地区连续几日几夜的猴戏表演如今已经难得一见。这不仅影响了剧团的收入,更重要的是,新一代演员失去了宝贵的舞台实践机会。

没有足够的舞台经验,年轻演员们难以真正掌握猴戏的神韵。

年轻一代在技艺传承中遇到的困难也不容忽视。他们的表演往往只能做到形似而难以神似,难以达到六龄童当年"人、神、猴"三者合一的艺术境界。

这种情况让人不禁担忧,猴戏艺术的精髓是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面对这些困境,六小龄童虽然努力传承父亲的衣钵,但仍感力不从心。他曾承诺要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搬上银幕,但现实的困难让这个承诺迟迟难以兑现。

猴戏艺术的未来,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吸引新一代观众,如何培养新的猴戏人才,成为摆在每个绍剧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面对当前的困境,六小龄童和新一代艺术家们并未放弃希望。他们正在积极探索将传统猴戏与现代媒体结合的可能性,努力寻找猴戏艺术在新时代的生存之道。

一方面,他们尝试将猴戏元素融入现代舞台剧、动画片等形式,以吸引年轻观众。这种创新不仅保留了猴戏的精髓,还赋予了它新的生命力。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门传统艺术。

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努力寻找新的传承方式。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授,绍剧团还开设了猴戏培训班,邀请老艺术家们录制教学视频。

这些措施旨在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这门艺术,为猴戏的传承开辟新的道路。

虽然道路艰辛,但六小龄童始终坚信,只要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猴戏艺术终将焕发新的生机。正如他父亲六龄童生前常说的那样:"形似不如神似"。

2014年,曾饰猴王的六龄童追悼会:唐僧出席送别,现场千人送别

未来的猴戏艺术,或许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但其精神内核——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执着,将永远传承下去。

在这条艰难但充满希望的道路上,每一个热爱猴戏的人都在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终有一天,猴戏艺术将再次绽放光彩,继续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新的魅力。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