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往事昔文润心田

作者:乐观的润无声

往事昔文润心田一一纪念“一宫三陵”申遗成功20年(八)

[写在前面]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一系列重要指示、重要部署,有力推动了大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就,更凝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踔厉奋发的澎湃力量。

今年七月一日,是辽宁省“一宫三陵”(位于沈阳的故宫,位于抚顺的永陵,位于沈阳的昭陵和福陵)申遗成功20年纪念日。

为了纪念这个亲身经历的难忘时刻,为了保护好,管理好,宣传好,利用好,传承好世界文化遗产,为了进一步感知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新“辽沈战役”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内涵,我从6月23日起,陆续与亲友们分享,2004年7月1日,第2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通过“一宫三陵”的纪实(从未在任何媒体或网络发布),《中国文物报》发表本人当年撰写的有关文章,借此感谢伟大的时代,感谢先辈留下的世界遗产,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责任,让人类共有的文化资源永久传承,惠及广大的民众,服务造福全社会。

2024年6月30日

往事昔文润心田一一纪念“一宫三陵”申遗成功20年(八)

我真正接触和了解《中国文物报》,是在结束35年军旅生涯转业地方工作的2003年。从2005年到2010年,我在文物报发表26篇署名文章,这些文章源于特别经历,其中值得回味的十篇,记录了人生十个第一次:从组织协调辽宁省博物馆新馆开放到参加在苏州召开的第二十八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从走进北大校园参加国家文物局培训班到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从倾心大陆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纪念活动到参加2006年度全国文物行政执法专项检查;从实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到参加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从落实大范围博物馆免费开放到参加以“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为主题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二十二届大会暨第二十五届全体会议。这些经历和文章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时常回味,滋润心田。

作为文物战线的新兵,五年内能够在全国性文物专业报纸上发表这些文章,得益于大陆文博事业建设发展的大好形势;得益于《中国文物报》信息传递、知识传播、文明传颂、精神传承;得益于报社同志们悉心指导,用心修改,精心编辑。我尤其感谢责任编辑张俊梅,她时常交任务,出思想,谈路子,一个人经手编发19篇,给予许多直接、具体的帮助。这些文章叠加着自己对文物工作的理解热爱,映衬了《中国文物报》编辑们的心血汗水,折射出大陆文物保护工作的阶段成果。

回首往事感叹机遇。2004年7月,我以辽宁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参加了在苏州召开的第二十八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时隔五年,撰写的《亲历沈阳故宫“申遗”有感》不仅发表,还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报》承办的“我与文化遗产保护”征文中获一等奖,并收入《庆祝新中国60华诞“我与文化遗产保护”大型主题征文活动文选》。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42号文件:《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我发表了《深化认识·强化观念·细化意见·优化队伍》;2006年6月10日,我们开展了“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文化遗产日”纪念活动,发表了《大陆第一个‘文化遗日’后的思考 》2006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年度全国行政执法专项检查,我被选调为第二组组长,带队赴重庆市、贵州省进行文物行政执法检查,尔后,发表了《行政执法守土有责——参加2006年度全国文物行政执法专项检查的体会》;2006年12月18日,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我们国家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我结合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发表了《合力体现“重中之重”奋力实现“四个一流”——学习孙家正部长在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讲话的体会》;2007年4月4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我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借鉴先行试点省市的经验,征求省文物专家的意见,撰写并发表了《找准位置 把握重点 组织协调——谈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作用》。从2008年3月1日开始,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陆续实行免费开放。我联系辽宁省博物馆建设情况,撰写了《着力做好十项重点工作 确保免费开放稳步推进》,责任编辑张俊梅在编发这篇文章时特意加了编者按。2010年,我参加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二十二届大会暨第二十五届全体会议有关筹备工作,代表中国博物馆协会牵头与《中国文物报》合作,以博协信息、相关知识、大会筹备、工作进展为主,连续组织了几个版的宣传推介。11月7日至12日大会在上海召开,我参加会议期间撰写了《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取决于社会和谐进步——参加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二十二届大会暨第二十五届全体会议有感》。回首这段往事,我庆幸自己转业恰逢大陆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这些难得的机遇拓宽了实践领域,增添了工作感悟。

回味文章感谢报人。客观讲,我这些人生第一次经历没有复杂过程、曲折故事和精彩情节。但是,对个人是机遇,是幸运,是福分。更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国文物报》编辑们的帮助激励下,将这些经历转化成工作经验,上升为理性思考。这是编辑们辛勤劳动、为他人精心制作万千“嫁衣”的一个缩影,这是编辑部胸怀全局、眼睛向下、求真务实优良作风的一种体现,这是报纸围绕全党中心工作,服务于文博事业整体宣传板块的一扇窗口。

2005年,我联系两年来阅读、利用《中国文物报》的实际,撰写了《工作中的良师益友——写在纪念<中国文物报>创刊二十周年的日子里》,在“我与文物报”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第一名(一等奖空缺)。2015年1月,我以《中国文物报》发表的文章为主,把探求文博工作所识、经历转业实践所得、研读友人著作所获,汇集成40万字的《感知文化》。每每翻阅、回味这些文章,脑海中自然会闪现出《中国文物报》一串朋友的名字。在过去的岁月中,他(她)们以不同方式给我以关心、支持、帮助,或交流思想,或沟通感情,或传递信息,或探讨写作,或约稿访谈,或修改文章,或切磋文字。这种沟通交流延续到我退休多年,大家的感情一如既往,这一切给我以自信和力量,让我感动,使我铭于心,化于行。真挚感谢这些朋友们帮助我留存的这些记忆,获得的这种欣慰,赢得的这笔财富,结下的这份情感。

回望文博感受变化。我经历的这一桩桩前所未有的事件,一项项开创意义的工作,写下一篇篇记录自己足迹的文章,从一个层面展现了我们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成果,见证了理念更科学,重心更明确,惠民更直接的可喜变化。透过《中国文物报》伴

随我走过的历程,我真切感受到文物保护理念与保护工作与时俱进,从状态自然到意识自觉进而到高度自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真切感受到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包括文物保护事业在内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纳入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工程;真切感受到大陆文物事业内涵的拓展变化,由“古董”到文物再到文化遗产;真切感受到保护力量和群体的变化,由政府关注到全民关心,由少数业

内人员的投入到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真切感受到管理形式和保护方式的变化,依法治国的步伐正在加快,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日趋完善。铸就这些成果,产生如此变化,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 中国文物报》为此也发挥出了自己的作用。

三十年间,《中国文物报》不断发展壮大,由区域性走向全国性,由小报改为大报,将单一的平面媒体变成报纸、刊物、网络合一的综合媒体。我相信在未来的进程里,《中国文物报》会越办越好!

(写在纪念《中国文物报》创刊三十周年的日子里,《中国文物报》此次征文活动只设优秀征文奖,此文获奖并收入报社纪念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