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那年、那月、那些事

作者:渭水山野俗人

文/翟建民

那年、那月、那些事

癸巳年的春天,比往年要来的早。

春和日丽, 惠风和畅,万物复苏,大地孕育着绿色的植被,自然界焕发新的景象。 人们踩着喜庆的锣鼓鼓点, 沉寂于年节欢乐春潮里。

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家人相聚在县城单元楼居室,分外高兴。天上一轮明月,人间万家灯火。往日里,全家人都在为生计奔忙,难得全家团聚。正是这个元宵节,家人们相会,少长同喜,老幼皆悦,欢声笑语,乐在其中,使客厅再添幸福之感。一家人畅所欲言,话说辰龙昔日事,深觉人生之路不平坦,展望巳蛇年当前景,激情满怀添信心。

听家人们的话语里,我总觉得言者未尽其意。当我问起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有何打算,他们未正面回答,天真可爱的小孙子无拘束抢先开言:“今年要加倍努力学习,听老师的话,争当三好学生,拿个奖状回来”。幼童的一句话,把全家人逗乐了,这时女儿面带笑容的提出了今年想在县城买房的设想。于是,大家便以买房为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建议和看法。一场庆佳节,闹元宵的家庭会便以买房展开讨论。作为家庭成员,我也说了心里话,畅谈己见义不容辞。

房是人之生活必需,亦是家的象征,人们对其十分看重。当年祖父常给我们说过,庄户人家盖房、置地,皆大事也。而今,设想在县城购房,这对一个常人小家无疑是头等大事。此时,有关房之念想在我脑海里浮现。

我家往日贫穷,在幼年时印象颇深的莫过于无房居住之苦。那年那月,贫穷与愚昧结伴,饥寒和困苦相随,我曾饱尝了饥饿之味,经历过无房之苦, 遭受过寄人篱下之难。 那年, 母亲为了给叔父结婚, 忍痛让出了她居住多年的房屋, 以解家庭燃眉之急,忍辱负重、委屈求全,移居老宅院后面那间存麦草的小房子,栖身土炕占去了小屋三分之二,母亲与弟妹三人艰难的挤在这间狭窄的破屋内度日,我暂居于生产队饲养处与翟家四伯、章哥共宿一土炕上。

公元一九六五年盛夏,罕见的那场大雨整夜下个不停。 待到天亮,巷道一片汪洋,宅院低的住户雨水倒灌,屋子里也进水了,村子里不时传来墙倒,房塌、惊呼声,这场天灾是我家陷入困境。记得那天傍晚,高温湿闷的夏夜,使人心烦意乱。我与祖父、祖母在院子里乘凉,突然一声沉闷的巨响,把我们都吓蒙了,霎时传来母亲嘶声呼叫,快救娃呀! 我们急忙奔向那间破草房,又听得母亲惊慌的呼救,快把娃接住,母亲以其护子的天性,不顾个人安危,把弟妹们一个一个地从那小窗口救出,自己最后离屋,三人免遭一难。

待到天亮,一家人又到这间破房前,目下的惨状,使家人落泪。小破房因雨水侵蚀而向南倾斜,边墙倒向近房边的那棵枣树身上,幸免屋架未塌,保住了母亲与弟妹三条性命。在乡邻们相帮下,从坍塌的破屋内搬出被褥及物件,站在废墟破屋前使人伤心落泪。母亲含泪说“草房虽破,还能遮风避雨挡烈日,没有了这破房,人该在哪里住呀?”一家人无房住而陷绝境。无奈之下,求人救急,母亲与弟妹暂居邻巷李氏家。

离家时,一辆人力车装完了全部家当,祖母含泪从灶房拿出碗筷,装进了那个粗布口袋里,头也未回,把布袋递给我。此时,全家人心如刀割,这就分家了,我们离门另起炉灶了。 母亲拉着人力车,迈着沉重的脚步离家而去,我随后帮着推车,当行至巷头转弯处,母亲猛然回头望着那老宅院,看着祖父祖母低头哀伤,她忍不住哇的大声啼哭,这哭声把人的心都裂碎了,此时有谁能体会得来弃家,离门之苦。

只见祖父蹴在老宅院大门前边的石头上,双手抱膝,无奈的低下头, 祖母用其颤巍巍的手抓起衣襟,擦去泪花。房啊房!在我年少时做梦都想有一个宽敞的房子,能有一个让爷爷奶奶, 母亲及弟妹们安居幸福美满的家。那年冬季,经生产队、大队、 公社三级调查。我家申请的庄基批准了,在庙后巷依杜氏为邻,丈量宅基,请乡邻们帮忙拉土,打墙,打土坯,从朝邑北寨子外婆家拉回十五块“城砖”,着手筹料建房。

一天,祖父把我叫去,说要到安仁镇赶集买木料,第二天东方欲晓,祖父便把我叫醒,拉上人力车向安仁去,一路上,老幼照应、爷孙相帮,祖父与我拉家常。从他的话语里似乎有种内疚,时过多年我还记得他说的长子不离门,咱们家怎成这样,能有啥法子呀!在安仁建材市场买了几串黏黍箔子。去供销社生产门市部以两角钱一根木锄把的价位购置了四捆锄把。这时日偏西,方觉饥饿,爷孙俩舍不得花销去食堂,仅以两毛钱买了四个烧饼,五分钱的两碗茶水将就一顿饭,太阳落山,便返回家。

当年祖父内心愧疚,他以己坚强的个性,以其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敢于担当,努力奋斗,在家境十分困难下,筹划建房。是他,拉上人力车去村头巷尾捡那些别人不用的小砖块,是他,一车一车的拉土填屋基,是他,亲自解板、打墙,是他,与母亲商量借用队上的麦草,建起了三间茅草房。房虽简陋,其内经母亲巧手装点,倒也宽敞整洁。当我们搬迁新居,却有一种心安理得感。虽居陋室,终于有了自己的房,结束了寄人篱下之忧。就是在这茅草房内,三弟与小妹而生,就是在这宅院,我与二弟成家,就是在这宅院,祖父与父亲走完了人生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弟妹们相继长大,也到谈婚论嫁之年。家中仅有的房屋难以生存,房子又成家中之难事,母亲依凭父亲当年的三百元退休安家费谋划着建房,我与他多次去县城建材市场选购材料,常为几角钱讨价还价。在祖父的精心筹划操持下,于宅院内东盖了三间土木结构的单边厦子房, 且为二弟,三弟完婚成家。就在这间厦房内,祖父、父亲安详的躺卧于床,与世长辞。

公元一九八四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农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经济发展,家庭改观,巷邻村舍建房的人家多了。此时,我家的状况是人口多,方显宅院小。

那时,虽说举家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但给正常家庭的生活带来不便,制约了家庭经济发展。为此,我急切的提出了宅基地申请,年复一年,申请无音,我着急了再次复报申请, 去大队、找公社、跑县上,填表、盖章、催批。在我党校同学的协助下,申报宅基地总算批准了。

一九八九年动工建房,此间经过筹划,自己设计也曾去澄县砖厂,县物资局、计委等部门跑指标,备料,几次协商工匠。我的高中同学、好友当时在渭南二监工作,帮我购置钢材。几经艰辛,一座砖混结构的楼板平房,在新批的宅基地上落成,圆了我盼房,想房,建房的梦。望着这新落成的房,自己长长舒了一口气。我终于有了一个新家,母亲在此房欢度晚年,侄女在这房里与其奶奶为伴, 在此房为儿女们完婚成家,在此房为母亲祝寿,在此房欢度过多少新春佳节,我们家并不富有,但一家人能在自己亲手创建的宅院内生活,家庭成员间和睦相处,那种家庭的幸福感只有我体会得来。

上世纪末,改革开放掀巨澜,国营企业全面推行改制。大荔县供销社犹如一叶大潮中的小舟,在国企改革的波浪中飘摇,处在基层的朝邑供销社,在这场大变革中宣布破产,单位不复存在,职工下岗自谋生计。为了稳妥改制,安定人心,促进改革顺利进行,县政府决定将朝邑供销社的国有、集体资产实行租赁,承包,拍卖。

这一政策出台,首先考虑社会安定,稳住单位下岗人员的情绪,政策出台优先于本社职工,于是,我与爱人申报,经审批准。在朝邑正街中心,原朝邑国营食堂所在地,以拍卖形式画出了长二十六米,宽三点七米的宅基地,我夫妻商议制定营业与住宿兼用的建筑方案。于是又开始设计、备料、施工。

宅基狭窄且长,给设计、施工皆带来一定难度,几经苦思,多方讨教,费尽脑汁,总算绘出了草图,与两邻协商共同施工,解决了宅基狭窄,难以施工的问题。几经勤劳与努力,完成了我们家这一人心工程,建成了营业、住宿了一体化的街房。在我们老翟家人老几辈都未有过的事,在我这一代实现了。我本家子弟,几代以农耕为本,庄户人有了自己的门面,我为之取名“裕祥源”为号,其意含妻(玉贤)之玉,女儿(媛媛)媛的谐音, 又有富裕、祥和之源。 此门店解决了妻子下岗之困惑, 为子女们以后就业寻得一席之地。其妻在自家的门店里努力经营,艰苦创业,敢为市场经济弄潮儿。一份勤劳,一份收获,天道酬勤,厚德载物。而今,女儿接手门店营业,初创社会,努力探索新时代市场经济的经商之路。

古同州城历史悠久。三秦重镇,文化繁荣。县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先后在此地工作生活了几十年,对其总有特殊的感情。我的工作单位,我的同学,同事,朋友,皆居住于县城。

公元二零零七年,我年满五十五周岁,依照干部人事制度,将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当时,同事、相好,都建议我在县城购房。实话说,提起房,我都觉得累,大半辈子时间都累在建房中。想房、盼房、建房皆在我的辛勤、劬劳与付出中, 而今又提起买房事使我犯难,思考多的是财力不足。这一巨资投入深怕陷进去,后半生沦为“房奴”,眼下步入花甲之年。昔日艰难大半生,人生负重六十年。如果说前些年勤劳为生计,那么后半生安居乐业人欣悦也是最好的选择。

再说,人生规律难违,在己晚年如牛负重, 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 我的思绪纷乱,情绪不稳,这时,爱人便以情理开导我,理由有三,其一, 大都市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城乡一体化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二,县城与乡村相比,从经济,文化,医疗,就学及公共设施诸多方面,城市优于乡村,再次,以人性言,都是人往高处走,要不这几年农村入城市的人那么多,这是国家的决策。爱人一席话反把我给惹笑了,没想到担任领导之人反被家人说服了,不敢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但他的话于情、于理、于规,三者皆明,最后择定居荔东新城。

今天,癸巳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围绕新年的设想,以“房”为题的家庭会是那么的庄重又活泼,孩子们能够把购房的设想说给大人们听,我觉得话语里体现出一种信任,一种观念,一种担当,是我看到了一种希望。孩子们话语犹如激情与热心相撞击,闪动着火花,产生出热量,暖透了家人的心。

当年祖父为长子离门愧疚,那种观念无不是一种桎梏,束缚人与时俱进。当年祖父急切找人打土坯,在老宅院内建房,母亲远见卓识,明智的离家,觅寻创家立业路。父辈如此,我也如此。而今,孩子们要购房,似乎与我三十年前的思路略同。如果子女们恋家,依父母为靠山,那将养成一种惰性,不思进取,无抱负,那才是一种悲哀。目下购房与自己的经济收入不相称, 势必带来压力。 我们要辩证的去认识压力与动力的转化, 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有压力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日常生活才能有其合理的安排,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不攀比,不慕虚荣,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家庭会”各成员都能以情以理各抒己见,举家人形成共识。为了设想成真,为了实现夙愿而努力奋斗。

那年、那月、那些事犹如一本流水账,细观之,它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看到当年农村的经济发展,看到庄户人家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的人类进步,流水账内的明细科目反映出不同时代家人之艰辛、勤劳,我与后昆记住这本账,居安思危,开创未来,以己之力努力续写家庭创业史。

那年、那月、那些事

作者 翟建民

作者简介:翟建民,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生于陕西省大茘县朝邑镇马家庄。大专文化程度,中共党员,曾军旅生涯六载,担任过马家庄二队队长。先后在县棉纤检站、棉花公司、县人大常委会机关、沙底乡、户家乡等单位工作,曾任政工股股长、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文书、乡纪委书记、乡人大主席、县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等职,省中老年书协会会员、省楹联协会会员。主编《礼俗文体应用》—书,《情系沙乡锣鼓》、《邻居婶娘九十不糊涂》、《百孝歌》等诗文发表于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