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必读!人大党委书记张东刚撰文深度阐述“新质生产力”

作者:人大重阳
必读!人大党委书记张东刚撰文深度阐述“新质生产力”

编者按:近期,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在核心期刊《应用经济学评论》2024年3月第4卷第1期发表文章《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形成机理与未来展望》。现转发如下:

必读!人大党委书记张东刚撰文深度阐述“新质生产力”

▲本文刊发在核心期刊《应用经济学评论》2024年3月第4卷第1期

从2023年9月在地方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创新性的经济学概念,到2023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再到2024年1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以及2024年全国两会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时代视野、前瞻的战略思维,就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了重要论述和战略部署。”新质生产力总结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发展的实践经验,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最新概括,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前进方向,贡献了人类文明增量,也是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思想指导。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成效激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

01

新质生产力优在何处

新质生产力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引。

(一)开创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改造了生产函数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首先,新质生产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生产力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和鲜明特色。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吸收了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发展了德国历史学派的生产力学说,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逐步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当代中国创造“两个奇迹”提供了理论指引。

科技进步水无止境,生产力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征,需要立足实践进展及时进行理论创新。进入新时代新征程,解决大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要以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世界主要国家战略博弈激化,关键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重塑国家产业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新质生产力坚持解放社会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命题,同时紧扣大陆新时代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总结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大陆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安全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的实践成就,科学把握了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蕴藏的强大发展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其次,新质生产力改造了生产函数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生产函数通常假设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与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将经济增长归因于生产要素投入贡献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新技术、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增强。新质生产力锚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既体现了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又突出了新技术、新要素、新的组合方式等赋予生产函数和增长模型的全新内涵,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提供了系统指导,符合大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制造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彰显了大陆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中的理论自觉和战略主动。

总的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科技发展新动向,提出的一个具有鲜明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的创新概念,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总结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基础上作出的重要理论创新。

(二)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重塑国际竞争优势提供理论指引

首先,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大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困难。一是对于颠覆式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仍存在短板弱项,同时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率仍有待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传统产业比较优势减弱,产业竞争力亟须重塑,需要解决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防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三是劳动生产率提升和居民收入增长趋缓,启动内需基础不稳固,供给与需求相互促进面临堵点。四是亟须转变高资源消耗和高碳排放的传统发展模式,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要特征,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重点领域,以数字化、绿色化为新增投资主要方向,有助于促进劳动生产率,将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提高生产性投资的收益率,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新质生产力理论还为提高各类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指明了方向,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都要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统筹部署。

其次,新质生产力为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理论指引。人类历史发展证明,科技革命带来产业变革,进而带来世界格局的调整。”英国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契机实现了赶超,特别是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美国凭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导权巩固了自己的霸权地位,一跃成为“超级大国”。当前,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推动着国际格局的重塑。在某种程度上,谁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的先发优势,谁就掌握了国际竟争的主动权。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中国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主动权。新质生产力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并且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有效转化。面对国际竞争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挑战,新质生产力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因此,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确保中国独立自主、赢得战略主动的现实需要。

(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

新质生产力升华了对人类经济发展规律的普适性认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

首先,新质生产力升华了对人类经济发展规律的普适性认识。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前三次工业革命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了机械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技术条件,但是始终没有跳出规模经济这一传统路径。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新兴技术主要源于“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颠覆性技术,其打破了原有的技术路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再仅仅关注生产环节,而是引导了一场复合性的技术变革。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经济发展动能的接续与革新,是传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发展量变积累的结果。进入新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传统“三驾马车”的推力逐渐衰减,而脱胎于传统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可以依托新兴技术“基础创新”“广泛渗透”和“多维赋能”的特点实现质态跃升,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性力量。

其次,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行动的指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扎扎实实地贯穿于实际工作中。通过强化理论指导、创新驱动、政策支持与系统构建,新质生产力为中国提供了向新发展范式转变的路径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形成机理与未来展望与方案,同时为全球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将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深刻认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到来,迫切要求社会生产力从低质向高质,从旧质向新质转型升级,归根结底要使社会生产力自身“实现质的有效提升”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又一重要内容,它的生成既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础之上,更是基于历史之变、世界之变、时代之变的全球性理论创新。这一概念是中国提供的重要的全球知识公共产品,为人类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中国话语、中国概念,是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生动体现。

02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

与重点发展领域

历次重大生产力飞跃,都呈现出颠覆性技术创新、先导产业成长、核心要素成本下降、配套基础设施升级、产业组织方式变革等五个方面形成的协同效应,为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提供了历史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引。

(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

近年来,以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创新经济学综合了“创造性毁灭”理论,对工业革命以来的历次生产力飞跃形成了规律性认识,即每次重大生产力的飞跃均由“技术创新一先导产业一核心要素一基础设施一组织方式”形成协同创新:(1)“颠覆性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率先在少数“先导产业”实现产业化;(2)先导产业发展所需的“核心要素”价格大幅下降,配套“基础设施”得以建成,新的“企业组织”建立起来,共同促进“先导产业”快速成长;(3)“先导产业”对传统产业形成示范效应,并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得新技术、新要素、新的基础设施和新的组织方式被广泛采用,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一次完整的生产力飞跃,通常要经历新产业体系的“导入期”和“拓展期”,需要40~60年的时间,表现为一次技术“长波”。

工业革命史和产业经济研究已表明,自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先后形成了五次生产力的重大飞跃:(1)工业水利机械化阶段,形成了“棉纺织业一棉、铁、煤一运河一工厂制”协同创新;(2)工业交通蒸汽机械化阶段,形成了“机床一铁、煤一铁路、电报一股份制”协同创新;(3)工业运输家庭电气化阶段,形成了“电气设备、重化工一钢、铜一钢轨、电话、泰勒制”协同创新;(4)交通、军民摩托化阶段,形成了“发动机一石油、天然气、合成材料-无线电、高速公路一福特制”协同创新;(5)国民经济计算机化阶段,形成了“软件、信息通信技术-芯片一信息高速公路一互联网”协同创新①。按照40-60年的技术长波周期预计,第五次生产力飞跃大约将在21世纪前20年结束,并引来第六次生产力飞跃,表现为过去十余年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应符合创新的一般规律。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必然结果,其形成机理突出表现为以下五方面。第一,在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能源技术、空间和海洋技术加速突破应用。第二,在先导产业成长方面,数字化和绿色化成为开辟新赛道最重要的战略方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将引领产业体系重构。第三,在核心要素价格下降方面,数据要素化成为新型要素是新质生产力最突出的特征,数据要素价格下降将成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因素。第四,在基础设施升级方面,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作用远超传统交通基础设施。第五,在产业组织方式变革方面,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平台型组织、社会化生产逐渐取代流水线生产。

(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

新质生产力形成机理的分析,为明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提供了理论指导。按照上述新质生产力形成机理的五个方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分别从五个领域重点突破。

第一,发挥科技创新主导作用,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紧密围绕颠覆性技术健全创新体系,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一是颠覆性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要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要素、分散创新风险中的优势,充分激发并保护企业家精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各类型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二是增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在考核机制上将科技投入和产出作为创新型国有企业的重要考核内容。三是在战略性,关键性,前瞻性领域建立开放协同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研机构,解决科技创新领域的市场失灵,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推动公共科研机构开放共享和组织创新。

第二,发力新赛道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导产业。重点围绕数字化和绿色化两个战略方向,加快主导产业的迭代升级。一是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利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应用数字化技术为其他领域提供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推动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三是要全面审视区位产业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遵循产业发展和地区空间成长规律,通过分区域施策、分产业施策,因地制宜统筹各类产业发展。

第三,发挥数据要素放大、叠加、信增作用,筑基新质生产力。加快数据要素化、资本化,建设数据要素市场,降低数据要素成本,发挥数据要索对其他要素的赋能作用。一是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挖掘高价值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培育数据商,繁荣数据产业生态,激励多方主体积极参与数据要素开发利用。二是完善多样化、可持续的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机制,推动数据资源丰富、作用效益明显的领域率先突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数据资源有效配置,强化企业在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中的主体地位。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的数据交易市场体系,促进数据要素的充分有序流通和赋能传统要素。

第四,大力发展数字基础设施,筑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底座。以云网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数字基础设施加速演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驱动力。一是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整合和优化全国范围内的算力资源。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和使用门槛,助力大陆在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研究突破,赋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二是加快推进行业工程数据库的建设,探索政府出资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方式,带动企业间数据共享共用。建设低成本、高效快捷和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针对各类企业的多样化需求制定可负担的工业互联网套餐。构建机器学习所需的工业大数据库,逐步形成自主标准体系,提高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按照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第五,加快产业政策和监管体系创新,适应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组织方式变革。对新业态新模式采取包容审慎原则,鼓励企业探索更具效率的组织方式。一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鼓励各方主体进入生产环节,促进工厂制造向社会化制造转变,从面向全社会疏散产能,有效防范产能的集中和过剩风险,帮助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防范和降低技术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加快监管体系建设和创新,加强全链条竞争监管执法,依法查处平台经济领域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03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挑战、

政策措施与战略构想

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存在一些挑战,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和引领性的战略构想明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方向。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挑战

首先,对现代化理论和新质生产力认知的挑战。人类现有的现代化主要包括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两种模式。西方现代化是建立在旧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因为思维惯性和制度刚性,以西方现代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理论面临新质生产力带来的理论挑战。”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现代化实践的飞跃、理论的超越,但也面临如何将新质生产力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引擎的现实挑战。未来一段时间,全球都将面临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理论的冲击与反思。新质生产力尚处于快速发展、迭代甚至质变的过程中,尤其是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生物技术、脑机接口等颠覆性技术,对人类知识、伦理、情感、思维的冲击远超历史上蒸汽机、电力、互联网等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对新质生产力未来的发展,大多国家尚缺乏足够的经验认知、理论构建、制度建设和政策准备。

其次,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挑战。新质生产力最大的核心和特征是创新,而创新往往与稀缺的企业家精神、资本紧密相关。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资本的投资,但也可能出现新兴产业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同时使得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失去必要的要素支撑,阻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新质生产力带来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将劳动者从简单重复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但也可能造成社会群体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恶化。部分不掌握新质生产力的社会群体将面临失业、财富缩水、精神贫困等问题,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带来新挑战。新质生产力将带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也造成更多的资源能源消耗。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更多的资源能源支撑。新质生产力还大幅提升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能力,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出新的挑战。新质生产力还带来国家力量的深刻变化,加速全球竞争格局调整。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将带来资源要素、产品服务、信息知识在更大范围内流通和配置,这将加剧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发展赤字,对大陆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构成威胁。

(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举措

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以上重点突破的基础上推动五个方面形成协同创新,关键点在于构建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

一是加快推动产业政策向创新政策转型。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作为产业政策制定的依据。以产业政策统领财政、货币、就业、区域、科技、环保等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加强宏观需求管理政策优先支持先导产业成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市场建设等重点领域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合力。

二是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支撑作用。按照主导产业和关键核心技术特征,分产业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具体实现形式,鼓励各地区、各领域因地制宜、分级分类探索符合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建立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全国性技术转移平台,保持创新体系的全球开放性。

三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建立新质生产力人才需求与培养调查制度,统筹产业基础人才培养与紧缺人才培养,实施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STEM)人才项目,支持建立“社区职业大学”“企业大学”“园区大学”“集群大学”,为海外产业人才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

四是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有效增加居民收入,真正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丰富应用场景对新质生产力的拉动效应和消纳功能。加强需求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发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用户规模巨大的网络效应,引领科技攻关,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可持续的有效需求。通过政府采购、早期使用者补贴、示范项目等拉动需求,引导先导产业进入市场化商业化阶段。

五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导向。加快形成数据要素基础制度,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登记与交易制度,探索数据权益分配方式,建立数据价格体系,实现数据要素充分流动。

(三)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构想

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需要解放思想与理论创新。深入研究现代化国家生产力发展历史进程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理论、观念的形成机制,反思新质生产力对西方现代化的解构与重构,深化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为人类现代化这一共同追求提供中国理论。加强对新质生产力实践进展、形成机制、演进规律、发展趋势等进行及时总结归纳,就颠覆性技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带来的多重冲击开展理论研究,通过提炼新事实、揭示新关系、估计新参数、提出新假说、构建新理论,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要素和核心动力,要尊重和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弘扬企业家精神,调动最广大人民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新质生产力形成不同阶段的风险特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作用,突出各地的资源禀赋、科研条件和潜在优势,因地制宜、加强统筹。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按照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加快教育体系现代化,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完善三次分配体系,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健全民生福祉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数字素养,积极应对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伦理挑战,丰富人民精神需求。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与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实“三大倡议”,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议题的对话交流与规则制定,推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加强新质生产力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促进全球技术共享,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增进人类文明进步,提升人类共同福祉。

推荐阅读

波兰前副总理:若所有国家都像中国般负责任,可持续发展目标定实现

必读!人大党委书记张东刚撰文深度阐述“新质生产力”

丁刚:美国最高法院的冷血判决

必读!人大党委书记张东刚撰文深度阐述“新质生产力”

【预告】区域国别论坛之美国系列,12位中外学者讲座剖析2024美国大选

必读!人大党委书记张东刚撰文深度阐述“新质生产力”

速读美国顶刊6:美国在重新布局对付这10个新兴强国

必读!人大党委书记张东刚撰文深度阐述“新质生产力”

重要!重要!重要!

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大家可以将“人大重阳”设为星标

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卡片

再点右上角三个点

就能看到“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