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国造就"靖康之耻",看南宋是如何报复的?700万金人只剩10万

作者:奥特曼打斐济

靖康之耻,北宋覆灭,两位皇帝被掳,宗室子弟和文武大臣被俘虏,东京城被洗劫一空。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伤痛,也是金国崛起的开端。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昔日的胜利者终将成为失败者。当金国走向衰落,南宋与蒙古结盟,一场惊天动地的报复悄然展开。从700万到10万,金人的数量骤减,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南宋是如何一步步将金国推向灭亡的深渊?让我们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一、金国的崛起与"靖康之耻"

世人皆知"靖康之耻",却鲜少了解这场国耻背后的金国崛起史。金国,这个由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女真族政权,究竟是如何在短短数十年间从东北山林中崛起,并最终攻破北宋国都汴京的呢?

话说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黄龙府称帝建国,国号"大金"。这位金国开国皇帝可谓是奇人一个,据说他生来就与众不同,头顶有块骨头凸起,形如莲花,故而取名"阿骨打"。阿骨打不仅勇武过人,还精通兵法,他带领女真族脱离了辽国的统治,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天下。

金国建立之初,完颜阿骨打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他先是联合宋朝共同对付辽国,可谓是"远交近攻"的典范。1125年,辽国灭亡,金国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实力大增。然而,完颜阿骨打并未就此满足,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为富庶的中原地区。

完颜阿骨打去世后,其弟完颜吴乞买继位,史称金太宗。太宗继承了兄长的雄才大略,决心征服中原。1126年,金太宗亲自率军南下,直逼北宋都城汴京。此时的北宋朝廷已是内忧外患,军事力量大不如前。宋徽宗慌不择路,竟然退位让位给儿子赵桓,自己则逃往江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御驾南巡"。

新即位的宋钦宗赵桓面对金兵的步步紧逼,手足无措。他不思如何御敌,反而听信道士郭京的"仙术",妄图以此挽救危局。结果可想而知,汴京很快就陷落了。宋钦宗和刚刚退位的宋徽宗双双被俘,史称"二帝蒙尘"。金兵入主汴京后,大肆掠夺,无数珍宝被运往金国,数万宗室子弟和文武大臣被掳走,这就是那场令中华民族蒙羞的"靖康之耻"。

然而,金人的胜利并未就此结束。1127年,完颜宗弼率军再次南下,攻破了宋朝的临时行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此时的北宋已是名存实亡,皇族和大臣们纷纷南逃。在这片血与火的战场上,一位名叫赵构的皇子侥幸逃脱,辗转来到江南,建立了南宋政权。

金国的崛起可谓是迅猛异常,从建国到攻陷汴京,前后不过十余年。这支来自东北的劲旅,凭借其强悍的战斗力和灵活的战略,在短时间内就征服了辽国和北宋,建立起横跨中国北方的庞大帝国。然而,正所谓"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金国的迅速崛起也为日后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金人入主中原后,开始了大规模的汉化进程。他们采用汉人的礼仪制度,学习汉字文化,甚至连服饰都改成了汉人的样式。这种汉化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金国的统治,但也使得金人逐渐丧失了早期的骁勇善战的特质。与此同时,金国的统治者们沉溺于享乐,疏于政事,导致国力日渐衰退。

就在金国逐渐走向衰落之时,草原上又兴起了一支新的力量——蒙古。这个曾经被金国轻视的游牧民族,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日益强大,终将成为金国的掘墓人。但此时的金国统治者们尚未意识到危机的来临,他们沉浸在征服中原的喜悦中,殊不知命运的车轮已经开始转动,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二、金国由盛转衰

金国在征服辽国和北宋后,一度成为横跨中国北方的强大帝国。然而,正如历史上许多征服王朝一样,金国也未能逃脱由盛转衰的命运。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汉化进程与军事实力下降、蒙古崛起与"野狐岭之战"、以及金宣宗的昏招南侵宋朝。

随着金国统治区域的扩大,大量汉人被纳入其统治范围。为了有效管理这些新征服的土地和人口,金国统治者开始推行全面的汉化政策。他们采用汉人的官僚制度,学习汉字文化,甚至连服饰都改成了汉人的样式。这种汉化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金国的统治,但也使得金人逐渐丧失了早期的骁勇善战的特质。

金熙宗完颜亶在位期间,汉化进程达到了顶峰。他不仅改用汉服,还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甚至亲自为《孝经》作注。然而,这种文化上的转变并未带来预期的治理效果。相反,金国统治者们沉溺于享乐,疏于政事,导致国力日渐衰退。

与此同时,金国的军事实力也在不断下降。曾经以骑射见长的女真士兵,如今已经习惯了舒适的城市生活,失去了在马背上征战的本领。金国的军队逐渐变成了一支以步兵为主的军队,这在面对草原游牧民族时显然处于劣势。

就在金国逐渐走向衰落之时,草原上兴起了一支新的力量——蒙古。这个曾经被金国轻视的游牧民族,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日益强大。1211年,成吉思汗率军攻打金国,这场战争持续了23年之久。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战是1214年的"野狐岭之战"。当时,金国派出了号称20万的大军迎战蒙古军队。然而,蒙古军队凭借灵活的战术和精湛的骑射技巧,在野狐岭一举击溃了金国大军。这场战役不仅暴露了金国军事实力的衰退,也标志着两国国力的逆转。

战败后,金国被迫迁都燕京(今北京),并向蒙古称臣纳贡。这一举动虽然暂时换来了和平,但也宣告了金国作为强国的地位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金宣宗完颜珣登基。面对蒙古的威胁,金宣宗本应全力应对。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南侵宋朝。

金宣宗的这一决定可以说是典型的"作茧自缚"。当时的金国已经无力再战,而南宋虽然看似弱小,但在岳飞、韩世忠等名将的带领下,军事实力并不容小觑。更重要的是,这次南侵激怒了原本不愿与蒙古为伍的南宋朝廷。

1234年,金宣宗派遣兀术率军南下,企图夺取南宋的淮西地区。然而,这支军队在余玠的率领下遭遇惨败。兀术不仅没能夺取淮西,反而被南宋军队一路追杀,最终狼狈逃回。

这次失败的南侵不仅消耗了金国仅存的军事力量,还彻底激怒了南宋。南宋朝廷意识到,金国已经成为一只纸老虎,再也不足为惧。于是,南宋决定与蒙古结盟,共同对付金国。

金宣宗的这一昏招,可以说是为金国的灭亡敲响了丧钟。它不仅没能在南方"弥补"失去的土地,反而加速了金国的灭亡进程。从此,金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再也无力回天。

随着南宋与蒙古的结盟,金国的命运已经注定。曾经的强国,如今已经成为了砧板上的鱼肉,只等着被宋蒙联军瓜分。而这一切,都源于金国统治者的短视和昏庸。他们沉溺于眼前的享乐,忽视了潜在的威胁,最终导致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走向灭亡。

三、宋蒙联军的崛起与金国灭亡

金国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一个新的力量悄然崛起——宋蒙联军。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联盟,却成为了终结金国统治的关键因素。让我们回顾一下这段历史,看看宋蒙联军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将金国推向灭亡的深渊。

宋蒙联盟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早在1214年,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就曾派使者到南宋,提议联合对付金国。然而,当时的南宋朝廷并未接受这个提议。原因很简单,南宋认为蒙古比金国更具威胁,不愿意与这个新崛起的草原强国结盟。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发生了变化。金国的实力不断衰退,而蒙古则日益强大。特别是在1234年金宣宗失败的南侵之后,南宋朝廷终于意识到,与其单独面对蒙古的威胁,不如先联合蒙古消灭共同的敌人金国。

于是,在1233年,南宋派遣使者赵范到蒙古,与蒙古大汗窝阔台商议联合攻金事宜。双方很快达成协议:蒙古负责主攻,南宋则从南方牵制金国,并提供粮草辎重。作为回报,蒙古承诺攻下开封后,将河南地区归还给南宋。

这个联盟一经形成,立即展开了对金国的全面进攻。蒙古大军由蒙哥、拖雷等名将率领,从北方长驱直入,直逼金国都城开封。南宋则派遣大将孟珙率军北上,牵制金国南部防线。

金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双线作战,顿时陷入了困境。金哀宗完颜守绪虽然竭尽全力组织防御,但已经回天乏术。1233年冬,蒙古大军围困开封,金哀宗被迫率领残部逃往蔡州(今河南汝南)。

蔡州之战是金国灭亡前的最后一战。1234年正月,蒙古大军抵达蔡州城下。金哀宗派出使者请降,但被蒙古拒绝。蒙古军队开始对蔡州展开猛烈攻击。

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役中,金国军民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他们在城墙上设置了多重防线,利用各种武器奋力抵抗蒙古军队的进攻。然而,面对装备精良、士气高涨的蒙古大军,金国守军的努力终究是徒劳的。

金国造就"靖康之耻",看南宋是如何报复的?700万金人只剩10万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蔡州城终于在二月初被攻破。金哀宗见大势已去,在自己的寝宫中自缢身亡。随后,蒙古军队攻入皇宫,金国的最后一丝抵抗也随之烟消云散。

至此,曾经叱咤风云的金国,在建国119年后终于走到了尽头。这个由女真族建立的帝国,从崛起到灭亡,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反思的历史教训。

然而,宋蒙联军的胜利并未给南宋带来预期中的好处。蒙古并没有履行承诺将河南地区归还南宋,反而将南宋视为下一个征服目标。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为日后蒙古与南宋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金国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的结束。它不仅是一个王朝的覆灭,更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蒙古帝国的崛起,改变了整个欧亚大陆的政治格局,而中国也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统一王朝——元朝。

在这场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中,宋蒙联军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的联手,加速了金国的灭亡进程,同时也为后续的历史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联盟,最终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四、蒙古帝国的崛起与南宋的末路

随着金国的覆灭,蒙古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亚大陆上最强大的势力。然而,这个庞大帝国的野心并未就此止步。在消灭金国后,蒙古人的目光很快转向了南宋。对于南宋来说,曾经的盟友转眼间成为了最大的威胁,一场艰苦卓绝的生存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蒙古帝国对南宋的征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艰苦征战。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的试探性进攻、中期的大规模入侵、以及最后的全面征服。

初期阶段始于1235年,当时蒙古大汗窝阔台派遣大将蒙哥率军南下,对南宋发动试探性进攻。这次进攻虽然规模不大,但已经显示出蒙古帝国对南宋的野心。南宋在这一阶段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成功抵挡住了蒙古军队的进攻。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南宋名将孟珙率军在合肥一带击退了蒙古军队的进攻。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也让蒙古人意识到征服南宋并非易事。

中期阶段开始于1258年,蒙哥继位成为大汗后,决定全面征服南宋。他亲自率领大军南下,并分三路进攻:蒙哥自己率领中路军攻打四川,忽必烈率领右路军攻打湖北,拖雷的儿子阿里不哥率领左路军攻打云南。

这次大规模入侵给南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蒙古军队攻城略地,很快就占领了四川大部分地区。然而,就在蒙古军队似乎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时,意外发生了。1259年,蒙哥在攻打钓鱼城时染病身亡。这一突发事件导致蒙古军队暂时撤退,给了南宋喘息的机会。

最后的全面征服阶段始于1268年。此时,忽必烈已经成为大汗,建立了元朝。他决心完成祖父成吉思汗和兄长蒙哥未竟的事业,彻底征服南宋。

忽必烈采取了稳扎稳打的策略,首先派大将伯颜率军攻打襄阳。襄阳是南宋北方的重要军事要塞,被誉为"荆襄门户"。南宋朝廷深知襄阳的重要性,派遣名将吕文焕坚守此城。

襄阳之战持续了整整五年之久,是南宋抵抗蒙古入侵的关键一战。在这场持久战中,双方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元军不断增兵,采用各种先进的攻城技术;而南宋守军则凭借坚固的城防和不屈的意志,一次次挫败元军的进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襄阳的处境越来越危急。南宋朝廷虽然多次派兵增援,但都未能突破元军的包围。1273年,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吕文焕最终被迫投降。襄阳的陷落,标志着南宋北方防线的彻底崩溃。

此后,元军长驱直入,很快就攻占了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崖山海战是南宋最后的抵抗。1279年,南宋残部在广东新会的崖山海域与元军展开决战。尽管南宋军民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但最终还是不敌装备精良的元军。随着南宋小皇帝赵昺投海自尽,延续315年的南宋王朝宣告灭亡。

蒙古帝国的崛起与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元朝的建立不仅结束了中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状态,也将中国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一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无数生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服战争中逝去,许多文化遗产也在战火中毁于一旦。

五、元朝统治下的中国:融合与冲突

随着南宋的灭亡,元朝成为了统治整个中国的新王朝。这个由蒙古人建立的帝国,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挑战。元朝的统治时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时代,融合与冲突并存,为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元朝统治初期,实行了严格的民族等级制度。这个制度将全国人口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色目人(主要指来自西域的各族人)、汉人(包括北方汉人和辽金遗民)和南人(主要指原南宋统治区的汉人)。这种制度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给予蒙古人和色目人特权,而对汉人和南人则多有歧视。

然而,这种严格的民族政策并未能阻止文化融合的进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统治者开始逐渐接受和吸收中原文化。这一过程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忽必烈的孙子、元成宗铁穆耳。铁穆耳从小接受汉文化教育,精通汉语,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在他的统治时期,元朝开始大规模恢复科举制度,为汉族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元朝时期,中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都取得了显著发展。在经济方面,元朝统一了全国市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泉州港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马可·波罗就是在这个时期来到中国,他的游记《马可·波罗游记》向西方世界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繁荣景象。

科技方面,元朝时期的天文历法取得了重大进展。郭守敬主持修订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此外,农业技术、纺织技术、造船技术等也有显著进步。元朝还将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文化艺术领域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元曲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等人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如《窦娥冤》、《汉宫秋》等。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也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然而,元朝的统治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民族政策的不公,加上统治者的奢侈腐败,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元朝中后期,自然灾害频发,加上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导致民不聊生。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其中最著名的是红巾军起义。1351年,刘福通、韩山童等人在河南泗州(今安徽宿州)发动起义,以"红巾"为标志,故称红巾军。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数十万人,对元朝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虽然元朝最终镇压了这次起义,但国力已大为削弱。

元朝后期,统治者之间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朝廷内部分裂为不同派系,相互倾轧,导致政令不通,政局动荡。这种情况为新的政治力量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朱元璋崛起了。他最初是红巾军的一员,后来脱离红巾军自立,逐渐发展壮大。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明智的政策,如减轻赋税、重建水利、恢复生产等,赢得了民心。经过多年征战,朱元璋最终于1368年建立了明朝,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元朝的统治虽然只有不到一百年,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还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元朝的覆亡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显示出公平合理的民族政策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