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生上山祭祖,好心扶正别人的墓碑,道姑:你真是糊涂

作者:彩虹暴躁小乔

哎呀,各位看官,今儿咱们来侃侃这桩稀奇古怪的事儿,它发生在咱们南边儿的一个小山村,那儿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村里头有个读书人,叫李青云,这小伙子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待人接物,那是一等一的讲究,人品好得没话说。

那年清明,李青云背着书篓,手里提着香烛纸钱,上山去祭拜祖宗。他边走边念叨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心里头满是对先人的思念。走着走着,他瞅见半山腰那儿有块墓碑,歪歪扭扭的,好像风吹雨打的,摇摇欲坠。

李青云心里头一想:“这墓碑也不知道是哪个老祖宗的,咋就这么破烂呢?我虽然不是他的后人,但好歹咱们都是一个村儿的,得帮把手。”他把书篓一放,上前把墓碑扶正,还用几块石头垫了垫,让它稳稳的。

书生上山祭祖,好心扶正别人的墓碑,道姑:你真是糊涂

扶正了墓碑,李青云继续往山上走,心里头却有点犯嘀咕:“这墓碑咋这么破旧,这家人是不是都不上山祭祖了?”他摇摇头,没再多想,继续赶路。

就在他快到自家祖坟的时候,忽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清脆的女声:“公子,你真是糊涂!”李青云一回头,看见一位道姑站在他身后,穿着青色的道袍,手里拿着拂尘,长得眉清目秀,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

李青云一愣,赶紧问:“道姑,您这是啥意思?我不过是顺手扶正了墓碑,咋就糊涂了?”道姑微微一笑,说:“公子,你不知道,这墓碑是咱们村儿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他生前救人无数,死后被大伙儿尊称为‘活菩萨’。可他的后人不珍惜这份福气,这么多年了,也没人来祭拜,让墓碑破败成这样。你今天虽然是好心,可无意中打扰了‘活菩萨’的安宁,可能会招来麻烦。”

书生上山祭祖,好心扶正别人的墓碑,道姑:你真是糊涂

李青云听了这话,眼睛都直了,他没想到自己的一片好心竟然会惹出麻烦。他赶紧问:“那咋办?我本来是想积德行善,没想到却闯了祸。”

道姑摆了摆手,说:“公子,你也别太自责,这事儿也不是你的错。不过,你可得小心点,别让‘活菩萨’的怨气伤到你。我这儿有张符咒,你拿去贴在墓碑上,保你平安无事。”说着,道姑从袖子里掏出一张黄符,递给了李青云。

李青云接过符咒,心里头那个感激啊,连声道谢。道姑又接着说:“另外,我看你眉宇之间有股英气,将来肯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但记住了,行善积德是好,可也得懂得顺天应人,别强求,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李青云听了,连连点头,心里头对这道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再次拱手作揖,道了声谢,就又踏上了往山上的路。走啊走,终于到了咱家祖坟那块儿,李青云小心翼翼地把那符咒贴在了墓碑上,然后毕恭毕敬地给祖宗磕了个头。磕完头,他收拾收拾,准备下山回家。可就在这时,他瞅见那墓碑上的符咒竟然开始慢慢亮起来,心里一紧,赶紧凑过去看。只见那符咒发出了淡淡的金光,把墓碑给包裹得严严实实。他心里那个迷糊啊,可也不敢轻举妄动。就在这时候,那金光突然就散了,墓碑也恢复了原样。李青云愣在那里,心里头满是疑惑。他回头望了望道姑消失的方向,心里头嘀咕:“这道姑到底是啥来头?她说的话又是啥意思呢?”就在这时,一阵山风呼呼地吹过,把李青云的思绪给吹散了。他摇了摇头,不再多想,背上书篓,踏上了下山的路。可他哪知道,这次上山祭祖的事儿,竟然把他的一生都给改变了……

李青云回到家,把这事儿跟家里人一说,他爹老李头儿一听,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哎呀妈呀,你这是捅了马蜂窝了!那‘活菩萨’的后人,咱村里谁不敬着?你咋敢去动他的墓碑呢?”李青云一听,心里更没底了。他挠了挠头,说:“爹,我哪知道这事儿啊?我就是看着墓碑歪了,想给它扶正了,哪成想……”老李头儿叹了口气,说:“这事儿也怪你不得,你本就是好心。不过,这‘活菩萨’的怨气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咱们得赶紧想办法化解才是。”就在这时,村里的大夫王老五走了进来,他听说了李青云的遭遇,沉吟了片刻,说:“我有个主意,或许能化解这怨气。”李青云和老李头儿一听,忙问:“啥主意?快说快说!”王老五说:“我听说那道姑是个有道行的人,她既然给了你符咒,那就说明她有意帮你。咱们不如去山上找她,求她指点迷津。”李青云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跟着王老五上了山。经过一番寻找,他们终于找到了道姑的住处。那是一座小庙,庙里供奉着一尊三清祖师像。道姑见他们来了,也不惊讶,只是淡淡地问了句:“你们来了?”李青云忙上前行礼,说:“道姑,我昨日无意中惹了‘活菩萨’的怨气,心中惶恐不安,特来求您指点迷津。”道姑微微一笑,说:“你且坐下,听我慢慢道来。”于是,李青云和王老五在道姑面前坐下,听她讲述了“活菩萨”的故事。咱这东北的李青云,那可真是个传奇人物。想当年,他那“活菩萨”的先人,医术高超,心肠好,救人无数。可后来,后辈们不给力,医术丢了,连祖坟都不祭了。“活菩萨”在墓碑上,怨气冲天。道姑说了:“你昨天虽然不小心打扰了‘活菩萨’的清净,但也算是做了好事。要想消这怨气,就得继承遗志,继续行医救人。”李青云听了,心里那叫一个敞亮。他本就是学医的料,就是家境不咋地,没能深造。道姑这么一指点,他立马下定决心,要继承“活菩萨”的遗志。

他告别了道姑和王老五,回到村里,开了个医馆。医术好,心肠热,很快就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重。治病救人,不收钱,就希望病人能快点好。时间一长,李青云的名声就传开了,连外村的人都来找他看病。他始终记得道姑的话,行医救人,造福百姓。年年月月,李青云从个年轻书生,变成了个受人尊敬的医者。医术越来越高,心肠越来越软。有人问他为啥这么热心,他总是笑着说:“我这不就是继承了‘活菩萨’的遗志嘛。”

书生上山祭祖,好心扶正别人的墓碑,道姑:你真是糊涂

那道姑,指点完李青云,就再也没露面。有人说她去云游四海了,有人说她成仙了。不管咋说,她永远是李青云心中的恩师和榜样。李青云一直行医到老,临终前,把医馆传给了徒弟们,叮嘱他们继续行医救人。他的墓碑上,也刻上了“活菩萨”的名号。现在提起李青云,村里人都会竖大拇指,说:“那真是个大好人,继承了‘活菩萨’的遗志,行医救人一辈子!”

这事儿告诉我们,行善积德是好事,但得懂得顺天应人;真正的善举,能改变人的命运。李青云继承了“活菩萨”的遗志,开了医馆,治病救人,一心向善。医馆名声越来越大,外村人都来求医。但他从不骄傲,始终记得道姑的教诲,心存敬畏。有天,天寒地冻,大雪纷飞,医馆里来了个衣衫褴褛的老者,脸色苍白,气若游丝,病得不轻。李青云一见老者,便迅速上前扶他进屋,亲自为他进行诊治。经过一番细致的检查,李青云诊断出老者患有寒症,急需用药治疗。但医馆中的药材并不齐全,特别是针对寒症的药材更是难以找到。李青云眉头紧锁,他深知若不立即用药,老者的生命可能难以维持到天亮。就在此时,他想到了道姑赠予的那张符咒。心中一动,李青云取出符咒,默念咒语,点燃了它。霎时间,符咒中散发出一股温暖的气息,迅速弥漫了整个医馆。在这股暖流的包围下,老者的面色逐渐恢复红润,呼吸也变得平稳。李青云见此情景,心中大喜,明白这是道姑暗中相助。他立刻调配药材,为老者煎制了药汤。老者服药后不久便苏醒过来,感激地望着李青云,连声道谢:“多亏神医相救,否则我这条命就保不住了。”李青云轻轻摆手,谦逊地说:“老先生言重了,我只是尽了本分。”他询问了老者的来历和病情,得知老者是外村的孤寡老人,家境贫寒,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病情才拖延至此。李青云心中一酸,决定免除老者的诊疗费用,并亲自送他回家。老者感动得泪流满面,连声道谢。他告诉李青云,自己家中虽有几亩薄田和一间破旧的屋子,但生活尚可勉强维持。听到这些,李青云心生怜悯,决定再助老者一臂之力。第二天,李青云带着徒弟们来到老者家中,帮助修缮房屋,耕种田地。老者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感激与敬仰。他紧握李青云的手,激动地说:“神医啊,您是我们村的大恩人!我无以为报,只能祈愿上天保佑您一生平安。”李青云微笑着回答:“老先生不必多礼,我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他告诉老者,自己继承了“活菩萨”的遗志,以行医济世为己任。他还鼓励老者要坚强生活,相信未来会更加美好。老者听后,连连点头,表示一定会珍惜生命,努力生活。李青云见老者恢复了精神,便放心地离开了。此后,李青云更加努力地行医济世,救治了无数病患,帮助了许多贫困百姓。他的善行被传颂于乡里乡外,人们都称他为“活菩萨”的传人。岁月流转,时光飞逝,李青云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但他依然坚守在医馆中,为病患提供治疗。每当有人问及他的坚持,他总是微笑着回答:“因为这是我应该做的。”清晨的光儿刚一照进医馆,李青云就感到了一股子困劲儿,心里明白自己的日子不多了。他赶紧把徒弟们叫到跟前,把自己最后的心愿说给他们听:“我走后,你们得继续行医救人,把咱这门手艺传下去。”徒弟们听了这话,眼泪哗哗的,一个个点头保证,说一定不忘师傅的教诲,继续行医救人。

李青云听了,心里踏实了,轻轻点了点头,慢慢闭上了眼睛。他走后,徒弟们没让他失望,按照他的心愿,继续行医救人。他们不仅把李青云的医术传了下来,还把他的医德医风发扬光大。他们跟李青云一样,一心向善,救死扶伤,成了乡亲们心中的“活菩萨”。

书生上山祭祖,好心扶正别人的墓碑,道姑:你真是糊涂

李青云的故事,就这么一传十,十传百,成了一段佳话。人们都说他是“活菩萨”的传人,继承了“活菩萨”的遗志,一辈子都在行医救人。他的善行,不仅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让他自个儿成了个传奇。这就是李青云的故事,一个关于善良、传承和信仰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心里有爱,有信仰,就能创造奇迹,成就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