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敢社交”“没空社交”……城市孩子正在遗失“青梅竹马”的童年

作者:四面云山 738

  记忆深处,童年的快乐,总与在院子里“疯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伙伴三三两两,追蝶嬉闹、爬树摘果、跳橡皮筋……满眼生动充实。如今,没玩伴一起玩、没时间畅快玩让不少孩子“社交缺失”。不少受访家长担心,缺少同龄间的沟通,孩子的内心会越来越自我。

  “青梅竹马”的童年美好正在成为消失的记忆。专家建议,要让孩子脱离老师家长主导的社交形式,自主地参与社区社交尤为重要,这需要各方面支持。

  1 孩子“不敢社交”“没空社交”?

  吃过晚饭后,市民张女士习惯带着女儿到小区院子里、周边小公园转一圈,希望能碰到同龄的孩子跟女儿玩。可有些“奇怪”的是,能遇到同龄孩子的机会很少,只是偶尔有几个。“我小时候,就盼着吃完晚饭到外面玩,现在想给孩子找个玩伴也不容易呀。”张女士说。

  张女士的感受并非个例。

  大沙坪的徐女士觉得现在孩子越大越忙,上幼儿园时还常到小公园和邻居小朋友玩,现在上小学了,孩子每天除了上学就是去上兴趣班,偶尔休息也多是家长带着玩,很少孩子自己主动约朋友玩。张女士说孩子成绩不错,钢琴弹得也好,就是不太敢“闯”,什么事情都要家长帮忙去沟通处理。有一次去游乐场,有的项目要至少3个孩子才可以玩,别的孩子会主动去问其他小朋友要不要一起玩,而她家的宝贝却坐在板凳上干等,不敢上前。

  “我10岁之前在农村生活,一个村子同一个姓氏,可以说是一个大家族。同龄的兄弟姐妹不少,每天放学后就是在村子里玩闹,家长不喊绝对不回家。后来到了城里上学,每天放学后也是和小伙伴一起在巷子里玩。”家住雁滩的侯瑜是75后,家里的二宝今年7岁,读一年级。提到孩子们的玩伴话题,她深有感触,“从大女儿到小儿子都一样,上学后玩伴逐渐都‘消失’了。”侯瑜无奈地说,自家所居住的小区比较小,邻居们也比较熟悉,小儿子在上小学之前,无论春夏秋冬,每天都有大量的时间在小区里玩耍,固定的玩伴有五六个。说起儿子和玩伴的快乐时光,侯瑜很开心,“上幼儿园后,也是每天一起玩到要睡觉才各自回家。但是上学后,孩子们去了不同学校不同班,周内都有课后延时,每天接回家基本上就快六点了,晚饭后有时会下楼玩一会,还要下围棋、写作业、阅读、听英语……这一系列完成就该睡觉了。”侯瑜说,孩子现在的社交很固定,玩伴就是同小区的几个朋友,但周末要想约在一起也全凭运气。“至于学校的同学,关系较好的私下联系也不多。”如今她在想法安排,保证孩子每天能有出去和小朋友玩的时间。

  2 “电子保姆”成为孩子最大的“玩伴”

  另外,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针对低龄人群软件的开发,电子产品成为了孩子们的“电子保姆”,参与到儿童成长的方方面面,并形塑着他们的娱乐社交生活。

  “听儿歌、识汉字、看动画片、学英语……平板和手机里给孩子学习、娱乐用的App就有七八个。”市民赵女士的儿子晨晨就读小学二年级,从幼儿园起,家里的手机和平板就被各类学习类、娱乐类App“占据”。“一方面我们平时工作比较忙,顾不上陪伴孩子的时候,就让他一个人在平板上看动画片;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学习任务、课程都‘搬到’网上了,线上打卡、网上提交作业……哪一项都离不开手机,学习和游戏都在手机上。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陪伴孩子生活最多的‘玩伴’了。”令赵女士担忧的是,和这位“玩伴”相处久了,孩子不仅视力逐年下降,二年级就戴上了“小眼镜”,而且性格也变得“宅”起来。“孩子一玩起手机就不爱出门,周末有时候我们想带他出去玩,认识新的小朋友,他都一百个不情愿,好说歹说才跟着出门。”赵女士无奈地说。

  而另一位妈妈刘女士也对孩子依赖手机忧心忡忡,“我儿子今年上四年级,每次寒暑假找同学玩,孩子们聚在一起最后还是各自捧着手机或者平板,不是一起打游戏就是各玩各的,互相连句话都不说。”刘女士说。

  3 生二胎养宠物 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不孤单

  “有时候看着孩子一个人在家玩,心里挺不是滋味。”对于孩子经常性没有玩伴,侯瑜有些自责,“周末孩子兴奋地出门去找朋友玩,但一会就失落地回家,说是人家都去上课了。这时候家长心里真的是很难受。”侯瑜说,为了让孩子有玩伴,她一直都在帮孩子建立社交,“为了给孩子找玩伴,我常主动接近其他家长。”尤其是周末,她也会鼓励孩子出去玩,或者让约小朋友来家里玩。

  安女士是个全职妈妈,丈夫是中学老师,儿子上小学五年级。儿子放假后,安女士和丈夫有足够的时间陪儿子,他们一般会带着儿子回老家待一个假期。“老家孩子多,大家都盼着放假回去一起玩。”

  老大刚刚三岁的杜女士和爱人周先生觉得,留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有个兄弟姐妹,不然孩子太孤单了。拥有同样想法的二胎宝妈林女士说:“我自己有个姐姐就觉得特别幸福,小时候我们一起玩耍,长大后经常一起逛街!”

  但是,毕竟二胎的养育成本是“加倍”的,也有家长退而求其次,通过养宠物让孩子有个陪伴并学会照顾“他人”的生活与情绪。“我家小猫是带孩子在菜市场偶然买的,自从养了以后,我觉得孩子长大了,有一种当‘姐姐’的角色代入感,懂事了很多。”市民陈女士说。以她的经验看来,小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能力有限,小动物有时可以充当“倾听者”,孩子把自己的委屈或者想法和“小伙伴”分享后,压力也会得到释放。而且小动物可爱的模样、毛茸茸的触感,也能让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抚慰。

  4 培养社交能力自主的社区社交尤为重要

  受访者都表示担忧,现在的孩子放学后自由玩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缺少同龄间的沟通,内心会越来越自我。对此,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甘肃12355青少年服务台负责人张莉老师说,校园教育传授更多的是认知能力,而适应未来社会的情感能力、社交能力也就是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视,而培养这项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便是与同伴来往。脱离老师、家长主导的社交,自主的社区社交是锻炼孩子非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10岁左右是孩子社交需求最旺盛的年龄段,获得同伴的认可,是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成长期的关键。家长应给孩子创造更多自主的社区社交机会,将孩子从过多的培训班、电子产品的虚拟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的社交生活。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张老师建议说,增进孩子社区社交需要得到全社会支持。一方面,要优化面向儿童的社区服务,给社区内的孩子打造更多可以共同参与的平台和活动;另一方面,要完善面向儿童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儿童综合游戏环境,在社区建设与改造时,充分考虑每个年龄阶段孩子的需求,建设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的游乐空间,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记者 张丹 任泽昕 周靖博)

(来源:兰州晚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