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许炽光有什么故事?

作者: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许炽光老师,广绣艺术大师、目前粤绣中仅存的一位花佬、广绣名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粤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

红荔随指添绯色、白鹅逐针焕清辉,这双飞针走线的巧手并非来自纤纤绣女、而是一位男性绣者,他就是广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许炽光,广绣传统行业“最后的花佬(男绣工)”。流传于珠三角一带的广绣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唐代即有书记载、南海绣女卢眉娘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工巧无比、闻名朝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广绣逐渐以广州为中心发展起来,明清渐至全省、产品远销海外。清乾隆年间,首个广绣行会 锦绣行成立,于状元坊、沙面一带广设绣庄、绣坊,锦绣行盛极时有男绣工约三千人,专绣核心部位的男工自此成为行业骨干、俗称“花佬(男绣工)。我们许家从事广绣是从我们曾祖父、就是许练成,他在新造化龙潭山乡离开了家乡,来到了广州,找到刺绣的家庭,他曾祖父就投身这个行业、拜师,成为了广绣的一员。许练成因聪明老实、被师父招为女婿,由此把许家发展为刺绣世家,其子许荣、其孙许松皆有所长。1932年出生的许炽光是薪火家传的第四代。自己加入广绣行业,是从日本人侵华第二年开始,为什么要六七岁就要绣花,原因是自己那时的家庭环境、还有整个广州的形势都是穷途末路,加上我们行业那两三千人、在那时死了很多,整个广州市变成一个死城、什么行业都停顿了,我们唯有靠野菜生存。自己那时坐这种凳子还要加个凳子,所以现在习惯了坐得比别人高,就这样去绣,不知道是不想死还是怎么、就拼命绣,不出一两年、大概一年左右就掌握了所有技巧,就是在绣花过程中掌握了。在三五年里,父母和兄弟都被自己超过了,这样不止有活干,而且自己还担纲。有一次、许炽光接到绣老虎的活儿,他不知如何绣老虎的眼睛和胡须,晚上就跑到杂货摊翻旧书、看老虎画,记住后再回家绣。有一天晚上,我们赶工,发现那灯芯烧着烧着啪一声、一弹,火星四射,弄得那幅绣品到处都烧焦了、烧成了一粒粒的,那怎么办,出现这种情况、幸好那幅是上山虎,一只老虎摁着山头、在回头望,山头层层叠叠的,唯有自己加上去、用一些杉树,那幅绣品大概一尺八,用一些杉树、高高地一棵棵用来盖着,哪里有洞就长了杉树,横着再绣上树叶、把那些洞都盖住,次日就交货了。少年许炽光不仅拥有一双巧手,更有一颗七窍玲珑的慧心,通过多年努力、他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逐渐掌握了广绣的传统工艺。传统广绣构图饱满丰富、少有留白,设色富丽,充满南国气息,常认岭南风物如荔枝、红棉、三鸟(鸡、鸭、鹅)、孔雀等为题村,并将吉祥寓意和美好愿望融入其中,反映民间趣味和本地人民的热情纯真,且注重光影变化,立体感强。绿色在这边,这边受光,受这个光,你落在这边、那荔枝就更加、光感就透出来。选好画稿后,绣工们往往会一起讨论,研究适用的色彩与针法,尤为注重纹法依循自然、人物鸟兽形神兼备,待绣者心中有数后,即可开始过稿,传统做法是将画稿置于绣地背面、透光进行手工勾描绘色。上绣架,粤语称“掹架”,步骤分为入柳、卷架、插横头、缝边竹、绑边带,掹完朝绣地弹两三下、声音清脆悦耳,说明掹得紧实平顺。然后是最为核心的施绣,绣前需备好绒线。广绣最好用广绒,广绒是已经练熟的了、有九成多熟,就可以能粗能细,宜粗不宜细。广绣有“光、亮、齐、密、净、匀”六字口诀,运针讲究“针程手宝”、“针程”即针步齐匀流畅,“手宝”指运针利索平顺,绣面如宝石般熠熠生辉,广绣另有一大特征,善“留水路”、即在纹样重叠或相连之处留下一线绣地,使画面纹理清晰、层次分明。《琴高乘鲤》这幅产品是纯广绒的,为什么用纯广绒、因为它无需色彩丰富,主要是表现我们广绣的针法和纹路,例如那条鱼、我们用捆咬针、的确咬得很整齐,像机绣那么整齐、而且有光亮的感觉,这就是人的天生的“针程手宝”问题。20世纪50年代,各行各业掀起合作化热潮,广绣再度繁荣,从业人员恢复至三千余人,许炽光也迎来人生的黄金时代,他先后加入绮兰刺绣组、艺峰刺绣社等组织,二十出头便成为刺绣社八位八级工中最年轻的一位,受到余德、黄妹等前辈的,赏识与指导。他黄妹那时已经当上社长了,他问自己说有一种八面旋转针法、不如教你吧,自己说、好啊,我也喜欢学,他就让人家画了一幅鸡冠花,在厂里绣、绣完之后,《羊城晚报》的那个陈记者来拍照,在《羊城晚报》刊登出来了,写明是黄妹传授给自己。1959年,许炽光被调进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因其技艺全面精巧,画理、绣理兼通,且善沟通协调、加之大胆创新,因而成为研究所的核心骨干,常在大型绣画创作中担任技术指导,这一时期、许炽光还与岭南名画家梁纪建立起长期的亲密合作关系,一个是绣技精湛,一个是画艺卓绝,两者相得益彰,创作了诸多以岭南风物为题材的精彩之作,如《紫荆孔雀》、《红荔白鹅》、巜咏鹅》、《竹报平安》、《小河悠悠》等。因为梁纪的画长期都很适合做广绣的图稿,为什么、因为他学的是工笔画、是工笔画美术家,现在他出的书、我们厂全部都绣过了。“越鸟青春好颜色,晴轩入户看呫衣”,这幅独具岭南韵味的《紫荆孔雀》、以“源于国画高于国画”的艺术魅力被选入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陈列。我们很强调以孔雀为主,以孔雀作为广绣的刺绣特点,为什么是孔雀,因为孔雀本身七彩斑斓,例如那把孔雀尾、那些羽毛有红有绿、很漂亮,我们广绣是将红绿色并起来绣,拧着线去绣羽毛,这种绣法是其他绣种没有的。另一幅广绣经典巨作《红荔白鹅》,由许炽光携六位广绣老艺人齐心绣制,运用广绣一脉相传的针法、并以打子针突破荔枝的传统绣法。梁桂开说:“在绣那幅《红荔白鹅》中间,就要赶时间,因为我们现在一般要做这么大的产品、都要一年多的时间,就是按工时来计算的话、要一年多才可以,那我们才刚刚恢复、还有那个手生了,年纪也大了,绣起来就没有那么快,一开始每一样都要组织,就算是绒线、也要把以前的集中在一起,准备绒线也要一些时间,过稿也要一些时间,所以那个时候就很忙。”在过去的第一幅,以前绣的荔枝也是,都是叠着绣,绣完一粒、再绣一粒,绣一粒将近要五针,那么工时就长了、要五针,自己那时将它改为打子针,将那一粒改为打子,打子的话、绕一圈刺下去、就是一粒,就是一针完成,这样首先有立体感,而且快速,还改良了它的效果,像我们绣这只白鹅、大翼用捆咬针法,二翼也是捆咬针,第三层翼就是用捆插针,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捆咬针很强调装饰的、那种一层层的感觉,这是民间的一个工艺特点,好像眼睛、我们就很强调用扭针去表现它,使得它眼睛很灵动、很有神,嘴部和鹅冠那些、我们就要考虑到它的受光面和暗的地方,用光用深浅来表达,鹅脚在正面上有点鳞片,那些鳞片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一个套着一个,我们广绣叫“做虾壳”,无论绣什么、最难的还是嘴爪眼。除了花鸟题材,许炽光还擅长绣制人物肖像,“文革”时期、许炽光绣制了一幅《毛主席去安源》,原作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幅油画作品。自己就想、不如再找一些绣花活吧,于是就画了现在外面挂着的那幅毛主席像,我们三个人绣,毛飞雄、吴荣、还有自己。刺绣磨练了许炽光的定性,更如一盏灯,始终照亮着许炽光的内心,无论世事沉浮,他依然心怀宁静、淡然笃定一如画中之人,同样是黑白之作的、还有一幅《爱因斯坦》头像。如果说到最喜欢的、可以说是《爱因斯坦》头像,虽然不大,整一幅就是八寸,是半身像、但神情很到位,虽然对着照片绣、但是自己运用了转纹,这个转纹跟老人结合起来、那种纹的效果很出色。此头像适逢爱因斯坦百年诞辰而作,在全国人像绣品会议上获得好评,后被私人收藏、现已难一睹原作风采。人物绣像贵在形神兼备,许炽光指导创作的《东山捷报图》使我们得以略探其妙。这幅《东山报捷图》是一幅名画,绣这些人物的时候,要有形和传神,就好像这两个老人家他在这里下棋,他的心情和表现都是放在这盘棋上,所以这个神态、需要我们在绣的时候表现出来。在我们现在表现这几个人物的时候,特别是女的、那就不能绣得那么老、用直纹,根据鼻梁的直纹去表现。绣到这两个老人家的时候,那就用转纹,所以转纹有一个好处、一个是表现面部的肌肉;其次、我们广绣很讲究纹法,在这方面能表现出来。许炽光不但善于根据各种题材妙用传统针法,还在长期实践中大胆探索、推陈出新,创造了鸡仔针、丫型针等多种新针法,由于我们长期绣小鸡都是用续针,续针只是铺满了、没有效果,只是表现了续针法、没表现是否相似,那怎么办、自己那时跟陈少芳商量,自己说我绣的那只狗、不如一针一针地表现那些毛,可能会好一些,于是就试制,那时自己绣那只狗、是没有重叠的,只是一直这样铺排,就像箭毛狗那样,那些叫箭毛。我们养狗,把那些称为箭毛,但是小鸡这样绣还是不太像、就要重叠,绣完这几针后再这样交叉上去,要这样重叠这样重叠、效果很像,真的像从肉里长了毛出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