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入土为安先下葬赫赫大殡未出园英籍犹太人欧司·爱·哈同葬礼(4)

作者:观史惜今

入土为安先下葬赫赫大殡未出园——英籍犹太人欧司·爱·哈同的葬礼(4)

入土为安先下葬赫赫大殡未出园英籍犹太人欧司·爱·哈同葬礼(4)
入土为安先下葬赫赫大殡未出园英籍犹太人欧司·爱·哈同葬礼(4)
入土为安先下葬赫赫大殡未出园英籍犹太人欧司·爱·哈同葬礼(4)

哈同的丧礼程序与老北京不同,这大约是根据犹太族的风俗习惯。先出殡安葬,然后再开吊。若非早有准备,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好在坟地是现成的,就埋在园内迎旭楼以东的空地上。坟墓是用大理石砌的。

哈同生前早就给自己准备了寿材。据说,是从东南亚某个国家定购的贵重木材,在上海攒成的,并且依中国习俗涂了七七四十九道大漆。连同工料、运费,大约花了5万多两银子。死后第三天即依犹太族古礼入了殓,不在园里任何地方停灵,马上即发引安葬。

虽然是在园内安葬,殡仪却仍按北京大王府的势派去办,有仪仗、响器,也有僧道送殡,约有千人左右的队伍,抬着哈同的灵柩在园内兜了一圈之后才埋葬。

走在殡列最前边的是一座三丈二尺高的大“铭旌”,由32名身穿绿驾衣的杠夫抬舁导行。表示引魂上路。这完全是中国汉人的仪节排场。

接着便是一长列的彩亭;完全是精工细作的“全活”,饰有五脊六兽的宫殿顶子,饰有狮头栏杆的须弥座。座上插以红漆金纹的抬杆。

第一组为全黄色的彩亭:其中有“圣旨亭”,内供奉清逊帝溥仪颁发的“视同公使”的上谕。第二座黄亭内供奉逊帝“恩赏”的“二等宝星勋章”,以下依次为全黄色的“御赏亭”内供清室赐予的匾额、画卷、福字、三镶玉如意、沉香念珠、朝珠、冠服、珊瑚、荷包、尺头等等。每座黄亭都是用穿着大红驾衣的抬夫8人抬舁而行。每座并罩以曲柄黄伞一把。

第二组为五彩亭,分别抬着民国政府(北洋军阀)大总统冯国璋、黎元洪、曹锟颁发的嘉禾章,以及盖有民国“荣典之玺”的嘉禾章证书。每座彩亭都用穿着绿驾衣的抬夫8人抬舁而行。

第三组为古典宫殿顶子,敞门、须弥座的大影亭一座,内供哈同大幅画像。用身穿白孝衣的抬夫16人抬舁而行。另有绿帷领魂轿一乘,内供哈同灵牌,外罩黑纱帘。亦用身穿白孝衣的抬夫8人抬舁而行。外加“引炉”16尊,由未成年的男童以龙头棒提之以行。

第四组为蓝白两色彩子扎成的“更衣亭”4座,内放哈同生前穿用过的袍套靴帽;“四宝亭”4座,内放哈同生前用过的笔墨纸砚、印章、书籍,以及他生前喜爱的文玩、古董。

彩亭之后是数不清的“万名旗”、“万名伞”和冲天大幅的各式锦旗、锦标。

响器有北京市面上通用的官鼓大乐(拉号、官鼓、唢呐、跟锣)带小乐儿(笙、管、笛、九音锣)。还有汉人专用的堂祭清音锣鼓“九福班”以横笛、堂鼓、小锣吹打细乐。当然,还有公共租界警政方面主动送上门来的军乐团。

园内频精舍的尼僧,家寺里的大德高僧与他们的徒弟,都身披红金线福田纹的袈裟间杂在殡列之中燃香相送。还有被邀请解禳未果,尚未归山的六十三代嗣汉天师率领的道众披着缎绣的对儿衣相送。上海市的犹太教徒也捧着《圣经》步随其后。这是华人满、汉葬礼当中罕见的现象。

可能还有仓圣明智大学、中学、小学、女学的师生代表前来执绋。最后是按老北京的64人的大杠,抬着哈同的灵柩,外面扣了一卷红绣片的“头水儿”的官罩,所有的杠夫都身穿新绿驾衣,新土黄的套裤,新青布靴子。而且要求剃头、洗澡、斋戒三天,最后经哈同府治丧处审核筛选的。

至于他的义子们是采取打幡、抱牌的形式。还是按阿拉伯人的习俗顶丧驾灵(长子站在前头横杠里,两手驾杠而行,谓之“驾灵”;次子在杠后将头顶在横杠上,谓之“顶丧”),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这个殡仪是个大杂烩,既有满清遗老的排场,又有洋教的风味。是个古今罕见的奇观(因为任何宗教都忌讳一身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