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万亿GDP城市论三产,京沪深赢在高端,杭蓉被疑产业空心化

作者:数据城市

二产和三产的产值和所占比例是城市产业竞争的关键要素。从2023年全年及今年1季度以来26个万亿GDP城市的三产增加值、规上服务业营收等情况来看,北京、上海的领先优势较大且同比增幅稳增,广州、深圳位于第二梯队,深圳在该领域隐隐加快了追赶广州的步伐。上述一线城市也是高端三产的主要承载体,其他城市机会寥寥。杭州、成都等城市在三产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但也引发了三产比例过高、二产比例下滑过快,面临“产业空心化”的质疑。

万亿GDP城市论三产,京沪深赢在高端,杭蓉被疑产业空心化

2023年三产增加值,多数万亿城市未能跑赢全国均线

重点城市在三产方面实际上已经形成北京、上海领跑,广州、深圳紧随,重庆、成都、杭州、苏州、武汉、南京、天津等城市组成强力第三梯队,重要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甚至强力地级市位列第四梯队的前端竞争局面。

但三产发展易受内、外部因素影响,不稳定性较大。

万亿GDP城市论三产,京沪深赢在高端,杭蓉被疑产业空心化

2023年,26个万亿GDP城市中,有一半以上的三产增加值同比增速未跑赢5.8%的全国均线。珠三角地区广深佛莞增速全数下滑,佛山增速在万亿GDP城市里垫底。长三角地区上海、杭州和常州之外,其余万亿GDP城市增速全数下滑。京津冀地区的天津和山东的济南增速未达预期。中西部地区,成都表现上佳,但长沙、郑州、西安等原本的三产大市增速减缓。福建的万亿城市福州、泉州增速放缓,计单市厦门三产继续发力。

2024年1季度三产趋缓,或致多城GDP表现未达预期

今年1季度,重点城市开局情况不一,部分城市实现“开门红”,部分城市平稳拓进,还有部分城市开局未达预期,而三产减缓正是重要因素之一。发展态势并不理想的金融、互联网、房地产等产业都是三产范畴。

从1季度的三产增加值及增速情况来看,仍有近一半万亿GDP城市未能跑赢5.0%的全国均线。

万亿GDP城市论三产,京沪深赢在高端,杭蓉被疑产业空心化

珠三角地区城市三产增势全面减缓,佛山和东莞领跌,东莞增速在万亿GDP城市里垫底。长三角城市里,上海、杭州、苏州、无锡等都表现不错,南京和合肥跌幅在3%左右。山东的青岛、福建的福州同比跌幅不大。中西部地区,成渝继续良好表现,长沙、郑州、西安的三产下滑态势依然明显。

大多数重点城市未完全公布今年1-4月、1-5月的规上服务业营收、利润情况,据已公布数据来看,珠三角的上海、杭州、苏州、无锡等城市同比增幅在双位数,珠三角的三产第一城广州虽然规上服务业营收同比增幅未达双位数,但高出广东全省增速。历来重视发力二产的重庆三产继续稳增,反倒是成都可能在最得意的三产方面有所起伏。

京沪深广占据高端三产大部份额,其他城市机会较少

在四大直辖市、五大计划单列市、大部分省会城市,服务业占比大多超过60%。期间,如何界定二产、三产的具体范围,业界一直有所争议。但高端三产,基本认可是金融、软件、信息服务、咨询、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这些领域的优质资源大多集中在京沪两个城市,深圳再划走一些份额,其余城市的占比较少。高端三产具有头部效应与一定的垄断性。

真正的产业“六边形”城市,从不会放弃对优质二产项目的投入甚至争夺,上海对特斯拉的优待,北京对北汽、小米的倾注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甚至于可以说,除了北京,没有城市有底气放弃二产,哪怕只是战略性的一时调整。上海、深圳一直在竭力增加自己于高端二产、三产领域的话语权,比如上海的互联网产业井喷让其在三产增量上颇为受益,深圳对二产的执著投入也是有目共睹。上海、深圳对高端二产的持续发力带来溢出效应,有利于分别带动整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万亿GDP城市论三产,京沪深赢在高端,杭蓉被疑产业空心化

中国香港的三产占比高达93%以上,和其争夺全球金融中心第三位置的新加坡,三产占比为75%,新加坡有规模、产值巨大的石化产业和还在不断加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香港的产业抗风险性明显低于新加坡。

全球排名靠前的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占比往往高达80%乃至90%以上,但中国城市显然不完全适用这一铁律,即便是北京和上海,距离真正的全球级产业“六边形”城市纽约、伦敦,仍有一定差距。

二产三产比例没有最优解,因地因时制宜决定生态位

“二产占比不能低”,是传统观念里城市产业发展是否良性的重要指标。而多少的城市二产、三产比例为最佳,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区位、资源禀赋让城市必须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万亿GDP城市论三产,京沪深赢在高端,杭蓉被疑产业空心化

杭州、成都,包括郑州、长沙是近年来二产比例下降较多、三产比例持续上升的重点城市,二产比例相继滑落至30%以下,这也是被质疑“产业空心化”的缘由。虽然一线城市京沪深广的二产比例同样在30%左右,但其综合性和经济韧性显然好于杭州、成都、郑州和长沙。北京、上海的部分城区三产比例高达98%以上,但京沪都拥有表现强劲的二产和先进制造业。杭州西湖区三产占比高达92%以上,但杭州先进制造业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缺乏优质制造业岗位和普通人也可大量就业的二产岗位,或是杭州一直未能真正站上“中国第五城“的原因。

三产的繁荣发展,必须以强大的二产做支撑。对此,成都的做法是发展都市工业,推广“工业上楼”,而这一赛道,是“工业三巨头”上海、深圳、苏州早早推行过的举措。